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劳动教育至关重要。 1.为落实劳动教育,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1)开展劳动教育,是国之大计 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 2020年6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发布,普通高中在原来科目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为必修学分。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从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概念,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和实施,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五个方面对劳动教育进行了详细部署。 (2)河南省教育大会将劳动教育提上日程 2019年4月,河南省全省教育大会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注重实践养成,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提升素质。 (3)劳动教育是郑州市打造“美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8月,郑州市教育大会召开,市委书记徐立毅强调,走好具有郑州特色的“美好教育”发展路子。 2020年11月24日,郑州市首届“劳动教育课程的科学构建和品质提升”主题研讨会顺利召开 2.劳动教育历来也是思想家、教育家的研究热点 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高尚的人性和人道精神,就是这种劳动教育的结果。”[1] 陶行知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3.当前劳动教育的现状 迫于高考压力,目前劳动教育在普通高中学校里被弱化,家庭中被软化,社会上被淡化,学生劳动机会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进而影响正确“三观”的形成。新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和独特价值。 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激情、有理性、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学”为育人目标,劳动教育常抓不懈,并取得一定成效。诗经苑的农耕园农业劳动课程、采摘课程,团委主导的公益服务劳动,通用实验室开展的木工课程等都坚持开展,但是还存在劳动课程没能形成完整体系,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劳动教育呈现碎片化状态。 作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河南省劳动教育示范校、郑州市劳动教育示范校,研究并构建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着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也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劳动 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多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劳动被定义为“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 与劳动相区别的概念是是休闲娱乐活动,比如打游戏、看电影以及体育运动。 新时代劳动的核心概念界定,我们偏向于顾建军教授提出的观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所指向的劳动,是基于体力劳动基础上的体脑结合、知行合一、身心和谐的劳动: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运用体力、智力、知识和工具等进行的服务于创造的对象性实践活动[2]。 2.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由于“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涵,劳动教育也可以定义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2] (三)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其他国家的劳动教育课程 日本历来重视劳动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狠抓孩子的劳动素养培育,把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态度作为重要的教育培养目标,通过开设课程与开展各种活动渗透劳动教育,构建了一种融合的、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3] 俄罗斯继承苏联劳动教育的传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2015年颁布《劳动教育发展纲要》,创新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和保障机制。 德国劳动教育强调生活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明确要求学习者掌握包括劳动、家政、经济、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掌握工业4.0发展所需的综合数字能力,并具备信息时代所需的社会交往能力。[4] 美国劳动教育以生计教育为特色,主要通过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无论是开设专门课程,或者把劳动教育融入生活技能课程之中。劳动教育都是各国教育体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 2.国内对高中阶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情况 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和对大量图书、文献资料、期刊等的阅读学习,特别是对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与实施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这两个方面的重点关注,课题组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1)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与实施的部分观点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结合学校原有课程基础,进行系统梳理与关联对接,落实课程实施、完善课程评价、凸显课程特色,逐步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5] 立体化开发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体系。[6] (2)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部分观点 以“融合”的角度看待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推进劳动教育突破阻碍取得“合理”实践的有效路径。这样做有利于扩展劳动教育自身的时间和空间形态,使劳动教育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融通,指向全面育人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走向融合的实践路径主要有校园文化有效聚合、课程设计全面整合、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和多方主体协同配合。[7] 从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主题教育等维度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有课程体系、有学生活动、有制度保障、有实践场所、有师资保障、有文化研究的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8] 针对当前普通高中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非系统化和非常态化的状况,劳动教育项目化实施方案,可采用因地制宜的项目资源建设、跨界融合的项目创新设计、树状生长的项目系统整合、协同并行的项目教学模式等策略。[9] 综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更加重视。高中阶段迫于高考压力,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不理想,国内劳动教育仍存在着研究力量薄弱、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等问题我们要正视。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现有劳动教育课程,成立以叶小耀校长为组长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打造专兼结合的劳动教师队伍,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统一协调劳动教育和通用技术,把劳动教育列入课程表,形成自己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学校五育融合的课程教育体系。 (2)开发处符合校情和本地特点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 (3)通过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能够让每位学生持续获得劳动教育的机会,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认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增进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研究内容 (1)建立一支师资团队 首先,成立劳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校长负责学校劳动教育的全面领导 , 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团委在校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其次,由级部主任和学科组组建劳动课程开发队伍,他们是劳动课程的开发主力,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班级具体劳动技术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学校劳动课程开发团队的研究和管理队伍,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学科骨干教师组成。 (2)构建面向全体学生、跨学科融合的多元化劳动课程体系 首先,劳动教育以学科的课程教学作为基础 , 特别是信息、数、理、化、生、地等方面的知识和生产对接,用劳动课融合相关的学科知识,提升学习绩效,开设特有的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如:劳动和机器人的融合课程;劳动和数学建模教具制作的融合课程;劳动和玩具制作的融合课程;劳动和米酒等生活调料的酿制的融合课程;劳动和动植物标本制作的融合课程;劳动和地理模型制作的融合课程等。其次,以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为基础,注重劳动教育的系统化、模块化、特色化建设,建设我校特有的劳动教育的校本教材体系。如:劳动和创客(科技制作体验)校本体系;劳动和农耕(学校开辟的农耕园)校本体系;劳动和商业(学生手工制作和商品交易)校本体系;劳动和服务(家庭生活篇;学校生活篇;社会生活篇)校本体系等。 (3)探索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劳动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对象方面,有针对课程的评价,可以只针对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进行评级,也可以针对劳动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进行文字评价、标签评价、图片评价、星级打分评价。在评价主题方面,可以是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在评价过程方面,可以有动态的评价,过程性评价。结合评价的不同形式,可以进行展示评价、成绩评价、考核评价、专家评价等丰富评价内同,完善评价体系,落实评价过程,体现评价实质。 (4)开发符合校情和本地特点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 (5)探索学校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基本实施路径 我校除了开展国家要求的劳动课程内容之外,我们结合教育现实基础,摸索探究符合学校实际、具有高效可操作性、多途径多方式多形式地开展劳动教育,形成我校劳动教育特有的多元化路径模式。如,我们结合学校的厚文化建设理念,在开展学校的“诗经文化”综合课程构建过程中,开展和“诗经文化”综合课程相融合的农体验劳动。结合信息化教育和创客空间进行科技劳动体验。介绍郑州市的商业文明历史和现代商业发展,开展我校的商品制作和商品交易的劳动体验。同时,开展社区服务、走进社区、走进学校附件的企事业单位、工厂等开展劳动体验。 充分利用我校开展的军训、拓展训练营等集体训练中的做茶、做饭、做菜、做蛋糕等课程,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劳动课程体系。 三、方法过程 1.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全体成员借助各位文献资料图书,学习近现代尤其是当代劳动教育的有关理论观点、实施策略,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劳动教育的理论、方法、实质、目的、内容等资讯。 2.调查研究法 这是劳动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计划、系统地搜集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当下现状、现实情况、历史状况等资讯。结合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方式,对劳动教育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更好地把握劳动课程的规律。 3.行动研究法 在劳动教育研究中,根据劳动教育目标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实践方案,通过学生具体实践情况分析,不断调整实践方案,并将经验总结、记录。不断完善实践方案,最终达成目标。 四、课题创新点 1.打造一支育人观念新、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劳动教师队伍 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并组建了一支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要开展好劳动教育,相比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才是最重要的核心力量。 2.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融科、农、工、商、志愿服务的课程体系 学校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活、生产、志愿服务劳动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3.开发符合校情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 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校本教材。 4.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1)利用各种形式对劳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 (2)采用过程性评价,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设计了《劳动教育实践手册》,记录成长历程。 (3)成果展示评价。 五、预期成果 1.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育人观念新、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劳动教育师资团队; 2.构建起面向全体学生、跨学科融合的多元化劳动课程体系; 3.初步形成基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4.开发符合校情本地特点的校本教材。 5.探索出学校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基本实施路径。 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锤炼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主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情怀,最终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六、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 [2]曾天山 顾建军 《劳动教育论》. [3]福建教育出版社 日本是怎样开展劳动教育的 云南教育视界,2020.12. [4]任平 德国中小学如何实施劳动教育 人民教育,2020.11. [5]钟思慧 戴智 高中校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与实施的探索——以上海市敬业中学实践为例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 [6]耿振勇 顾伯宇 何春生.培养劳动情怀 践行立德树人———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劳动实践教育探究 教育与装备研究,2021年第一期. [7]王文婧 基于“融合”理念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江苏教育 ,2020年第95期. [8]梁心玙 陆勇 高中劳动教育实施途径——以南宁三中为例 广西教育,2020.11 . [9]周丽红 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建构机制与实施策略 教学月刊,202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