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寓言二则》(二下五单元)教学实录与听课思考

2023/5/9 17:23:59  阅读:111 发布者:

执教:李竹平 记录:郭雅楠

课堂实录:

师:《画杨桃》和《小马过河》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小马过河》就是一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也就是一个陈勇志同学说的寓意。打开《寓言二则》,看看这两个故事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没有。

师:回忆一下《画杨桃》是谁把道理说出来的。读一读。

生读句子——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如果把老师的话改成大家生活中都能用到的道理,怎么改?读一读。

生读笔记——看的角度不同,事物的样子就不一样,当我们遇到别人的看法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发笑,眼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小马过河》是谁讲出的道理呢?

生:老马。

师:直接讲出道理的那句话是?

生: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师:《寓言二则》并没有告诉我们道理是什么?现在请你把故事读懂,并把道理写出来,还要写进这个故事里。

《亡羊补牢》

生:读《亡羊补牢》。

师:讲出这个故事。

指导朗读。

师:“赶紧”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

生:两次。

师:读课文的同学两次都让我们听到这个词。

师:这里也讲的好。“结结实实的”“再也没丢过”。这个故事我们怎么把道理加进去呢?

任务一:

他见到那个街坊,感激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编写这个故事,把故事的道理讲清楚。

街坊说不说话由你决定,道理是这个丢羊的人说出来的,还是街坊说出来的,也由你决定。

《揠苗助长》

师:还有一个故事《揠苗助长》,选自《孟子》,也是根据古文改写的,古文里的题目叫“揠苗助长”,古人不用“拔”,用“揠”。

请一位同学讲《揠苗助长》这个故事。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范读。其他同学看一看老师读的和同学都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重读:巴望,一天两天三天,焦急地转来转去,帮他们长,终于,急忙,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一大截。

师:对比之后,你发现哪些地方我们读得特别不同?

生:老师“一天,两天,三天”读的慢,让人觉得那个人的心里很着急,感觉日子过得慢。

师:“一天两天”后面一般是顿号,但是课文里用逗号,逗号比顿号停顿时间长,标点符号也是用来表达感情的,把两个逗号做上记号。

生:试着读一读,读出日子过得很慢。

师:还有一个词“筋疲力尽”,说明这个人做事非常用心。这么用心地做,结果禾苗都枯死了。故事到这就结束了,没说道理。后面需要你来加。

任务二:

儿子回到家,对爸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加完之后把道理写出来,是儿子说出来的还是爸爸自己想明白的,由你自己决定。把故事中的道理通过故事里的角色说出来。

生自主完成任务。

分享。

《亡羊补牢》——

1:他见到那个街坊,感激地说:“谢谢您了!这件事让我学到了一点,一定要及时改正错误,才能免去不必要的损失。”

2:他见到那个街坊,感激地说:“谢谢您让我知道了一定要及时听劝告。”

……

师:你要比这个故事送给谁?为什么?

生:(略)。

《揠苗助长》——

3:儿子回到家,对爸爸说:“爸爸,不能因为禾苗长得太慢,就把禾苗拔高。因为禾苗长得慢,是自然的规定啊。你破坏了自然的规定,吃亏的就是你。”

4:意思就是要禾苗要按自己的节奏生长。

……

师:你想把这个故事送给谁?为什么?

生:(略)

听课反思:

这个单元我们先学习《画杨桃》和《小马过河》,因为这两篇课文中都有明确的语言告诉学生这个故事的道理是什么,但是《寓言二则》却没有,所以可以仿照前两篇课文,把故事的道理通过故事的角色说出来并写出来。这样的学习过程既验证学生能够读懂道理,又让学生学以致用,练习写话。

以前我们学完寓言故事,都是问问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也会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没有走进故事,以故事中的人物自居,去用故事中的人物把道理讲清楚。竹平老师的这个设计,让学生明白寓意的同时,练习写作,为读懂更多寓言故事和运用寓言故事打下基础。

这也是核心学习任务驱动下的单篇课文教学策略的科学选择。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