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模糊理论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微

2024/1/20 16:40:52  阅读:36 发布者:

【提要】模糊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是为学生创设可以生疑的情景,引导学生达到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提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针对这一现状,语文教师要将模糊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提升审美和创新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将从模糊性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以及模糊理论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可行性与基于模糊理论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的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模糊理论;语文;核心素养

模糊理论的发展基础是美国专家扎德的“模糊集论”,在中国最早提出把这一理论同语言学系统相联系的人是伍铁平教授。该理论在语文教学中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引入到语文教学情境之中,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生疑,拓展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模糊理论在教学中的良好运用,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而模糊理论中的“模糊策略”与“模糊品质”能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当今对于模糊理论的研究与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非常之多,但将二者相结合,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及学生素养的研究很少。为此,本文将采取模糊理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策略。

01

模糊性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

学好语文是基础,学生的语言建构、运用及表达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语文教学,学生的审美及素养能力提升也不离开语文教学。然而,由于语文本身具有字词语法的特点,导致语文教学具有模糊性,主要包括语音模糊性,词义模糊性,语法模糊性。

(一)语音模糊性

语言表达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是新课标规定的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音模糊性是语言表达方面的内容,指的是在语音形式中存在着难以辨认和难以确定语音相容现象,是语音的一种固有属性,也是中华汉字的独创特点。例如:对于方言使用者,部分人会出现“四”和“十”吐字不清的情况,这在生活中容易产生一些误会。

(二)词义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在语文学习中可以经常见到,比如,大街上有很多人,这句话中的“人”就是具有模糊性的。因为它没有明确说出到底是什么人,是“男人”“女人”“老人”或者“少年”等等。再比如“青年” “中年”和“老年”三个词实际上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并没有明确规定说具体在哪一天标志着人由青年转向中年,或者由中年过渡到老年。这种没有明确界定和界限的现象就属于语文学习中词汇的模糊性。

(三)语法模糊性

语法的模糊性在语句中主要表现为含糊不清,容易使人理解错误的句子。例如“打伤邻居的小孩”既可以理解为小孩把邻居打伤了,也可以理解为别人打伤了邻居家的小孩。第一种理解是把邻居当作被害者,主语在“打伤”之前,第二种理解是以小孩为被害者,以最后的“小孩”为主语,“打伤邻居的”作为修饰小孩的修饰语。正是因为这种语法上的歧义,才会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而这种现象在语文中常常见到。简言之,语文教学的许多地方都会出现类似的歧义,也正是因为这些歧义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思考,从而推动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02

模糊理论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相似性

L

语文核心素养和模糊理论的相似性由二者的目标和内容决定,这也就证明了模糊理论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可行性。

(一)目标相似性

模糊理论的目标就是为学生创设生疑的环境,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促使其在“模糊”的情境下思考问题,让思维得到开发,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简言之,模糊理论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能够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素养的提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与模糊理论目标有很强的相似性。

(二)内容相似性

模糊理论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主要是为师生双方创设思考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由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促进问题的解决,并在此过程中使得师生更深接触,引发学生的思维跳跃,激发联想与想象。简言之,模糊理论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调动一切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模糊情景”,促进学生思维等综合发展。语文核心内涵包括思维、语言、文化、审美等,要求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语言情景,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带领学生欣赏中华文化作品,形成良好的美感体验并积极传承中华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就是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03

基于模糊理论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L

基于模糊理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运用模糊理论的观点在教学中建构,更好地打造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训练模糊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模糊语言是一种不明确的、灵活性强、概括性强的语言类型。现实生活中,语言不仅用于沟通,还用于为行动打好基础。模糊语言以其自身灵活性、宽泛性、生动性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陆定一的《老山界》有一句话,“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这句话所描述的到底是语言还是物体呢?其实,这就是模糊语言,但就是这种模糊语言的形式,才更能表现出山林的寂静,倘若将这句话变成精准的表达 , 则无法达到这样的教学感受。为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帮助其学会捕捉模糊语言并培养语感。

(二)激发模糊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模糊思维,是一种非精确性的、不确定性的、多维无定式思考的方式。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包含着模糊思维,这一思维推动着思维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语文教师本身要具有模糊思维,同时要学会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模糊思维从而提升个人思维发展能力。比如,在《红楼梦》一文的讲解过程中,要撇开原有的一味分析林黛玉等人物性格特征的老套路,把重点转向分析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与她们之间人物命运的关系等等,强调多维方式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采取模糊策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模糊策略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在模糊情境中采取的教学策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模糊情景,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采用模糊策略,以促进学生审美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巧引补白”的方法,在分析练习题的过程中在标点处设置空白,在虚词处设置空白,在形容词处设置空白等,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独特的美,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创设模糊情景,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模糊情景,即教师创设一个非确定性的,能够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的情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教师讲解《祝福》,采用音视频辅助,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对文章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创设模糊情景,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理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按照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模糊理论是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模糊理论引进到教学之中,可以焕发语文教学新的创新力和生命力。为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模糊思维、模糊策略、模糊情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申承燕  2004  《浅论语文教学的模糊性》,《语文学刊》第 4 期。

程学根  2008  《模糊理论与语文教学》,《读与写》( 教师教育 ) 4 期。

门秀娟  2008  《模糊理论视阈内的语感教学》,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晓羽  2011  《模糊理论视阈下的古诗词教学》,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郑金海  2018  《模糊理论在诗歌中的体现及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启示》,《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 5

-END-

作者:后天丽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汉字文化》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