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自然 | 去年的标书,按函评意见修改后能中吗?
2023/3/9 14:30:49 阅读:250 发布者:
这两天和一位老师交流,去年的本子上会了,但是没有获批,今年又认真地改了改让帮忙看看。这份本子的亮点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性以及研究基础,问题主要出在摘要和立项依据这块,相信函评专家很耐心,看的比较仔细,看到了后面写的很出彩,所以提的意见是科学问题凝练不足。最开始这位老师很不认可这样的评语,觉得对进一步提高本子的质量一点帮助都没。
我们一起分析了这份修改后的本子。从摘要的第二句话就出现大BUG,反映研究工作的迫切性没有,没有任何铺垫就提出了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关键科学问题。接着阐述了研究目标中涉及的两个点,让人看了云里雾里,不知道申请人要做什么,最后来了一句对国家环境战略意义的总结。分析的结果认为,这个摘要有用的信息有限,看不出申请人具体要做啥,空泛的口号式的解决问什么问题而不谈具体的怎么研究。
然后分析科学属性选择说明,几乎是把摘要重复了一遍,增加了一些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两个政策性和纲领性文件,再加上了一些行业预测性的数据。并未根据科学属性里的关键词进行阐述和说明。
紧接着看立项依据,又是把科学属性选择的第一段重复了一遍。在摘要、科学属性选择说明和立项依据三处重复出现了几乎相同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本子很难有耐心继续读下去,最多最多给B。前文说过,后面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以及创新性写得很好,的确言之有物。所以坚持看到后面得B是没有问题的,去年运气好还得了一个A(据这位老师自己分析1A2B,上会未过)。
通过分析,觉得去年函评专家给的评语是合适的,只是字数偏少,申请人没有认真冷静的思考而已,通过分析以后认为自己确实写的不好,也多亏研究基础比较好,专家的打分才比较高。现在发现问题了,再去修改,就知道在哪里用功夫了,改起来就有的放矢了。
在交流过程中有一个话题就是,平时看了很多的经验介绍,也看了去年专家的函评意见,但是总觉得帮助不大,或者道理都懂,就是在写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改,怎么就能获得函评专家的认可?比如说,很多年轻老师在立项依据中经常出现“该问题鲜有人研究”、“未见报道”、“反应机理不明确”、“对......的认识还很模糊”等等。这种语句在学位论文中司空见惯,这些论断与学位申请人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在逻辑上没有对应关系,可能是不值得研究,也可能是没有搜索到相关的文献,或者是故意隐瞒重要文献实际上是有人已经研究过了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本子在立项依据中评述其他学者的研究时,总在后面加上:“由于未考虑......”、“十分可惜,......”、“并没有......”等,由此引导出想要做什么,个人觉得会有贬低前人抬高自己研究之嫌。还有些本子在标题下面直接给出表格和图,一般情况下,表格和图的说明文字在表格和图的前面,引用的图要标出参考文献。这位老师说,立项依据里引用的图都标了参考文献,研究方案里也要标出,以前不知道啊!这些都应该在学位论文期间就应该掌握的常识吧,可能有些头部学校的本科生在完成平时作业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些常识性的问题了!
另外,人家几年十几年的经验积累和文字功底,已经克服了这些小BUG和常识性的小问题。而我们没有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教训自然不会引起注意。这些都是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不是自己的,所以听听就过去了,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人家在书面表达时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规避这些问题。要说学术素养,这就是学术素养,没有错别字,没有语句不通顺,没有逻辑思维混乱,遣词造句清清爽爽,不拖泥带水,朴素清新扑面而来。真要做到这点还真不容易,需要经过青基的锻炼,然后是两三个面上基金的锻炼,才能去问鼎优青,然后再去争取杰青,乃至以后的重点项目和重大专项等。
因此,一时拿不到基金,说明我们的积累还不够,等经验足够的时候自然会水到渠成!
祝大家2023年申请成功!
本文转自“天天老师说科研”
转自:“解说科研项目”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