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视域下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4/8/20 17:29:42  阅读:94 发布者:

近年来,国家层面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不断升温,展现出旺盛的时代活力。语文教材里古诗文的比重显著提升,新高考下诗词、文言文分值所占比例也大幅提升,不仅如此,所设题目难度也在加大。古诗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意义非凡,不可忽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古诗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功利化解读,挖掘不够深入,忽视学生兴趣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居多,学生很难在学习中获得审美体验,也很难将古诗文自如运用在表达与写作中,等等。

以上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对已有教学方式进行突破和创新,将年代久远的古诗文从遥远的历史宝库中“捧出来”,打破语义阻隔使其融入日常生活,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成为文化创造的活水。

把握好古诗文在新时代下的脉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及特点

(一)“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内涵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等需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概念。这一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围绕“真实情境”“学习任务”等关键词展开,与传统的独立单篇教学不同,每一个学习任务群可以由多篇课文联结,共同体现。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共18个,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及选修三类课程中。其中必修的7个任务群注重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则注重差异性,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是必修课程7个任务群中的一个,排位第5,学分2.5,在所有任务群中所占学分比重最大,共45课时,写作训练次数不少于8次。

不同的任务群具体的学习内容不同,能力培养目标侧重点也不同,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文学鉴赏和表达交流能力。

“文学阅读”是多角度欣赏文学作品,并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文学写作”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尝试文学写作并开展与文学实践相关的其他活动,积累文字感受,激发创作热情。

“阅读与写作”本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二者息息相关、不可偏废。以任务群的形式将这两方面并列,并且高度融合,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本质回归,指引我们要两手抓,促进读写,双效共生。

(二)“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特点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即资源整合性、真实情境性、任务引导性、自主互动性。

资源整合性表现在不局限于单篇课文教学,可以将同类学习项目整合进行联读,以专题学习、大单元的视角设计课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将原有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削减了教学中的细枝末节,提高了有效力。

真实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和自身体验,在文学作品中体验美、鉴赏美,进而激发灵感创造美。

任务引导性是该任务群的重要特点。该任务群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尤其是基于任务导向的读写结合。任务导向决定了方向,教师要在学生“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中间,提供可行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而自主互动性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把课堂的权利下放到学生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较大的选择权,他们积极投身到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对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形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课程内容更多元,打破了传统单篇教学的禁锢,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可以有多种选择。

课程实施更具实践性,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古诗文,学生对人物情感有了触动,才是文学阅读的入情入心。

学习评价方式多样,除了最基本的试卷检测外,还有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创作等。另外,在传统单一教师评价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反思性自评、小组内等级量表互评等。

这样的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有益于弥补审美缺失

众所周知,一首好诗要留有“空白”供读者去挖掘、玩味,其实这就是一种审美再创造。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视域下的古诗文学习,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力,有助于填补诗意空白,弥补审美缺失。

空白的“虚像”不像“实像”可以具见,需要依靠诗歌中的语言刺激读者在大脑内生成“像”,催发意境再生。“以虚化实”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填补空间,“以实化虚”则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运用到教学实例中,教师可借助这一“空白”,去想象、填充,引导学生将诗歌中景物、人物对话、叙事、语义上等多种“空白”一一填补出来,还原诗歌完整意境,感受诗歌形象美、技巧表达艺术美,通过心灵对话感受诗人情感美,深挖内涵感悟古人思想美,完成诗歌意境再生和情感的审美升华。

(三)有助于提升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学生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

在写作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关键的一步。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在构思、选材、布局等方面敢于突破,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因此,任务群下的古诗文教学,教师可通过激趣、设疑、语言唤醒等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引导其阐发个性化解读,并将此过程中培养的创新思维能力应用到写作中。

古诗文本身对写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其语言精简凝练,意蕴深远博大,在此熏陶下,学生可学习到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深邃的主题。

通过阅读和欣赏不同流派、风格和技巧的古诗文作品,学生既可拓宽写作视野,还可从中汲取知识和写作技巧,如古诗文中的对仗、押韵等要素,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的文学素材和经典名句,涉及的文化、历史、哲学知识等。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使之创作出更具深度、广度的作品。

在阅读古诗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仿写、续写、扩写、改写,以及进行读后感、文学评论、研究性小论文等创作,这一系列迁移训练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依据学习任务群的相关概念及“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特点,针对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实践层面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主要从整合资源、创设情境、任务引导、多元活动四个方面展开。

其中,整合资源是在贯彻“群”的意识,合理挖掘、优化配置、有效整合学习资源,进行专题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知识思路链,拓展诗文阅读量,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创设情境是为了落实任务群情境性特点,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古诗文情感,弥补审美缺失;任务引导是以任务为导向开展学习活动,搭建起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多元活动意在回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读写结合,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具体实施操作如下:

(一)整合资源,形成专题阅读

我国古诗文资源浩如烟海,深厚博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选文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精选范例,值得反复咀嚼。如此丰硕的文学资源,让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时选择更广。

在学习任务群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师可转变传统观念,从“单篇阅读”向“专题阅读”推进,在备课中从整体出发广泛收集文本,将分散在各个单元的古诗文进行关联,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整合,创设相应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群的“群”字,指引我们根据不同的任务来组合教学文本资源,如专题阅读、比较阅读、单元阅读教学等。

需要说明的是,组合资源不能为了群文而群文,而是要根据任务的需要来展开。

比如,必修上的古诗词诵读单元,我们在了解学习内容和该板块教学任务后,可从主题入手,整合《静女》《涉江采芙蓉》和《鹊桥仙》这三首诗形成感悟爱情专题,将静女甜蜜、大胆的热恋期和游子思妇现实与爱情冲突的分离期,还有织女牛郎亘古不变的旷达爱情进行对比解读,挖掘诗人们不同的感情寄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爱情长相厮守和求取功名,该如何选择”等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健康自由的爱情观。

又如在学《望海潮》和《扬州慢》两篇文章时,可进行“双城记”对比阅读,让学生在意与境中对比杭州的繁华热闹与扬州的萧条冷落,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将个人情感融会贯通,用日常逻辑思维解读古诗词。

针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意象,教师可以设计“明月”意象的诗词专题,组合多个诗人的作品一起分析总结,最后再来一场“月”字飞花令畅怀诗情,加深理解。

另外,也可以在单篇精读时,以赏析多篇来巩固所学。如在精读李白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联系所学《将进酒》,自读《蜀道难》《月下独酌》等,在这些古诗词联读过程中完成体悟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诗风特点这一任务。

总而言之,专题阅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一览与主题相关的众多诗词,避免理解的片面性,扩大学生的诗歌阅读量,培养联系对比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交流互动中接受古诗文的熏陶,进而激发兴趣,自发深入学习。

(二)创设情境,丰富审美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必须承担审美教育责任”,且明确规定不应“死记硬背”。

诗歌是感性的材料,具有非语义性、不可视性,注重意境的描绘,讲求情感的抒发,是一门需要催发联想和想象的艺术。

因此,我们不妨调整角度,拓展催发古诗文意境再生的方式方法,采用更为科学的情境化教学模式,以期改变古诗文审美缺失的窘境。

情境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和引入具有一定丰富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通过这些场景给教学活动创设条件和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诗文的真实情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不是“隔岸观火”。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通过语言描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下面从诗画一体和唱诵结合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诗画一体是借助科技,营造真实体验感。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

、视频、动画、音乐资源来还原诗境,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境下,刺激视听感官,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体会到古诗文的魅力。

如教师在讲解《山居秋暝》这首诗时,可通过多媒体动画将明月、松、清泉、溪石、竹林、莲叶、渔舟等景物组合,为学生展开一幅美景画卷,诗画一体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栩栩如生,再配上一首恬静优美的古筝曲,让学生在场景中触发情思,感受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

如上,借助科技不仅可以具化古诗文的画面美,还可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其次,唱诵结合是借助音乐,引发情感共鸣。在古诗文情境教学中,还可利用音乐元素搭载文本的各种情感。“诗言志,歌咏言”,不论从历史起源出发,还是从其长期的发展来看,音乐与古诗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应还原古诗文的音乐性。尤其对于长篇诗文来讲,可效仿古人吟诵,教师在教学中可插入吟这一环节。吟诵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音乐性强,多次吟唱,便可轻松记忆诗文。

例如在教授曹操的《短歌行》时,可播放徐建顺教授吟诵作品,领着同学们一起跟着吟咏。

另外,相比传统吟诵,学生对流行乐的兴趣更高,因此,在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还可以古诗新唱。

例如在教授《琵琶行》时,可播放《经典永流传》中将此文改编的现代音乐,其曲风深受学生喜爱。节目还展示了失传千年的五弦琵琶,轻拢慢捻间将“嘈嘈切切”化为现实。音乐情境的创建,让学生在聆听中情不自禁走入文本情境,与诗人隔空对唱。

(三)任务引导,搭建学习支架

学习任务群从课程内容和实施的角度,都明确了学习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但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依然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而要使学生有序、有效投入学习,关键在于做好任务引导。

因此,教师要有明确的任务意识,依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创设情境,努力寻找结合点,组织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

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出现阅读与写作分离、读写结合随意的情况,找到更多机会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文学阅读之后有感而发形成读后感,对作品进行文学评论等,减少了为写而写的刻意性。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运用散文笔法绘出诗意,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渲染画面、增补情节,如在讲解《涉江采芙蓉》时,让学生体会诗中所描述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境,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200字的微写作。

除了补写,还可以用改写、仿写、写评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读写结合。如学习《氓》时,可让学生选择新的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通过转换成男主人公氓、卫女母亲,甚至桑树、淇水的视角,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诗歌的深刻内涵。

又如学习《客至》这首诗后,通过展示古人诗评,让学生效仿,采用文言语体进行文学评论,评价角度可从音韵声调、遣词用字、主题结构等多个方面入手,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对诗歌做出客观品评。

还可尝试创作诗歌,如在课文《故都的秋》中挑选景物,仿照《天净沙·秋思》进行创作。

在教师的任务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悟出文本内涵,进而内化、迁移、再构文本,为后面的写作打下扎实基础。

但由于积累有限,且存在时空阻隔的难题,学生在完成古诗文学习任务时,往往有畏难情绪,如果不予以指导引领,直接让其独立完成,难度系数过高。

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适当地构建知识性、方法性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引导其走向深度学习。

在这里,学习支架扮演着施工图的角色,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应从哪个方向进行探析,学习时需要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

例如,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教师设置情境“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学习古人治国哲学”,设计了如下任务:

其一,结合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并思考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其二,试着从主题、内容上对比该篇与《孔子学鼓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三,思考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回答;其四,课本剧表演,分角色创意体验,立足文本,发挥想象,把文言文改编成现代剧本。

以上四个学习任务难度逐层加深,因此,教师可给学生搭建相应的学习支架,降低难度。对于任务一,可通过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方式,有针对性解决难点字词。尤其教材中没注释的字词,还可调用旧知识举一反三,帮助疏通文意。对于任务二,教师可导入“文章的主题”“如何归纳主题”等知识性支架,帮助学生比较鉴赏这两篇文章。对于任务三,教师可补充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弟子处世之道的资料卡片,帮助学生理解儒家礼乐治国的理念。对于任务四,教师创设人物性格分析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四弟子的语言、动作,精准把握人物特征。

(四)多元活动,激发创作热情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指出人最高层次需求是自我实现,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外界的肯定。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更注重知识输出和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特征,这样会使学生学习动机下降。

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投入,把古诗文课堂搞活是进行任务群教学时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基于此,笔者在此任务群教学时,尝试了“活动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古诗文教学中较为固定的讲解字句、分析情感、背诵诗文的单一静态模式,强调以活动为依托,利用各种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浸润,进而提升审美鉴赏、表达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活动式”教学设计的形式多样,主要有: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如诗歌朗诵会、体验非遗传统吟唱、方言诵经典等活动,体味古诗文的音韵美感;通过读写结合活动,找好契合点借鉴古诗文进行写作训练,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如散文笔法绘诗意、仿写诗文小练笔以及古诗文阅读后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文学评论等;

通过角色编演活动,精准把握人物特征,沉浸式体悟诗文情感,如将古诗文改编成现代剧本、课本剧表演等;通过比较阅读活动,如将同一题材,别样情怀的诗文组合,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在找寻异同点的过程中深化对诗文的解读;

通过开展演讲、辩论活动,如中华魂之悟雄浑诗词演讲比赛、关于古诗文的价值与现代意义的辩论议题等,旨在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第二课堂、研究性学习活动,延展古诗文的宽度和深度,开展如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古代文人的宴饮习俗等有趣的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其进行研究性论文写作;等等。

以上多彩的活动以外显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其中读写结合活动是该任务群下教学实施的重点,在阅读中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开始主动尝试创作,形成了形式各样的文学作品,读写能力和素养均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高中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古诗文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指导意义。“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组织形式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更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实践性,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将古诗文教学置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下进行探究,形成“整合资源”“创设情境”“任务引导”“多元活动”等教学策略,希望可以突破传统,创新古诗文教学形式,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提升教学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当代性,也要予以重视。即使是古代诗文,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观照到其当下的意义,让语文学习走进日常生活,力求达到运用层面,让古诗文活在当下的语言里,生生不息。

自新课程评论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