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16:00是基金委规定的自然基金申报系统提交截止时间,但是还没有到时间呢,已经完成提交的朋友在微信群里发消息称已经通过了审核。
由截图给出的信息可知,申请人系统提交时间为2023年3月15日,这个提交蛮早的,说明该依托单位自己组织的形式审查工作提前量比较足,申请人按照单位要求完成了提交而且通过了依托单位的形审。依托单位也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完成了规定的操作,申请人提交时间为15:48:03。
其他的页面截图如下,申请人完成系统提交也经过了单位的形审,时间更早,是3月10日,提交时间为06:52:15!
由此说明,这个“NSFC已审核”只是系统接收的时间,并不是过了基金委的形式审查。
我们说的是集中受理的项目,那还有非集中受理的项目。这个在基金委官网上以及指南里有说明。
集中受理的项目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等。
非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专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
那么一份获资助的申请书,要经过哪些关呢?以下是去年某科学处的评审结果邮件。
由此可知,除了往年的科学处形审、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专家评审组会议评审之外,还增加了相似度检查、代表性论文核查两项。
说明,基金委在重复申报、抄袭他人申请书方面的打击力度和防止措施上越来越完善,在处理打击力度上越来越严厉,这个可以从去年和今年公示的学术不端行为通告里可以看出来。
另外,对于代表性论著核查方面,主要是论著信息的规范性。现在对申请书涉及的论文、专利、获奖以及申请人、参与人的信息必须实事求是,不允许有丝毫的瑕疵,一经发现,科研诚信一票否决。所以,已经大意失荆州或者后续还要继续申请的学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才成。
综上,一份获资助的申请书除了官方的关口之外,通常还要过:
1、申请人是申报第一责任人,首先得过自己这一关;
2、学院关,大的依托单位首先让学院自己把关,之后再由学校科研处再次把关;
3、依托单位科研处,与第2条一样,做最后的形审,为依托单位打包上传做好准备;
4、基金委确认收到申请,也就是本文开始提到的“NSFC已审核”;
5、申请书正式进入评审流程的形式审查,通常在4月下旬出结果,通过形审的不通知申请人,未通过形式审查的会通知申请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即便送审能全A也枉然;
6、通讯评议,或者叫函评,大部分的申请书会止步于此。通常情况下这个称生死关!
7、通过函评的申请书已经是相当优秀了,但是在进入会评之前还要过两关,就是申请书相似度检测,防止重复申请和抄袭,相似度检测结果届时会呈给会评专家评估;
8、代表性论著核查,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个别学者的那些未正式发表的(online的除外)、署名作者排序错误、漏写署名作者、......以及其他未按照规定提交代表性论著的等等,都可能因此而错失良机;
9、会议评审,也就是会评。
10、会评之后的各种审核等。
因此,一份申请书想要获得资助,要经过这么多关口,一旦获得资助,每一关都要做到万无一失!相信能获得资助的申请人确实是优中之优,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转自:“天天老师说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