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基金委画出红线:七大伪造和篡改数据、图片的表现形式
2023/2/21 11:21:01 阅读:190 发布者:
来源:Paper助手整理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布了一系列学术不端警示教育系列动画,以案例的形式反映了几类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本期小编整理了基金委就数据、
伪造篡改问题为广大科研人员画出的红线,提醒大家谨记科研行为规范,严防学术不端行为!
裘完美师兄,来自动画:伪造篡改完美数据背后的“玄机”
从事科研工作应具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过程。将科学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及时、准确、如实记录,是实现科学目标的直接手段。凡是以不实手段编造科学数据、结论和过程的行为都属于伪造。凡是对实际科研数据、图表的修饰和改动,使其符合个人预设结论,甚至图谋不当利益的行为都属于篡改。
根据《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_T174-2019)》,数据、
的伪造与篡改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一、伪造
1.编造不以实际调查或实验取得的数据、
等
2.伪造无法通过重复实验而再次取得的样品等
3.编造不符合实际或无法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等
二、篡改
1.使用经过擅自修改、挑选、删减、增加的原始调查记录、实验数据等,使原始调查记录、实验数据等的本意发生改变
2.拼接不同
从而构造不真实的
3.从
整体中去除一部分或添加一些虚构的部分,使对
的解释发生改变
4.增强、模糊、移动
的特定部分,使对
的解释发生改变
转自:“ISE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