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座城市来说,青年博士数量不仅代表着城市的科研实力,也代表了其人才吸引力。
对于刚刚进入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的自然科学领域博士,大多数都需要申请国自然青年基金,开启各自科研生涯。
我们收集整理了近五年(2018-2022)全国各城市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通过这项数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各个城市对青年科研人才的重视程度、吸引力度到底有何不同?差距又有多大呢?
希望我们的数据,可以为有意愿前往各个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就业的青年理工科博士提供参考。
近五年国自然青年基金:城市排名
据统计,近五年(2018-2022),国自然青年基金共资助项目97247项。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绝大多数获得者都是博士学历人才。
从城市维度进行统计,五年间,全国共有244座城市有项目获批青年科学基金,其中87座城市获批项目少于10项,86座城市多于10项少于100项,50座城市多于100项少于1000项,21座城市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超过1000项,仅北京一座城市获批项目数量超过10000项。
整体上来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的数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和地理区位优势正相关。
城市经济发展程度
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前十名城市均为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前二十名中有十五座为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
四大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位居全国前三,深圳在科研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仅位居全国第十。十五座新一线城市中,南京、武汉、西安、杭州、成都、长沙、天津、重庆、合肥、青岛、郑州十一座城市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超千项,均进入全国前二十。
促进经济发展是科研工作很重要的一个目的,而更好的经济成果又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在尖端领域进一步探索与发现。这些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已经很好的启动了经济发展与科研项目的正向循环,是不少青年人才在选择工作单位时的上佳优选。
高等教育发展程度
在全国排名前十的高校中,除了杭州和深圳,其余城市均有超过2所“双一流”高校,北京更是拥有34所“双一流”高校。北京之所以能够在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独占鳌头,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可忽视。
同时,通过横向对比,大部分“双一流”高校所在城市获批青年基金项目数量要明显多于其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没有“双一流”高校的其他城市。毕竟从整体数据上来看,青年基金项目的依托单位大头依然是高校,科研院所只占据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双一流”高校又代表着我国高校目前的第一梯队,自然拥有“双一流”高校越多的城市对于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大。
地理区位优势
从整体上看,东南地区城市的青年基金项目数量要明显多于其他地区。
东部地区拥有青年基金项目的城市分布较广,除了省会城市外,其他城市对于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小,部分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甚至可以和省会城市不相上下。尤其像山东这样,拥有济南和青岛两个吸引力都极高的城市。
东南地区确实是我国目前科研人才趋之若鹜的地区,不仅仅因为其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还有其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都是吸引青年科研人才很重要的因素。
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从整体上来看确实要差一些,不过一些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还是不错的,武汉、西安、成都、长沙、合肥等城市项目数量都不错,近两年也在不断增长中。
从省内数据看,31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中,9座城市位于全国前十,22座城市位于全国前三十。省会一直是一些省份重点发展的城市,不仅仅在经济层面,在高等教育层面和基础设施层面也是如此。
近些年,这些省会城市也在进一步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因为他们也清楚,青年人才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牢牢抓住青年人才,才能抓住城市发展的契机。不过其他城市也并不是就毫无吸引力。比如四川绵阳,作为西南地区三线城市,取得了400余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远超同层次城市,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能够独立主持研究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青年人才正是各个学科领域中的“活水”。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都会想办法激励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培育科学研究的后继之才,为各个学科领域注入“活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便是因此而生。
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科研人才,提升城市基础科研潜力,各大城市近些年都对青年人才十分重视,除了高校科研院所提出的一些待遇外,还有以城市名义发放的各类津贴和补助。
不过对于青年人才来说,资金补助是一部分,这座城市能不能提供给自己足够的舞台,能不能帮助自己在探索科研世界时再多跨出几步,或许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转自:“科教小站”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