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整本书导读课无须长成一个面孔

2023/5/9 17:22:03  阅读:95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付步雄的文字生活 ,作者付步雄

整本书导读课无须长成一个面孔

整本书阅读不是新鲜事儿,整本书阅读教学也不是新鲜事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出现,把整本书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教学推向了新高。

(一)

近两日,我关注到,2023年湖北省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暨赤壁市整本书阅读成果“在书声里成长”展演在赤壁市举行;

由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北京语言大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从阅读走向辽阔的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教学主题论坛”在衢州市高铁新城外国语学校举行,特级教师李祖文讲了整本书导读课,特级教师张祖庆做了点评。

4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我们学部语文科组开展了一次基于“单篇带整本”的阅读教学教研活动。石佳媛老师讲授四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芦花鞋》(节选自《青铜葵花》)一课,我在她单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青铜葵花》的导读。

(二)

周一下午,石老师将她的授课PPT发给我,我要在她的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延展。周四下午我们就要同台授课,其实,时间很紧凑,从布置任务到讲课只有8天时间,而留给我备课的时间也只有2天。

“功夫在课外”,一直是我的教学主张。前期,反复阅读《青铜葵花》这本书,寻求授课的切入点;在知网上搜索《青铜葵花》相关的评论及教学文章,做好文献研究。

在构思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有疑问:由一篇课文带入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跟没有课文牵引的整本书导读课,有没有区别?请教几个朋友,他们一致回答说没有区别,但我的思考是,虽然本质上没有,但方法上或者说着力点上应该有区分。

在几番思忖后,我将“那时,他们……从《芦花鞋》到《青铜葵花》的导读”作为课题,教学设计如下:一是聊一聊“苦难”;二是聊一聊“青铜”;三是聊一聊“方法”。目标定位为:勾连课文,聚焦苦难;提点情节,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提供支架。

(三)

课堂教学中,我按照教学设计展开。第一个板块,由《青铜葵花》后记中的一段话引出:

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有苦难和痛苦的。——曹文轩

我的导入是对石老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承接,她的课堂中也出现了这句话,聚焦苦难。在品读这句话后,我顺势问学生:今天的你们有痛苦或者苦难吗?

今天的学生确实有痛苦或困难,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跳楼事件呢?学生也纷纷举手“诉苦”,比如作业多,每天上课累,上课时间长,还要挨老师或者家长的训斥等。

这些,跟青铜、青铜一家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我的PPT上出示加黑加粗的四个大字:微乎其微!

接着,我从《芦花鞋》中拎出几个句子:

他的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一蓬蓬雪屑……他的双脚被雪擦得干干净净,但也冻得通红通红……

这是家里的一笔收入,一笔很重要的收入。

青铜抓着一大把钱。

补充课文中删减了的片段:

家中的小木盒里,那些零零碎碎的钱已经越堆越高。一家人,会不时地将这小木盒团团围住,看着那些皱皱巴巴的钱。

看完了小木盒,爸爸总是要掀起床板,然后将它藏到床下。

全家商量好了,等将所有的鞋卖了出去,要到油麻地镇上照相馆,请刘瘸子照一张体体面面的全家福,然后再给葵花单独补照一张,并且要上色。为了这些具体的和长远的不具体的安排,青铜会很早就站到油麻地镇桥头上一个最有利的位置。

对这些句子,让学生细细咀嚼,体会青铜一家的贫穷。接着又出现原著中的句子让学生感悟:

青铜的一家像一辆马车。一辆破旧的马车。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它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风里雨里地向前滚动着。车轴缺油,轮子破损,各个环节都显得有点松弛,咯吱咯吱地转动着,样子很吃力。

这辆破旧的马车遭遇了哪些坎坷,经历哪些风雨呢?在《青铜葵花》中,我提点了如下情节:

火烧村庄——青铜变哑巴;葵花痛失双亲——被青铜家收养;风雨来袭——房屋坍塌;奶奶卖耳环——筹钱租海滩茅草地;奶奶摘棉花——倒在棉花地;蝗虫灾害——全村饥饿;葵花故意考砸——去南方捡银杏……

这些情节只做稍微的提点,学生迫切希望我讲述。“欲知详情,请去读书”,我一概用此话打发,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期待已经被激发起来了。这个环节以原著中的这一段话结束:

马车虽破,但还是一辆结结实实的马车。马车虽慢,但也有前方,也有风景。老老小小五口人,没有一个嫌弃这辆马车。要是遇上风雨,遇上泥泞,遇上陡坡,他们就会从车上下来,用肩膀,用双手,倾斜着身子,同心协力地推着它一路前行。

教材中的《芦花鞋》主要是写青铜买鞋,在第二个板块,我的设计是“聊一聊青铜”。聊青铜,从哪个点切入?在细读原文后,我找到了这样一句:

这个哑巴绝不是一个寻常的哑巴。

为何说青铜不寻常,让学生猜测或推测,或从课文《芦花鞋》中找细节。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没读过《青铜葵花》,只能在课文《芦花鞋》中找寻,并阐述理由。我顺势又补充原著的几个细节:

青铜一手拎着盛白石灰的铁桶,一手拿着刷子,在那几个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在墙上唰唰唰地刷出一行大字:我是大麦地的青铜!

青铜抱着嘎鱼家的公鸭,默默地走着。人们看到了,就都站住。村巷里,就只有青铜兄妹俩的足音。这足音,敲打着大麦地人的心。

他扛了一张桌子,爬了上去,将冰凌采下十几根来,放在一只大盘子里。然后,他将盘子端到门前的草垛下。他又向妈妈要了一根结实的红线。家里人见他忙忙碌碌的,有点儿奇怪,但也不去追问。他们早已习惯了他的奇思妙想。

这些细节描写在什么场景下出现的呢?又能看出青铜怎样的不寻常呢?我的处理依旧是“欲知详情,请看书去”。从学生眼神中透射出来的光亮,我知道,激发阅读兴趣的目标已经达成。

第三个板块是聊方法,也就是阅读整本书的策略,这跟很多老师的大同小异,暂且不详细展开。课堂即将结束时,我送给学生两句话,希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读书破万卷

读书破万卷

学生问,老师,你不是说两句吗?怎么只有一句重复的啊?是不是复制粘贴的时候弄错了?

“你们细细品味!”我笑而不答。

“哈哈,原来,第一个卷读第四声,第二个卷读第三声。”有学生品读出来了:读书破万卷(juàn);读书破万卷(juǎn)。

(四)

422日,一边开车一边在线上观看衢州市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展示,听取了张祖庆老师的评课。张老师

提出了大家思考的问题:导读课非得一定有固定的套路吗?是不是所有的导读课都要从猜测题目开始呢?

对啊,这也是困扰我已久的问题。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非要都长成一个面孔不可吗?我的思考如下:

班级阅读氛围、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有差异,可不可以因地制宜?

阅读文本难易程度不同、阅读推进力度不同,可不可以有的放矢?

某本书籍,有的学生读过,有的学生没读过,导读课怎么上?

有的整本书是学生完全没接触过的,有的是由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带出整本书阅读,需要按套路来吗?

这些疑惑盘桓在我脑海里很久。好在李祖文老师的教学给我提供了启发。

李祖文老师讲的是《山谷花园欢乐季》的导读课,结果这个班级的孩子都已经看过了,大部分看过三遍。既然已经读过,那还要“导读”吗?课堂中,教师需要在什么地方“导”呢?

李老师睿智,开课便引导学生思考四个问题:

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因为一些字或者词语停下来;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因为一些句子而停下来;有时候,我们是不是还因为一些疑问停下来;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更因为一些想法停下来?

然后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带领学生重温《山谷花园欢乐季》,给孩子不一样的思考,给孩子不一样的阅读启发,也给听众呈现了另一个视角的整本书导读课样态。

基于学情,基于经验,结合张祖庆老师的观点,我认为,甭管哪种方式,只要在整本书导读课中,能落实“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策略、培养阅读习惯”的目标即可,没必要让整本书导读课都长成千篇一律的面孔。

作为教师,最关键的着力点不是研究阅读的教法和流程,而是要认真读书,发掘书本的价值,与学生探讨、分享,矫正阅读方法,为学生植入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进而享受阅读的乐趣,在书籍的浸润和熏陶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