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古往今来很多杰出人物都是头脑清晰、记忆超群的人。教师可以应用这些心理效应,引导学生逐渐提升记忆效果。
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很重要
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这一理论描述了人类大脑对于新事物遗忘的规律,对人们的认知记忆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效应描述】
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通过了大量的、系统的研究,他发现,遗忘是从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的,而且遗忘过程是不均匀的。在刚学习完之后,遗忘的速度最快,之后会逐渐减慢,从而,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为了更确切地描述这一函数关系,他采用一些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被读出来,但是没有意义的音节来作为记忆材料,并记录它们保持和遗忘的数量,最后再用数学的方式来展现这些数量关系。他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记忆的保持量,绘制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通过这条曲线,我们会发现:
(1)新学习到的知识,如果不抓紧复习,在一天后就只记得33%,而随着时间推移,遗忘的速度就逐渐变慢了。
(2)通过对这一规律的研究法,得出了卓有成效的记忆法。对于一个新学习的内容,在当下记住之后,5分钟后重复一遍,3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4天后,7天后,15天后都分别重复一遍,就会记得很牢。对此,有人进行过专门的实验,他随机选择了两组学生来背诵一段课文,要求甲组学生在学习完成后不进行复习,一天后检查背诵,记忆率为36%,一周后又检查背诵,记忆率只剩13%。而乙组学生则被要求按照记忆规律进行复习,一天后检查背诵,记忆率为98%,一周后又检查背诵,记忆率为86%,远远要高于甲组。
(3)遗忘不仅受时间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那些没有重要意义的、自身不感兴趣的、不需要的、不熟悉的资料,总是遗忘得更早。
(4)在学习过程中,对某项内容能一次性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就叫做过度学习。研究表明,适当的过度学习,能使这项内容记得更牢,但这是有一个限度的,不能超过50%的原有学习时间,否则其保持效果将不再增加。比如说,花费一个小时恰好能背诵一篇课文,则再背诵半个小时效果最好,再学习的时间长了会适得其反。
【教学应用】
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我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比如说,我今天的教学安排是复习必修3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那么,在我上课前,学生应该要把这一节书的教材内容看一遍;而在上完课后的当天,学生也要安排时间再把这一节的教材内容看一遍。按照我们第一轮复习的教学计划,一般来说,每两周进行一次单元测验。在测验前,我布置的作业就包括把这两周内复习的教材内容再看一遍。而在学校安排的每月一次的月考前,我又布置再看一次……
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每两周一次的测验前,我要求学生详细地看书,如果学生能按照要求做的话,到测验前,学生已把教材细细地看了三遍了,对书本的知识应该有了比较牢固的记忆。而月考或中段考等较大型的考试前,考虑到试题涉及到的教材内容的范围较大,学生各科的学习任务也很重,这时若仍然要求学生详细地看书,也是不实际的,但是学生还是应该进行全面的复习的,教材的内容仍然是复习的重点,这时,我要求学生这样复习:翻开书本,对照每一节的“本节聚焦”,自己复述课本相关内容,例如在《细胞生活的环境》中,复述“本节聚焦”: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具有哪些理化特性?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若在复述过程中,遇到模糊、不确定的地方,则应马上与教材的叙述核对。当一章书的所有小节都复习完毕后,自己先回忆一下整章书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对照书本“本章小节”细细地看。而当整本书的所有章节都复习完毕后,可以翻开目录,逐一按次序回忆内容,在每章过关的基础上,全书过关就问题不大了。如果没有时间,可以挑选那些重要的或自己薄弱的内容先进行复习。
这样,复习进程越往后,前面已复习的内容被重复复习的次数就越多,逐渐由短期记忆形成长期记忆,甚至永久记忆,而不会出现“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
【应用分析】
正如案例中这位教师一样,大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巩固旧知识的复习中,都会用到遗忘曲线揭示的内涵,会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上重新复习,从而增强记忆效果。那么,具体地,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记忆效果呢?
(1)引导学生以理解记忆为突破。学习内容是否有意义、能理解,对于遗忘速度是有影响的。当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某项内容,了解清楚这一内容的前因后果、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之后,将会延缓遗忘速度。因而,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性知识,让学生多思考,真正深度地掌握这些内容,而不是只停留在模糊的认知层次上去死记硬背。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试尝回忆。所谓试尝回忆,是指在大脑中将所学过的知识回想一遍。相关研究证明,在复习过程中,与其花全部时间去看书、做题,不如只花部分时间去做这些,而留下一些时间来进行试尝回忆,它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反复识记。
(3)注重联想回忆和整体记忆。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结果表明,骨架支柱性的内容不容易遗忘,而细微独立的内容则比较容易被忘记。从而,教师要能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所学知识的框架、结构。将内容相似、相反或者有因果关系的材料都联想起来,使得这些材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可以从一个概念想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知识点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提高综合解题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4)注意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遗忘规律的研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的知识、记忆是最为深刻的,知识用的次数越多,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记就越深刻,记忆的抽象信息符号和对应的事件之间会产生紧密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记忆信息便比较容易被提取出来。因而,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协调好讲与练、学与练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才能更加深知识的记忆。
(5)要注意多次复习,形成长期记忆。教师不仅要自己遵循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学生的复习计划,也要将这一规律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复习和记忆时,也能有效运用起来,进行反复的记忆和复习,从而形成长期记忆。
2
“7±2”法则——组块短时记忆法
“7±2”法则揭示了一个神奇的记忆容量规律,人的大脑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并在“7+2”与“7-2”之间浮动。
【效应描述】
从19世纪开始,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一个现象:
19世纪中叶,爱尔兰哲学家汉米尔顿通过实验发现,当把一把子弹撒在地上时,人们很难一下子看到超过7颗,这是最早的发现;
1887年,一位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在一组无序的数字中,人们能够瞬时记住的最大容量是7;
艾宾浩斯的研究也发现,人们阅读一些无序的字母时,一般一次可以记住大约7个。
这个神秘的数字“7”引起了无数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们用字母、音节等不同的学习材料进行了无数次类似的实验,所得结果完全一致:人的大脑短时记忆的容量就是“7”,而且会在“7+2”与“7-2”之间波动。
这一法则运用到教育学上,就告诉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每次都教7个左右就可以了,如果教得太多,会超过他们记忆容量的范围,导致记忆效果减弱。
那么,7该怎么定义呢?是单独的7个字母或是7个音节吗?
并不是,我们将“7”定义为“7个组块”。组块是短时记忆的信息单位,有时候,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组块,多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也是组块,具有非常大的弹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界定。比如说,英文单词“c-o-o-p-e-r-a-t-i-o-n”,虽然包含有11个字母,但是非常好记,这违反了7±2法则吗?并没有,因为,“t-i-o-n”本身是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组块的。创克(Chunk)效应、记忆组块效应也都蕴含了同样的内容,作为组块记忆的效果要更好。
【教学应用】
小明总是抱怨自己的背诵能力很差,往往一大篇诗词会越背越乱,后来不但前后左右都搞不清楚,而且还会把不相干的两首诗拼凑起来,前头是唐诗,后面接宋词,简直是一团糟。
张老师班里的同学可没有小明那么苦恼,张老师的课总是妙趣横生,课后学生总是能清晰地记住并理解所有的内容,写作业也不再是苦差事。
其实这都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作为“看不见的手”来导演的好戏。小明的问题就是一下子把记忆的电力开得太足了,后果只能越背越乱。而张老师在课堂内容编排上深谙其道,他早已摸清了自己学生的先前知识,于是每堂课都保证给学生的新内容不超过7个。就这样,不管是学习课文还是呈现幻灯片,张老师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都不超过7个,于是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有意义。
现在想必你已经有了解决小明问题的方法,那就是短背比长背好,把长的内容切成合适的知时记忆的分量来背诵,然后再通过组合的技巧将各个段落接在一起,就可以记下一段长篇的完整内容了。
英文学习中记忆单词也一样。对于很多孩子而言,由于还没有系统地学习音标,单词就像一盘散沙,单词就是里面的一粒粒沙子,它们之间是随机的、无序的,记忆英语单词也就成了一件难事。怎么办呢?
我们都知道,很多英语单词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我们可以把一些单词经常出现的部分,如tion、ing、oo、are、er、ow等,列出来,利用空闲时间通过做游戏、对背等方法让孩子记忆下来这些字母部分。当孩子对字母模块掌握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会特别注意含有这些模块的单词,如看到“cow”就会认为只是在“ow”前面加了个“c”记起来就简单多了。久而久之,以点带面,孩子记忆的单词就会逐渐多起来。被划分为更容易记忆的几个部分后,原本复杂的英语单词就好像“变短”了,孩子记忆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了。
【应用分析】
“7±2”法则对于教师指导学生提升记忆效果,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正如案例中的这两位教师所做的,他们运用这一法则,将课堂上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划分为7个组块,利用这一心理效应,科学地提高记忆效率。
当然,教师在运用这一法则的时候,也要充分注意下面这些要素:
(1)记忆是逐步来的,不要指望学生一下子就变成天才。虽然每一个组块的单位大小都是可以自由设定的,但是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要适度,且逐步地提高要求,不能一下子在单位组块内添加过多的内容。
(2)组块的划分必须合理。教师在将某项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组块划分时,要注意合理性,不能随意划分各个组块,正如在上面案例中所讲到的,在英语单词的教学中,就不能将“tion”“ing”等常见的字母组合人为割裂开来,那样不合常理,生搬硬套凑“7”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学会将无序的散乱内容组合成适当的组块,以提高记忆效果。
著名的长跑运动员S.F.给我们做了一个范例,他可以一下子记住84个数字!这都是因为S.F.经过煅炼,发现了一个对他非常有效的组合数字的方法!他根据自己职业特点,注意到了很多的随机数字能被组织成不同距离的赛跑时间,于是产生了让人惊叹的神奇纪录。例如,他将数字序列3、4、9、2、5、6、1、4、9、3、5重新编码为3:49:2,这组编码就比较接近一英里的赛跑记录;56:14,跑10英里时间的时间;9:35,这个时间跑2英里显得太慢了。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些好方法,将大量的信息组合成少量的组块,就能大大地增加自己的记忆广度,还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训练方法,来提高短时记忆容量。比如可以像S.F.一样,根据信息对个人的意义进行重新编排和组织;也可以按照固定的节奏或时间来进行组织,比如说记数字的时候,3个一组或4个一组。
(4)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都有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教师要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而不是粗暴地将一些优秀学生的记忆方法强行推广给所有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将可以帮助他们减轻记忆压力,空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更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变成一个更有效率的学习者。
3
培哥效应——联想编码快乐记忆
培哥效应,又称为“培哥记忆术”,是一个神奇的记忆魔法。它通过编码的形式,让记忆变得更迅速、更轻松有趣。
【效应描述】
培哥记忆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运用的范例: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在进行奇特的记忆表演。表演者自己站在舞台上,让下面的观众随意说一些词语、数字、单词等所有他们想说的字词或短语,并且按顺序将它们写下来。然后表演者就不看黑板,然后却能按照下面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来其中任意一项的内容,甚至还能倒背出所有内容。
这样的表演看似神奇,实际上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经过训练的话,实现起来并不困难。简单来说,就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
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第六个“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
运用培哥记忆术时,编码可以有很多种模式,可以和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如果能有效地掌握这种方法,就会使得记忆不再枯燥单调,而是变得妙趣横生了。
【教学应用】
前段时间,我发了一篇关于中国古典乐器的微信,文中一共提到了十种乐器:琵琶、二胡、编钟、箫、笛子、筝、琴、(埙)、笙、鼓。
以上10个词中,有9个是我靠记忆写下来的且顺序无误,“埙”是被我忘记了,又添上的。这个记忆过程大概不会超过3分钟,而且是在下班前几分钟有些“不太专心”的情况下记忆的。因为需要顺序,且时间较短,所以以阿拉伯数字为序的数字编码法是最合适的。
“不太专心”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把数字编码词和要记忆的词(即乐器)之间用想象建立了联结,但只是在脑海里简单想了编码词和乐器的
的组合,而没有想象动态的影像。结果就是,在“埙”这个词上,我忘记了,且想不起一点可供提示的联结点。
如:
我的1--10编码词分别是:蜡烛、鹅、耳朵、帆船、五指山、树袋熊、斧子、同心结、拐杖、树洞。
数字编码记忆法——“鹅”与“二胡”的想象联结:鹅听二胡,湖边一架二胡无人弹奏却自能发声,一只鹅浮在水面上专心地听二胡。
当时因为快下班,只想着用个小游戏测试自己的记忆速度,所以就只在脑海里想了如上这样的静态
,而没有想象动态画面。所以,在“埙”这个词上,只想了同心结系在埙上的
,却没有为同心结和埙的想象建立牢固的联结,没能让这俩词“有我就有你”。所以,才会到晚上睡前就忘记了“埙”。其实,比较理想的想象联结应该是:一对恋人将埙作为定情信物,因此在埙上系上了同心结。最重要的是,应该在脑海里像过动漫影视大片一样,一幕幕推进这个动态而撩情的画面。
想象+联结——从我的这个小插曲中可以看出,使用数字编码记忆法记忆材料,最重要的步骤就是用想象在编码词和记忆内容之间建立联结,把二者捆一块儿、揉一团儿:想象和联结是数字编码记忆法的生命,想象促成联结,联结绑定数字与记忆内容,数字的顺序确定记忆内容的顺序。
丰富的想象力是快速建立编码词与记忆内容之间联结的前提。要把两个不相关的事物捆一块,只依靠文字描述是不够的,就像看小说一样,阅读小说并不是为了阅读文字本身,而是通过文字描述想象情节的形象画面;同时,只有静态
也是不够的,动态的画面能带给大脑更多刺激,并给予想象联结更多人情味。
所以,要建立联结,想象先行!
有了想象,就要考虑联结的具体方式。如同心结与埙,直接想象埙上系着的同心结在飘动可以是一幅动态的画卷,但这幅画卷因为缺少人情味,即只有孤立的物件而没有事件和情感,使得物件只是单纯的物件而没有有吸引力的内容与之相连,联结缺乏丰富性和牢固性,就会容易记忆联结中断而产生记得编码词却想不起记忆内容的情况。
而用丰富的想象在脑海里生成了动态的画面,又建立了有意义又有情感捆绑的联结,就会让编码词与记忆内容的链条对大脑和内心同时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力(如用男女的恋情捆绑同心结与埙,还可以围绕埙想象一些故事情节),从而使记忆联结建立迅速而牢固,缩短了记忆时间,又延长了记忆的保持时长。
【应用分析】
从案例中,我们分析发现,培哥效应的方法其实并不困难,它是符合人们记忆的模式的:当人们遇到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类似时,经常会能够从这一事物引发对另一事物的联想。将需要记忆的这一事物与自己曾经经历过、体验过、了解过的另一事物联结起来,联想记忆,就能够达成良好的记忆效果。
具体地,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找到编码思路,设置固定编码。培哥记忆术里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你可以按照喜好来自己设定,设定那些最容易联想到的东西作为固定编码的内容。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形象转化法、谐音记忆法、意义转化法等。以记忆数字为例,比如说,设定“1”的编码为“蜡烛”,就用了形象转化法;设定“14”的编码为“钥匙”,就用了谐音转化法;设定“49”的编码为“天安门”,就用了意义转化法,因为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在天安门举行了开国大典。
(2)进行编码联想,深化记忆。例如,要记住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就可以进行词语之间的联想,由“淝”联想到“肥胖”,由“肥胖”联想到“胖娃娃”,数字“8”字的两个圆可以联想成胖娃娃的头和身体,两个3则是胖娃娃的耳朵。这样一联想,就会发现这个内容已经记得非常牢固了。
(3)经常进行锻炼。要想真正发挥培哥效应的作用,就必须经常训练,多次运用。只有训练的次数多了,联想的内容才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生动、奇特,运用联想记忆的效果就会越好。
任何的学习方法都不会即时生效,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坚持才行。有了好的方法,快乐联想,主动去记,就会逐渐发现,记忆其实并不难。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效应》,作者何朝东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