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减负提质”

2024/8/20 17:35:20  阅读:81 发布者:

“双减”政策出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好课上的40分钟,创造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同时,还要加强作业设计研究,通过设计分层作业、特色作业以及实践性作业,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减负提质。

01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减负提质”的核心

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双减”工作,核心和关键在课堂。只有切实把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小学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关键阶段,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 创设情境,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数学课堂中的情景创设主要是指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包含数学信息和与本节课有关的一些情景有效地引入课堂,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带着思考投入学习。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设计符合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充分依托这一优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好自身的辅助作用。尤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精心设计、创造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植树问题”一课中,在导入环节笔者选择播放国庆阅兵视频,整齐的队列带给学生视觉震撼的同时,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之广泛,从而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如,“圆的认识”课堂伊始,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生活中的圆”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图形美的同时也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在画圆时能够联想到身边的圆形物体。

● 提高课堂问题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思考价值不强、指向不明确的低效问题,就会影响课堂气氛和效果,长此以往,一定会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

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方式上,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问题的创设,为学生提供质疑、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良好环境。

在导入环节,应注重提出能够建立知识链接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情绪,为接受新知识作好铺垫。这里的问题不需要学生过多思考,在过渡的同时要给予学生轻松的思考体验。例如,在“重叠问题”一课中,笔者首先对例题中的统计表进行了改编,使题目中参加文艺社团和体育社团的学生没有重复,让学生思考参加两个社团共有多少人。由此问题导入,与旧知建立起联系,接着再提出“现实生活中,选择社团时还会发生哪些不一样的情况”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揭示例题。

在新授环节,教师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针对同一知识点,站在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开放式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的学生选择画图方法解决,有的学生选择列表法,还有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列式解决。在解决此类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发展。

在深化巩固环节,教师要能够紧扣课程的重难点,抓住方法的多样和知识间的联系。例如,当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了同一问题之后,笔者通常会提问:“回顾这些方法,他们在思路上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参照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不能也创造一个这样的数学故事?”

增强提问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重在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答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正是道出了有效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 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当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三角形面积”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复习几种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让学生先对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提出猜测,接着运用手中各种已学图形进行操作验证。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一般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一般规律,由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有的学生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内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宽是三角形高的一半,因此,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一个“一半”抵消,还剩另一个“一半”,因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还有的学生通过割补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其他熟悉的图形,最终都得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思维经历了从“发散”到“集中”的过程,锻炼了创新思维,也加深了对“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的理解。这样的方法有的放矢地突破了学生对图形面积理解的困难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开始“起跑”。

● 开展合理想象,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内容。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加、智力的开发、艺术的创造,科学的发明就都难以进行。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了解圆的特征之后,笔者设计了“猜一猜”练习,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教师给出的半径或直径的大小,猜一猜这个物体可能是什么,启发他们边分析边展开合理想象。110米大概有十个教室首尾相接的长度,大概是学校操场南北两墙之间的距离,直径110米的物体有可能是什么呢?这样,数据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素材,同时,合理的想象也使学生加深了对圆特点的认识。

● 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创造力

笔者常常思考:怎样的学习才是更有效的呢?经过不断的课堂实践与研究笔者发现:只有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他们才会真正地理解知识,自身的创造力也才能得到真正地培养。

例如,在教学“密铺”这一内容时,课前笔者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各种图案,如围巾、饭店大厅地砖上的图案等,课上再对这些图案进行分类,在比较、体验的活动中理解“密铺”的定义。接着,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找到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密铺组成一幅更大的组合图形,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想法。学生也在这些不断的体验活动中逐渐明白了满足密铺的条件。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理解密铺条件存在较大的困难。但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困难便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生活中的节水问题”这一内容时,笔者同样结合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资料和素材,想办法测量在洗漱、刷碗、擦地等事务中不同做法产生的用水量,然后结合经验再计算节水量。复杂的计算步骤在经验的基础上及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趋于简单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节水意识,实现了数学的育人目标。新知,就是在学生们不断地思考与动手中,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内化到学生们的认知结构中的,同时,学生们的学习也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与创造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可见,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大量的思维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因此,教学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研究“一亿张纸的高度”时,笔者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你知道一亿张纸摞在一起有多高吗?”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仅借助一包A4纸,学生反馈的却是丰富多彩的答案。再如,在研究“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过程中,学生经历亲自动手涂色、分割正方体,增强了触觉体验,再经过小组分析、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等过程,同样自主得出了结论。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多实践,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迈进。

●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数学个性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在“方阵问题”的学习中,学生仅仅通过画图就找到了5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学生联系到重叠问题,将4个角重复的花盆去掉;有的学生优化了分组方式,使得最外层的花盆刚好平均分成4份且无重复;还有的学生补充了中间空缺的花盆,用大的方阵数量减掉中间的小方阵数量。

● 善用积极评价,提升学生数学学习信心

课堂评价也是发展学生素养、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无疑是片面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评价语言也往往表现出单一特征。恰当运用评价形式与手段,不仅能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还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保护学习信心。这就要求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每一次评价都能成为对学生思维的指引。即使是面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当给予“再想想,我想你可能是因为紧张而回答错了”或者是“如果我们这样想……可能就离答案更接近了”的鼓励。让每一学生都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观点,才能真正实现“不抛弃、不放弃”,使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都得到提升。

02

优化单元作业设计

“减负提质”的后盾

除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布置作业、巩固练习本也是强化记忆、提升学习成效的主要途径。“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压力同样成为了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 作业分层,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数学作业布置上,教师通常会给全体学生布置同一内容、统一要求的作业,以便于方便批阅和讲解。然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均有差异。如果布置的作业过于简单,虽然照顾到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需求,但对于优等生来说则有些“吃不饱”;如果布置的作业难度过大,那么对于优等生来说,思维得到了训练,但是无疑会增加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会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在数学的作业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进行分层,给他们布置不同难度、不同内容和不同要求的作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吃到苹果”,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得到满足,学习能力都得到发展。

以四年级第一单元“除法”的作业设计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五个: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整十数,被除数是整十、整百或者几百几十的口算除法;二是能够计算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三是经历探索的过程,理解商不变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简算;四是理解两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五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对这些教学目标的整理,结合学生的基础,笔者将本班学生分为了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是学习能力较强,新知内化较快的优等生;B层次的学生是基础一般,但是学习态度端正,能够正常接受新知的学生;C层次的学生则是学习基础较差、缺乏数学学习方法和信息的后进生。结合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笔者将本单元的作业分为了20个课时,并且对每个课时的内容都进行了分层。

“商不变的性质”一课的习题为例,笔者给学生主要布置了三种作业,第一种是直接对照范例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如根据16÷4=4的结果写出160÷401600÷400的得数;第二种是通过观察变化规律进行计算或简算,如根据5人参观博物馆需要40元,分别计算10人、20人、100人参观的价钱;第三种是结合商不变的性质理解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把9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猴子与把90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相比,商和余数会发生什么变化。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和不同要求的作业,体现了作业的梯度,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习能力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能力范围内完成学习任务,有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 特色作业,发挥学生的创造优势

为了增强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还应注重特色作业的布置,不断丰富作业类型。

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不同类型的特色作业。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可以是数学小报,中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可以是简单的思维导图。学习完一个单元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此类作业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学生缺少数学学习的方法,课堂上学习了什么知识就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一旦到了复习阶段,无法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去解决问题,这是许多中等生和后进生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心中没有“知识网络”。要解决这个问题,日常的知识梳理是必要的,这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丰富的课外知识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成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帮手。因此,适当布置阅读作业,可以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为了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习惯,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创新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笔者将学生分为了五个阅读小组,鼓励大家分享读书收获。有的学生读到了有趣的数学故事,有的学生遇到了奥数难题,交流的内容应有尽有。在数学历史故事中发现的数学思想,不仅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古今知识间密切的联系,感悟到古人的智慧,同时也丰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了巩固数学学习的目的。

● 实践作业,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多以书面作业布置为主,这是导致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数学的学习重在应用,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再多的书面作业也只是“纸上谈兵”,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发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成为了空谈。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还应结合知识的内容和性质恰当设计实践类作业。以往在布置“统计与概率”这一单元的作业时,教师往往关注的是认识统计表、统计图和挖掘其中的数学信息,而忽略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站在测验的角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往往是无法监测的,然而这一过程中蕴含的数学学习经验才是最宝贵的。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们对素质教育本质的深入理解,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同时还要通过多样且针对性强的作业设计,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减负提质”。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通过有益的学习活动,全面发展数学综合素养。

自小学数学名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