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5条对应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其中对于书面表达的总目标表述为: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单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这些目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三年级是小学作文的起步阶段,如何打好学生习作起步的基础,让学生能习作、会习作、最后爱上习作,是我们中段老师面临的棘手问题。我认为,三年级的习作起步教学应抓住以下五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习作才能真实生动起来。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杨梅的视频,使学生对杨梅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杨梅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我就让学生准备了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习作课上,让他们把水果放到面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闻一闻,剥一剥,甚至尝一尝的方式全面观察,去写这种水果。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通过仿写,进入幻想中奇妙的生活空间。如《听听,秋的声音》可以接着往下写秋天的情景,也可以改成《听听,春的声音》进行仿写。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要让学生善于写作就必须善于积累,比如积累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可以让小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课文文段,能为学生掌握一些好词佳句积累材料,为写作做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为了帮助三年级的学生积累语言,可以布置学生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定期检查。
其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内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课外读物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的名言、古诗词、谚语俗语,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四、勤于动笔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文章技法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要勤动笔,少束缚,要放手让学生写,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只靠每学期几次习作,是不可能形成很强的作文能力的,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各科学习之中、日常生活之中。作文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靠历练,而一旦习作习惯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将会影响一生。因此,教师要要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勤于练笔,把勤于动笔的习惯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情况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作素材笔记等。写日记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还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开展了一次体育竞赛,开展一次班级趣味活动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五、勤于修改
这里的勤于修改并不是指教师要包教包改,而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习惯。批改学生的作文,首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误用词语、标点符号及病句等,切忌一改到底,教师只需简单提示修改的方法,或者用各种符号标出该修改的字、词、句、段,至于具体应怎样改,则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修改作文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师生共议共改、小组合作修改、同桌对改、个人自改等。“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勤于修改就是要让学生享受习作修改所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不断提高习作的能力。
三年级习作教学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充分发挥想象力,相信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都会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课标的解读,需要教师个体深思细耕,也需要借助专家的分析、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对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的目标解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且行且思、且学且做。我们始终要做到依标扣本,在教学实践中,保护学生“乐写愿写”的渴望,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引导他们“清楚明白地表达”,抓好每一个训练要素第一次出现在教材中的机会,生成精彩的课堂,牢固把握关键能力,深深扎根学科核心素养。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