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培忠(中国矿业大学)
前段时间看了很多基金本子,大部分人的科学问题部分写得越来越好,文字、图表设计也越来越漂亮、越美观。
有人说现在人才多了,大家都做得很好,难以评出高下。但毋庸置疑,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似乎所有人都在追求高性能。例如电池,不同的申请、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艺,都在追求无限的高比容量。
追求极致,只有更高没有最高,有错吗?没有。但是,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都很精彩,比极致性能更精彩的还有很多,无穷多。
马路上的汽车,有各种牌子、容量、颜色,有舒适型、提速型、省油型、环保型等等。如果都追求一种标准,那不会有多种类型的汽车,大家都做极速赛车就可以。
同事们穿的衣服,也有各种牌子、颜色、款式。就算是西服,也是不同风格、不同布料、不同价格。甚至同一件衣服,穿在张三身上提神,穿在李四身上一般,穿在王五身上邋遢。
因而,无论汽车还是衣服,都在科学细分市场,都在思考不同用户的需求。那做科研为什么都在趋同化,风格在哪里?是否有属于自己的“科研风”?不仅仅是工艺的风格,更多的是“科学思想风”“应用场景风”!
我国有大量行业特色高校,矿业、石油、地质、海洋、化工、电子、计量、纺织、钢铁、电力、农业、林业等等,不胜枚举。假设这样一种情况,这些高校是否都有老师做热点的电池,都在通过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工艺在追求电池同样的性能?
似乎很多年轻人都在这么做,不是100%也是80%,追求更高比容量。如果是这样,那你的研究是否在上述任何一个高校都可以开展?是否能契合全球和地方新能源产业的热点?这些很重要,但也都可有可无。你可能被新来的张三李四快速替代,他们更年轻,更有活力,甚至做得更好,你——不是不可或缺。
除此之外,我们身边还有很多高超实力的综合性大学。例如TOP 10,中性名称的东南西北中大学,理工、科技、工业、师范大学一大堆。他们做什么,是否也在追求高比容量?如果是,那行业特色高校和实力强悍的一流大学、综合大学、科技类大学有何区别?需要区别吗?怎么区别?
行业特色高校一听就让人联想到行业、场景、产业、产品,甚至可以有画面感。例如木工大学,很容易让人联想这个学校的老师对于木材、家具的认识非同寻常。
还是回到电池,如何不简单地一味追求普遍意义的高性能,那追求啥?细分应用,细分科学,追求属于自己的特色品质。
例如:深地采矿,有地热是否电池更容易爆炸,研究耐高温的电池,研究高温下的安全性、高温下的电池比容量关系;北方,冬天电池掉电快,影响了电动汽车的里程和出行,研究耐低温的电池,研究低温下电池的掉电行为;如果深海,水压大,在压力下电池是什么容量行为,什么充放电行为;如果是深空,存在极端的温差,电池的性能会否波浪形变化;野外储能,地方广袤,是否可研究电池的自然失效行为;农业,借助布洛芬缓释胶囊的理念,开展电池缓释性能的研究;煤炭行业,用原煤做电池的负极材料;石油行业,用沥青做电池的负极材料,等等。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场景,都有自己的特殊需求,都有自己的细分领域。依托行业特长,做别人干不了的事,这样你的单位一定可以给你形成天然加分项。否则,做着普遍意义的事,只能不断地内卷、跟跑,永远不可能领跑。
近期,我给一位青年教师的基金本子提了一些建议:
“这个选题非常有意义,科学思想准确,但类似集成性创新、大众化的,也就是绞尽脑汁无限提高性能,未能利用中国矿业大学的‘中国’和‘矿业’的特色与优势,也就是单位没法给你带来加分!其实我们有时候可以退而求其次,独辟蹊径,选一个和矿大有关的。例如,学校的安全学科在全国优势明显,可以研究电池快充过程的安全性能评价与提升,或井下瓦斯等特殊环境的防爆电池;或快充过程的热效应行为,实际内涵是安全行为;或基于学校资源特性的低成本、低能量密度、大面积、大用量电池制备与评价。这样学校会形成你的天然加分项,因为学校的矿业和安全是一流学科,全国公认,在资源和安全方面有独特的寰宇优势、实力和影响力。”
怎么让单位给你加分?融入单位最主要、最强势的2个主流学科的内涵和需求。从学科目录里面找主流学科的内涵怎么描述?和主流学科的人交流。这些学科有哪些特殊的需求?到主流学科的实验室、现场去考察、交流,到学校的最高级别的平台去考察、交流,看他们的实验室、展板,发现他们的需求,然后从中提炼属于自己学科的科学问题,形成基金的科学思想。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去过主流学科的场景,对于主流学科一点不了解,那就马上行动起来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工科专业坐在实验室空想出来的科学问题基本都是赝品,也就发2篇不疼不痒的论文而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场实践是提炼工科科学问题的重要渠道。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培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429-1371327.html
转自:“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