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了700年的“中国风”,是如何在欧洲形成一股艺术潮流的?
2022/7/21 11:44:47 阅读:533 发布者:
书名:《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作者】:[意]佛朗切斯科·莫瑞纳 著 龚之允 钱丹 译【定价】:196.00元【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3
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选读)
中国风是自13世纪晚期就开始在欧洲出现的一种艺术和文化现象,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北京)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这一事件可以作为中国风兴起的一个标志。不过,“中国风”这一学术术语则要到19世纪才得以确定,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1839年,该术语出现在法国,源于法语中的形容词Chinois,意为“与中国有关的”,直到1883年Chinoiserie这一词汇才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中。从20世纪开始,“中国风”开始作为艺术史学术术语被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所采用。然而直到1961年,第一部对“中国风”进行综述的专著才正式发表,这部名为《中国风:契丹梦幻》(Chinoiserie: The Vision of Cathay)的开山之作的作者就是当时在英国已经声名显赫的艺术史家休·奥纳尔。
中国风是西方特有的文化现象,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人印象中,中国是一个遥远、神秘并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许多欧洲的学者和艺术家都受到远东进口器物或是冒险家带回的远东见闻的启发,在文学、戏剧、哲学、建筑和艺术等领域创作出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中国风并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艺术媒介或特定的时代风格,它是一种广泛的文化艺术诉求,从舞台剧到陶瓷工艺,从哲学到室内装饰,从漆器工艺到音乐,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伴随着欧洲文明而成长。中国风在欧洲的产生与发展,对欧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18世纪,中国风在欧洲发展到了顶峰。在此期间,法国的艺术家佛朗索瓦·布歇和意大利的艺术家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罗借用了中国风式样创作出了各自的成名作;德意志梅森和意大利威尼斯的窑厂开始生产仿中国式样的瓷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也下令在波茨坦夏宫内兴建中国茶室。中国风并没有随着启蒙运动的结束而衰落,在19世纪和20世纪还在持续发展。
本书旨在通过文字与配图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风在欧洲发展历史中的轨迹。本书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本书的前两章,主要分析和概括了从13世纪末到17世纪,中国风在欧洲的诞生和早期发展情况。在这一阶段,源自中国的事物在中国风的起源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或缺的角色,但“异域风情”似乎是形容这一现象更加贴切的词汇。因为此时的中国风往往与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传入欧洲的多种艺术潮流相混合,欧洲还未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式风格,这是中国风在欧洲的肇始期。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的发展,按照欧洲的历史、政治、地域和文化等因素划分章节,从法国开始,以意大利结尾。这样的划分不仅出于方法论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读者更为清楚地区分中国风在欧洲各地和各时间段(从巴洛克、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不同的传播方式。毫无疑问,中国风的盛行属于较为全球化的现象,遍及欧洲各地,仅有少数欧洲地区没有受到其影响。中国风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这与其在欧洲各地传播和发展的方式不同有关。艺术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家之间的互相影响,工艺与图书的范式传播都是考察泛欧洲中国风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在个别情况下,欧洲某一国家或某一区域曾在中国风传播的过程中对欧洲其他地方的艺术产生巨大作用,但就整体而言,各国各地都曾发展出带有各自审美倾向和技法独特的中国风艺术。
中国风在欧洲的形成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它并不仅仅是远东艺术特色在欧洲艺术中的机械反映(比如中国人物形象、纸扇和折扇等的简单引进)。中国风首先是欧洲人为了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渴望,通过“异域事物”这一外在因素,更为自然和即时催生的美学诉求。就在中国风在欧洲大行其道的同时,亚洲各地也出现了对异域风情的推崇。在16世纪到19世纪间,中国和日本也出现了被称为“西洋风”的艺术潮流。举例来说,西方基于数学和光学发展出的单点透视法和光影透视法曾在18世纪被中国的一些绘画流派借鉴和引用。但是中国的西洋风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潮流,其发展规模与欧洲大行其道的中国风艺术相比,还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中国文化精英们,包括一些明朝和清朝的帝王们对欧洲的先进科技更感兴趣,相对而言,欧洲的艺术对他们的吸引力有限,尽管清朝皇帝对欧洲的珐琅彩和玻璃工艺欣赏有加。当然也无需苛责这样的情况,因为直到今天,也只有少部分欧洲人能够真正懂得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相对而言,他们对中国的传统工艺,如陶瓷和漆器更感兴趣。这大概是因为文化环境的差异,西方人无法领会中国文人画的精髓,而瓷制器具和漆制屏风的品质优劣似乎更加显而易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艺术时总会发现这样和那样的隔阂。既然“西风东渐”和“东风西渐”是同时产生的文化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西洋风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如此微弱,而中国风却在欧洲备受推崇?
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欧洲人对欧洲以外世界(特别是亚洲)的探求欲望是主动的和强烈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欲望转化成了实际行动。但这种现象在东方并不明显,东方人对欧洲的兴趣并没有如此强烈。中国无疑在与欧洲各国的交往中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它从来不走出国门,不主动与欧洲各国贸易。中国这个自恃地处世界正中的庞大国度,顽固地选择了在本土设立管制严格的通商口岸进行国际贸易,与之相对的是它异常保守的外交方略。中国大概是把它与欧洲各国的关系当成在汉字文化圈内由来已久的宗藩贡赐关系,而不愿把欧洲国家当作平等独立的国家;又或许是因为中国政府希望防微杜渐,避免欧洲过多地向商业以外的宗教政治层面渗透,而不愿意进一步扩大与欧洲的交往。除去文化和艺术因素,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不计其数的中国货物在几个世纪内被销往欧洲各地,而由欧洲商人出口到亚洲的商品却无人问津,几乎毫无价值。中国风的流行与中国货物在欧洲的受欢迎程度息息相关,而西洋画在中国的有限传播与西洋货物在中国受到冷遇有莫大关联。
在经过对非洲和美洲的探索之后,欧洲各国更加坚定地认为亚洲能为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利益,而事实也确实如此。通过和亚洲商人的贸易,有些国家,如荷兰,变得越来越富庶。欧洲人开始把中国作为能够提供最佳商业机遇的国度,这比之前仅仅把亚洲各国作为新的理想国要更进一步。
直到19世纪末,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诸国,对欧洲人来说还是神秘和令人向往的乐土。随着科技的进步,亚欧之间的交通变得更加安全快捷。在这之前的几个世纪,东方这些神秘的领域和古老的文明给予了欧洲人极大的创作空间,就如同今天当世界已经共通共融,外太空取代了过去东方所扮演的角色,成为人们尽情发挥想象力的地方。中国风极大地鼓舞了那些开辟新航路的欧洲探险者,他们满怀抱负、无畏艰险地在航海征程中寻求理想之境。如果中国风如近期出版的一些学术研究所证明的那样,可以被解释为18世纪欧洲社会、经贸和政治变革的产物,那么理所当然,它可以与当时发生的特殊艺术现象和美学潮流相关联。中国风往往与“创新”“动态”“非对称式”“多姿多彩”“珠光宝气”等在巴洛克后期、洛可可全盛时代和新古典主义早期反复被引用的词汇有密切的联系。中国风不仅仅是一种美学潮流,它还能被用来形容怡情的世俗趣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启蒙运动中的诸位伟大的思想家,例如伏尔泰,把中国看成一个开明伟大的国度,并且推崇儒家文化,认为它是理性文明的标志,进一步谴责天主教会对欧洲人民在思想上世代钳制,以致欧洲文明还无法达到中华文明的高度。
中国风的漫长发展历史,由于其错综复杂的文化和艺术背景,很难一下子阐述清楚。在欧洲,它有时也被微妙地认为是属于荒诞、轻佻或者女性化的艺术倾向,与庄严、肃穆和阳刚的古典主义相对立。这几乎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理论相通:中国风与古典主义是共生、共存并且彼此间保有共融的空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新古典主义式中国风”这样的词汇存在,虽然表面上看,“新古典主义”和“中国风”是水火不容的。
从宏观的全球化角度来看,我认为可以把中国风看成是一座连接不同文化和国度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不仅是货物,更重要的是思想、信息和知识可以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在彼此之间自由流通。中国风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某一艺术情况的考量,它更深层次地代表了人类勇于探索、乐于摒除文化藩篱、互相交往的美好愿望和诉求。
【名家推荐】
佛朗切斯科·莫瑞纳的著作为“中国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休·奥纳尔(Hugh Honour)艺术史学家、“中国风”艺术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重构“中国风”的历史并非易事,但是莫瑞纳做到了,我们可以在书中一探究竟。恩里科·科尔(Enrico Colle)——意大利艺术史学家、佛罗伦萨斯蒂伯特博物馆(Museo Stibbert)馆长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中国对欧洲艺术影响的历史研究成果。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学者更多地关注了从19世纪开始欧洲艺术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现在,对于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领域,莫瑞纳博士填补了一个长期被中国学者忽视的空白。毫无疑问,如果能够了解中国艺术对欧洲艺术的影响,我们才可能在全球艺术史这个课题上收获成绩。——吕 澎,著名艺术史学家
“中国风”是持续了七百年的清风,越过了文化的藩篱,吹开各异的花朵。“中国风”是连接东西方不同国度的桥梁,交流着器用、图像、技术与想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误解与分歧尽管难免,美的力量却在于分享和交融。本书是继艺术史泰斗休·奥纳尔(Hugh Honour)之后,又一部《中国风》大作,立场更中正,跨度更宏大,叙述更简洁。图文编印皆精,读之心目俱爽。——马 凌,复旦大学教授、书评人
本文资料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授权刊发
转自:书斋里外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