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杰青分享:遵守这三个准则,海外优青申报势在必得!

2023/3/17 10:15:08  阅读:244 发布者:

近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推出了“青椒”领航人公益直播活动第七期,邀请武汉大学院长、杰青为广大学者带来了“海外优青申报指导”专场报告,从政策对比、申报书填写、依托单位选择等多个方面分享经验。

其中,武汉大学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耿江辉作为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的成功申报者,基于自身的成功案例,从三个角度为大家进行了详细指导,对青年学者申报海外优青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下面是小桥整理的详细笔记。

01

申报材料撰写是关键

要学会站在评委专家的角度看问题

当下,我国青年人才大都在国内完成本科或硕士学位之后就出国深造,经过多年的学术磨砺,成果丰硕毋庸置疑。但这并不代表大家一定能够将自己成果的价值展示得尽善尽美,并通过有限的书面文字和区区几页幻灯片传递到评委内心深处。而打动评委,让他们对你和你的成果感到惊艳,恰恰是海外优青申报成功的关键。

相信不少青年人才都习惯于将自己的成果介绍给小同行专家,因为他们与你有类似的研究背景,共同的研究目标,相同的专业术语,沟通自由且畅通。但需要注意,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海外优青的评委专家可能只有个别是申报人的小同行,绝大多数都是大同行甚至外行。这意味着,评委专家不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会对你的成果能够一点就通、了然于胸,很多海外青年人才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各位申报人要与依托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积极和院系领导保持沟通,持续参加学校组织的材料撰写培训和试答辩活动,认真听取有经验的专家的意见,学会站在评审专家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申报材料,做到能让大同行和外行专家也能轻松理解你成果的意义。

02

单凭论文数量很难成功

打造个人学术品牌才是正解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导致这几年海外优青的申报越来越卷,竞争越来越激烈,同质化、刻板化越来越严重,评委专家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单凭论文数量、引用次数还不一定能够打动他们。因此,申请人应该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成果建立个人良好的学术品牌和形象,包括在学术界的声誉、社交媒体的形象、国际合作的角色等。

例如,申请人要坚持在单一研究领域深耕,保障学术成果的连续性,建立学术成果的系统性,发展学术成果的多样性,这些材料将比单纯的论文数量更能打动评委;申请人还可以利用开放的海外学术环境,积极建立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关系,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支持,作为申报材料的重要支撑。

良好的个人品牌和形象能够提高申请人在评审专家心中的评价和地位,增加申请成功的机会。在海外已经有教职的青年人才,还应该注重体现自己团队组建和管理的能力,突出领导才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让评审专家注意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和广阔潜力。总之,不拘一格的青年人才总能获得不拘一格青睐。

03

细节决定成败

别把材料中的语病、错别字不当回事

耿教授表示,在担任国内一些学术活动的评委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书面材料里面有错别字,幻灯片里面字体不一、

没有对齐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影响各位青年人才的成果价值,往好的方向说是瑕不掩瑜,但在很多评委专家看来,在如此严肃、甚至决定青年学者未来发展的人才评审活动中,申报人的申报材料却充斥着错别字、句法错误和格式混乱等形式问题,说明申报人对此次申报并不认真,三心二意,或者对自己高度自信,材料拿出来足够吓住人。

既然如此,那就把这个宝贵的机会给别的年轻人好了,或许你还得磨炼一下心性,明年再来吧。当然,海外优青申报成功的基础还是各位青年人才的学术成果,没有好的学术成果空有好的皮囊很容易被专家一眼看穿,但有优异的学术成果却沾染了狂放不羁的恶习,就只能抱憾当年了。

转自:“学术桥Acabridg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