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从课题报告中炼制期刊论文┃论文写作

2024/1/11 10:37:05  阅读:79 发布者:

如何从课题报告中炼制期刊论文

张智青 李哉平

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省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内容导读:从课题报告中炼制期刊论文的方法有:保留原有的体系进行浓缩 (去“水分”) ;推倒原有的框架进行重构 (“异构化”) ;或选择其中的分论点, 重组素材独立成文 (如同“石油的分馏”)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张智青,李哉平.如何从课题报告中炼制期刊论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35):41-42.

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市 () 级中小学教科课题结题, 其中不乏精品, 但是多数课题的研究报告在领到结题证书之后就被束之高阁, 未能充分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其实, 如何从课题报告中炼制论文, 并争取在期刊上发表, 也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推广的主渠道之一。

一、课题报告与期刊论文的特点比较

课题研究成果包含课题的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 (下均称为“课题报告”) 以及支撑性材料。作为研究成果的主体, 课题报告是课题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对研究过程中所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它要描述和解释研究结果是如何获得的, 并对其获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和说明。课题报告主要用于课题规划部门组织的同行专家对课题研究的综合评估, 它要求能详尽地反映课题成果形成的全过程。因中小学科研管理沿袭了大学或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 其课题报告的结构与大学学报所刊登的研究论文相类似。

这里的期刊论文, 特指在中小学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一般来讲,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性质基本上属于应用型研究, 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贡献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 而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故没有必要把这些“雍容华贵”的课题报告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期刊上。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类期刊读者的主体仍是中小学教师, 他们要汲取的是其中的精华, 而不太关注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且与大学、科研院所相比, 中小学教育类的期刊数量偏少, 教师要发表的论文容量也要受到版面制约。因此, 期刊论文只得呈现“小家碧玉”, 进而论“理”说“法”成了期刊论文内容的主体, 也是基本的表达方式。

任何课题的研究报告都可以用论文形式来表达,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上述因素使得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课题报告与期刊论文有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如何从课题报告中炼制期刊论文, 是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发展自身研究能力的又一重要实践活动, 也是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广的重要形式。从下表的课题报告与期刊论文的特点比较中, 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课题报告成为期刊论文的炼制方向

尽管在撰写课题报告时也有下列要求, 但是对于撰写期刊论文尤为强调。

⒈追求简洁性

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向同行或社会提供自己的研究成果, 表明自己对某教育教学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如此期刊论文可看作是课题报告精加工的产物。但因版面所限, 一般以3-5千字为宜, 由此可见期刊论文本身要求简洁。可以说, 期刊论文是各种课题报告类型中最简洁、最主要的形式, 而专业性强是要求简洁的又一个原因。因为期刊论文是同行专业人员的阅读, 所以, 期刊论文要客观、准确地把研究的过程, 以简洁的方式告知大众。对一些常识性概念不需要解释, 行文要富有概括力。如论述角度小、巧、新;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论证过程简洁明晰, 使用论据少而精;不写成讲义或者以繁杂冗长的例证掩盖论述的空虚。

⒉突出实用性

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性及创新的客观实在性。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中小学教育科研, 必然与每一位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紧密相连。因而对中小学教师而言, 大多数的课题研究就其工作性质而言, 它并不要求由此生成的期刊论文有多高的理论建树, 而是重在实用价值, 具有新意。期刊论文需要突出研究中的发现与创新, 可以截取方法、过程和结论中的某一个侧面, 深刻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特色和亮点, 并用较简明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达, 这样的论文才是有价值的, 发表的可能性较大。如笔者曾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2003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中的每个化学实验, 从设置功能、操作效果、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观察。根据课题报告中的典型问题整理出的《对部分高中化学实验问题的反思》一文, 发表在《教学与管理》2007 (4) 上。由于文章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和建议, 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 (7) 全文转载。

⒊增强逻辑性

论文的形式可按提出问题、陈述或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的过程展开, 宏观上系统全面, 微观上集中深刻。而在论证的过程中, 既要注意进行逻辑组织, 用逻辑的力量推出正确的观点, 又要注意论述过程与科学事实的恰当配置, 这样才能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论文要以论点为轴心和灵魂, 以材料为辅助和血肉, 材料为论点服务, 论点统摄材料, 使之成为一个题旨明确突出、文脉贯通的有机整体。同时也要注意论证过程中过渡的衔接、必要的说明及结构的均衡, 以符合期刊论文的形式。

⒋讲究语言美

语言要准确流畅, 生动形象, 合乎语法规则。论文中的观点性语言要正确精炼, 材料性语言要活泼清新, 论述性语言要严密充分。论“理”说“法”通俗易懂, 具体可感。一方面要避免太浓的学术味, 不能堆砌太多的专业术语, 进行专业术语的演绎, 另一方面要给沉闷呆板的议论语言适当地增加一些鲜活和变化, 让人读来有趣、有味、有收获, 如沐春风, 清新怡人。

三、炼制要在精致上下功夫

从课题报告中炼制期刊论文的方法有:保留原有的体系进行浓缩 (去“水分”) ;推倒原有的框架进行重构 (“异构化”) ;或选择其中的分论点, 重组素材独立成文 (如同“石油的分馏”) 。总之, 在撰写时必须尽可能做到考虑周密, 在精致上深化提升。

1. 画龙点睛在标题:确切、鲜明、新颖、简练

人靠衣装, 佛靠金装。标题是对整篇论文的概括与提示, 并引导着读者研读的思路。读者在看文章内容之前一般是先关注标题, 透过标题这扇窗户来探视其中写了些什么, 通过浏览标题来确定对某一文章的阅读与否。因而在写作时, 要求论文的标题达到最大程度的贴切与恰当:既要反映研究主题, 又要遵循教育研究的客观事实。标题的编制要遵循“内容与形式科学地统一, 能够准确而全面地反映论文的主题和内容”的原则。若把论文中的主标题比之本色, 则小标题可喻为“粉黛”, 并力求对仗工整。如《谈化学图示的原则》 (《教学与管理》) 2003, (3) 中的各标题:内容的针对性——有的放矢, 表达的简约性——去伪存真, 知识的启发性——择善而从, 方法的迁移性——学以致用, 呈现的新颖性——别具一格, 画文的交融性——相映成趣。这样就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 标题也不必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与修饰。

论文的主标题不一定与课题名称一致。因为课题是正在探究的问题, 处于现在进行时。课题名称只能是问题的正面陈述, 要求尽可能用学术性词语, 最好能体现课题全貌 (如研究对象、范围、内容、方法) 。因有时科研的结论与预期目标会有较大的偏差, 故要求课题报告的各标题能客观地反映所概括的内容。而论文的大小标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属于任何一个时态, 作者可根据研究已有的结论和论文的读者对象重新确定题目, 如口号式、结论式、疑问句等, 并允许适当地加以修饰。

⒉ 绪论寥寥数语, 即能吸引读者眼球

绪论的任务在于激发读者的兴趣, 并迅速将其引入研究问题。其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 把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交待清楚, 为本论的展开创造条件。但开头篇幅不宜过长, 以免全文头重脚轻。有的作者喜欢开篇宏论问题的意义, 若多数读者对问题的意义认识不足, 这样写也未尝不可, 但众所周知的意义就不必多说了。读绪论时读者真正关心的是具体的操作以及为什么, 而有些有经验的读者甚至会跳过绪言而直奔文章的主体。如在《教学效率等于什么——兼谈多媒体直观性的副作用》 (《上海教育科研》, 2005, (11) ) 一文中, 编辑删除了原稿中前两段“关注教学效率的历史和现状分析”的内容, 把第三段话提到前面, 套上方框作为绪言:“到底什么是教学效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教学理念以及不同的课堂实践。当人们对教学效率理解不一而又一致地视之为教学活动的标杆时, 何谓教学效率的问题自然就成了一个严重的方向性的问题。”这样的开头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而在课题报告的开头, 却要用很大的篇幅来阐述“研究的缘由、目的意义、文献综述以及准备”, 有些甚至要回顾“本课题的研究史”。

⒊ 本论浓墨重彩, 以翔实的材料、严密的逻辑和新颖的观点折服读者

作为文章的主体, 本论要充实饱满, 观点、材料和结构水乳交融, 可按照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 (自然顺序, 层层深入式) , 或者按照事物或问题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 分类排列式) 来展开。期刊论文并不是对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全部或简单地描述, 而是将科研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和结果加以提炼, 用较简明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述。它不包括过多的具体研究方法和过程, 而更多强调内容的创新、学术价值和严密的论证过程, 使成果得到公众认可。

4. 结论回味无穷, 让读者有梦魂萦绕之感

结论是作者对研究总体的判断、总结性的见解。它是在研究结果的分析或讨论的基础上, 经过逻辑思维而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总体论点, 是全篇论文的精髓。它使中心论点更加明确, 或是归纳出论点, 或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深化, 或围绕着中心论点提出建议、设想等。写作时要做到措词严谨, 逻辑严密, 文字简明、具体, 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要经得起检验。如绪论对中心论点的概括已经比较明确, 本论部分的论证又比较集中连贯, 结论则可以比较简洁甚至省略。而带有总结性质的课题报告, 则要追求完整的格式。

本文来源: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8(35),41-42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