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学术会议的好处有很多,但光是想想要跟初次见面的领域大佬介绍自己,就足够让人焦虑了。学术会议汇聚了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他们带来了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大家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激发新的研究思路。
借此机会也能够结识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学者,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学术问题。
作为科研人,有些比较社恐的同学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那么如何在学术会议上轻松变E人,和大佬们无压力social呢?
其实,学术会议也是有“套路”可循的,而这个套路往往从会议开场前就开始了——
第一步:I人勇敢变E人
学术会议,尤其是国际学术会议,是不可多得的扩大人脉关系网的机会,其实很多搞科研的人都是I人,勇敢打破社交壁垒,踏出社交的第一步或许可以为你未来的科研道路带来新的机会。
在会前制定好攻略,同样是让参会经历发挥最大功效的必要条件。
会议前:研究会议日程和参会人员名单,找出你感兴趣的或与你研究领域相关的专家。
只要稍微做些功课,就能筛选出一份名单,不管是提前打招呼,还是会上拜访,都能让你事半功倍。除了名单之外,也要把自己的聊天内容准备好,从学术、工作这种正经话题,到八卦、吐槽这种“野路子”,只要用对了人,都能帮你打开局面。
准备一个简短而有力的自我介绍,包括你的姓名、所属机构、研究领域以及你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或成果。
还有哦,开会前大概过一遍大部分paper的摘要就是一个不错的准备方式,另外,在会议期间参加一些不怎么相关的session,也对之后参加别的环节或者别的会议帮助颇多。
第二步:如何破冰?
会议期间:如果在会议前已经做足准备,接下来只需要好好发挥就够了,在这种场合下也许你会觉得很紧张,你要保持以下的心态——不怕犯错、主动出击、拒绝功利。
学术会议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即便你是一个科研小白,也能在这里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在这种场合里,很多大佬都非常友好,这时候如果你抛出了一个引发讨论的好问题,让大佬多看一眼不说,之后说不定还会有人来搭讪呢。
其次就是主动,尽量去跟各种不认识的人说话,环境相对轻松不说,搭关系的同时还能顺便练练社交和口语。
最后记住不要太功利,Social要有目的性,但不能给对方“添麻烦”。如果第一次见面就开始向别人提需求,或是抱着一大堆问题追着别人不放的人,这样的Social只会起到反作用。
从和大佬混个脸熟开始,也要跟年龄、资历差不多的人多聊聊,之后一旦有了好文章,有些事情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步:关系网是需要维持
会后:大家在和学术大佬们交换微信的时候,有一个小细节可以注意下,添加好友后尽快将你自己的联系方式给到对方,姓名-单位-电话,方便对方直接给你做备注。
要到别人的联系方式之后一定记得跟进,如果有感觉聊得比较好的大中小牛,也可以发一段感谢话术,哪怕收不到回信,都可以趁着还有印象先加上好友,时不时地点个赞、聊几句,这不就混个脸熟建立联系了?
第四步:小TIPS
不过除了跟进“主线”之外,一些“偏门”的小技巧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 如果学术会议的地点天气不算热,不要频繁换衣服,很多人认人都是看衣服的;
● 找同学一起。没有同学就结实一下和你同阶的朋友。起码吃免费食品的时候不孤单。跟他人聊天的时候,还可以分工,一个聊,另一个吃,避免饿肚子;
● 随时带着名牌(写着名字的牌子)并保证在正常视线水平别人能很容易看到你的名字,很多时候虽然自我介绍过但别人可能容易忘记,忘了也不好意思问,让自己名字容易看到这样别人再次碰见瞄一下就能记起来了。
转自诺兴云平台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