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冠中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伟大抗疫精神及其弘扬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以线上方式成功举行。
国家社科基金本次重大项目招标共确定115个课题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原则上确立1至2项中标课题;资助经费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确定,一般每项60-80万元。
参加开题论证会的专家有中国史学会会长、原《求是》杂志社社长、清华大学李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原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兼教务部主任柳建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学勤教授,赣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邱小云教授,专家组组长由王炳林教授担任。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兴山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永福教授等领导出席论证会。项目首席专家王冠中,子课题负责人,以及课题组成员共六十余人参加会议。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兴山教授主持。
校党委书记孟繁华教授代表学校致辞,感谢各位专家莅临指导,向王冠中教授课题组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中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研究伟大抗疫精神及其弘扬机制,既是时代的重大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希望课题组全体成员再接再厉,发扬攀登精神,精益求精,圆满完成项目的各项研究任务。他表示,学校将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
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冠中教授作了开题汇报,从课题基本信息、课题设计和研究框架、课题分工和研究计划、重点难点及新意、现有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构想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课题汇报。王冠中教授指出,伟大抗疫精神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良基因和特质禀赋在新时代抗疫斗争实践中的赓续和延展。项目实施不仅要把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研究透,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将伟大抗疫精神弘扬好。
在专家评议环节,各位与会专家先后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的扎实有效推进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智力支持。
李捷教授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出发,建议将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论阐释与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相结合;相关研究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国际比较,伟大抗疫精神既属于中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也属于世界;可增加一个社会心理维度,关注疫情在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的同时,是如何影响社会心理的。
丁俊萍教授建议,可以将伟大抗疫精神的整体性考察与分阶段、分方面考察相结合;进一步加强访谈性研究,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抗疫实践展开调研;要勇于回应一些现实问题,如在抗疫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重大舆情等;在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基础上,凸显伟大抗疫精神的独特价值;将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机制、弘扬路径和相关载体结合起来考察。
柳建辉教授强调,要紧扣题目中“伟大抗疫精神”和“弘扬机制”两个关键词,根据现有框架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弘扬机制的研究力度;要突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史的研究,回应现实问题;五个子课题之间的内容设置可以进一步优化,加强对武汉、上海等一线抗疫重点城市的调研力度;注重增加档案、简报等研究素材。
陈金龙教授认为,相关子课题内容设计可以做一些调整,阐述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原因,增加对伟大抗疫精神文化底蕴的探讨,研究伟大抗疫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考虑从内涵、实质、内在逻辑特征等方面,加强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整体性把握;分析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增加对其历史价值的探讨;对弘扬机制的研究,可考虑增加记忆和诠释机制。
宋学勤教授从课题本身的重要价值出发,强调对这一“世纪疫情”的研究,要进一步增强研究的学理性,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疫斗争实践中的顶层设计作用和“稳扎稳打”的具体表现;用抗疫事实说话,运用简报、档案等一手材料研究抗疫政策的出台过程;注重梳理总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经验和世界意义。
邱小云教授指出,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新时代最重要的精神坐标;要重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理论根基作用;在文化底蕴研究方面,可以凸出“两个结合”的意义;紧紧围绕抗疫实践开展研究,重视对抗疫过程史的梳理;要进一步研究伟大抗疫精神的历史定位。
王炳林教授从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出发,建议对伟大抗疫精神展开研究,应做到与时俱进,抓住研究重点,同时涉及面不宜过宽。在具体研究中,要做到“三看”:一是看实践,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做到史论结合;二是看变化,历史地看待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政策实践;三是看世界,准确把握国际疫情发展对国内抗疫实践的影响。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实施紧扣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主题,密切契合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要求。项目研究基础比较扎实,分析思路清晰,实施方案科学可行,具备开题条件,相信能够产出较好研究成果。同时也建议项目研究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伟大抗疫精神文化根基的阐释,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作出贡献。
专家评议结束后,王冠中教授代表课题组成员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表示衷心感谢。各位专家所提出的建议站位高、立意新、把脉准,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定会认真学习和梳理、积极采纳、充分吸收,争取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完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设计,充实研究内容,聚焦研究重点,力争高质量完成研究项目。同时,王冠中教授还表达了对学校、社科处和马院各级领导及会议工作人员的感谢。
最后,沈永福院长表示,学院层面将尽最大努力支持课题组圆满完成研究任务。感谢各位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支持,敬请各位专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首师大马院的建设发展。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铿锵号召。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防控任务依旧艰巨。各条战线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和厌战松懈情绪,坚定抗疫必胜信心,筑牢疫情防控的精神防线。
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弘扬和转化的基础。当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进一步明晰研究思路、加强学术规范、完善话语构建,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提供学理支撑。
明晰研究思路。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经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思路,对这一伟大精神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可以从思想渊源、理论根基、实践源头、形成过程等方面,具体探讨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机理、科学内涵、结构框架和精神实质,厘定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明确研究对象的时空边界。就研究意义而言,应重点探讨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和历史影响,阐明伟大抗疫精神从哪些方面赓续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禀赋,从哪些方面传承确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就研究方法而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哲学、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流行病学等跨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倡导研究者树立整体思维、运用整体性研究方法,将构成伟大抗疫精神的各个部分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再将这个“小整体”置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国精神的“大整体”中进行具体考察,使研究成果的结论更具科学性。
加强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在长期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且被学界公认的一些行为准则。当前,学界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研究时间较短,与其他领域相比,一些研究成果对学术规范的遵循略显不够,学理性有待增强。深化伟大抗疫精神研究,一方面要求研究者以各学科通行的学术规范为基本遵循。这些规范涉及学术交流、科研写作、学术评价等方面,如技术层面的写作规范、道德层面的学术诚信、法律层面的著作权保护等。另一方面,深化伟大抗疫精神研究,还要求研究者兼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的特殊性,遵守一些具体规范。如遵循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研究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既要与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也要彰显科学性,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关注现实,使研究成果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斗争实践能够真正起到增强斗志、鼓舞士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完善话语构建。构建展现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内涵和价值旨归的话语体系,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增强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相关领域的话语权,是深化伟大抗疫精神研究的重要任务。完善话语构建要立足国内、立足抗疫实践,充分发掘伟大抗疫精神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质禀赋和优良基因,瞄准抗疫实践中党和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抗疫勇士“逆行出征”的英勇壮举等,使话语构建言之有物。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化伟大抗疫精神的哲学根基、思想渊源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通过理论创新带动话语创新。此外,也可运用大数据、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推进话语表达方式创新,以实现话语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统一。完善话语构建还需面向世界,加大国际传播投入,提高跨文化传播管理水平,旗帜鲜明反对污名化和疫情政治化。要不断增强对相关议题设置的引导,讲究话语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传播,为展现中国和衷共济、命运与共、重情守信的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述研究思路、学术规范和话语构建三个方面,是深入研究伟大抗疫精神的基础性工作,是将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强大力量的坚实学理支撑。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伟大抗疫精神及其弘扬机制研究”(22ZDA09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陆家嘴共享图书馆
转自:“硕博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