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青年基金申请思路——选题篇
2024/10/23 14:35:52 阅读:524 发布者:
国基金如何选题是每个申请人在一月(可能对更勤奋的老师是整个第四季度)都在困扰的事情。按照上篇推送的投票结果,今天的推送我们探讨一下青年基金在选题上的一些问题。
和面上基金不同,青年基金的申请人刚离开校园,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所以经常交换审稿人的意见发现大家都差不多,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由于大家都是刚出校园,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所以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从与博士课题的延续性、创新性以及申请代码选取三方面来展开。
与博士课题的延续性
大家都知道青年基金最理想的情况就是顺着自己的博士课题往下做。读博期间一般能对一个行业的现状和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动笔的时候也比较有想法。如果有条件真正顺着博士课题往下做,那可以说是抽到了上上签,这种情况是申青基最理想的。富裕的仗怎么打我们就不展开了……
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有条件真真正正的顺着博士课题往下做。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无法留校继续原来的工作,在新的单位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向都会发生转移;另一方面,有时候自己的博士课题只是导师大项目的一环,后续的一些工作已经被团队申请或者正在开展了;还有一种最坏的情况,自己的课题做完发现已经是个dead end不太好展开了。其中第一种情况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困扰人的。在新单位申请往往会收到可行性方面的质疑。也有些人为了延续博士课题硬申博士方向,但是得不到新老板的支持,最终只靠青基的30万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所以我们推荐的一种选题思路是“用以前老板的技术,解决现在老板的问题”。这种类型的选题兼具可行性和延续性,在评审专家眼里也会觉得顺理成章。博士期间的积累也能够确保项目核心内容的完成,也能获得新团队的支持,包括新团队的研究基础,这点尤为重要。
创新性
选题的创新性对国基金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但是怎么样的课题才算新呢?我们从基金委提出的四类科学问题来看:
虽然今年基金委不再将项目按照科学问题进行分类,而是分为“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但这四类科学问题依然体现了国基金想要资助什么样的创新。A类问题在青基可以说是想都别想,这是大佬做前端科研的时候才会考虑的。青基中最多的是B类和C类。先跳开说一下D类的问题,在新建立交叉学部的那一年政策导向多次提到鼓励交叉,结果大量的人选择了D类的问题,最后收到的评价是“盲目交叉”。其实交叉并不是说我的工作中具有跨学科属性就可以被理解成交叉了,要注意这个描述的是科学问题属性,所以重点是你本子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否属于交叉,而这个交叉需要用另一个学科的技术来解决现有学科的卡脖子问题,这对于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技术水平虽然比A类要更容易实现一些,但仍然是难度很大的。
B类问题一般是前沿科技的创新,而C类问题强调的是国家经济主战场的需求。所以针对B类问题需要查阅并掌握行业内的最新动向,并且找到这些新技术的缺陷或者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并通过“另辟蹊径”加以改进。而C类问题则需要博士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去学习国家政策,去深入一线或者基层挖掘市场需求,了解行业的迫切研发需求,帮助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归根结底,在选题过程中不论是政策也好论文也罢,都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之上。很多青年教师在备课、行政和其他杂活中忙得喘不过气,但是仍然要静下心来加强阅读,不能毕业了之后还吃博士期间的老本。此外,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把“换对象”作为一种创新。虽然在科研工作中经常存在成熟技术换个对象“刷论文”的情况,但是在国基金的舞台上,这样子的“创新”是不令人满意的。申请人应该注重方法、原理、机理上的创新和新发现。尤其是今年的新规中把四种科学问题更改为两类基础研究。我们的理解是在向申请人进一步强调,国基金想要资助的是“基础研究”。这一点大家虽然都清楚,但是在写本子的时候经常写着写着就偏离了。
申请代码
申请代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口子”,有时候同一个本子投到两个相似的口子也会获得大相径庭的评价。首先,基金委的每个学部分为不同的处,每个处再下分不同的学科代码,这些东西都是在指南中公开的。基金委系统的运作再严密,最终还是落到一个个评审专家上,所以不同的代码往往意味着背后的专家群体的差异。多数刚工作的年轻人也没办法认识太多顶尖的专家,更不知道自己熟悉的老师是哪个口子的,所以往往都是随便翻翻找个口子投了就算了。也有一些用最简单的办法,直接跟着导师投,导师投哪儿我投哪儿,既然导师能中,那我的东西也有可能被认可。申请代码的问题对于本号所关注的生物传感领域尤为重要,因为按照目前的指南并没有一个一级代码是纯粹设立给传感的,而是将传感的内容分散在各个领域之中。
我们建议申请人在投本子之前至少仔细地读一遍指南中的二级学科代码目录。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学部。在你不熟悉的学部里往往会有一些鼓励学科交叉的口子意外的很适合。例如生物传感器的很多内容其实可以在化学学部里找到对应的表面修饰或者传感应用的口子。第二条建议就是关注一下各口子历年的资助率,可以帮你粗略评估一下这个口子是否“卷得没边”。
对于生命学部和医学学部的朋友还需要仔细阅读各口子的指南正文,这两个学部因为申请基数较大,每年的指南正文都有较大变动,并且从中可以推测哪些选题是基金委“更想要”的,同时也要留意一些“不予资助”的选题。具体可以参见下面对C10口子的整体描述。如果不小心选了不符合口子要求的题目,那就给评审专家省了大力气了(详情可见我们上一篇关于国基金的推送)。这里面尤其要注意的是一些“xxxx方面的研究内容较少”、“xxxx方面获得资助较多”、“xxxx方面申请书整体质量较高”之类的词眼。对于这些话语的解读并没有严格的定论,需要结合具体行业情况判断。譬如xxxx方面获得的资助较多,有些人会认为这表明“或许今年基金委希望在这方面立项少一些”,但是也有些人认为这体现出“评审专家比较容易认可此类选题”,当然也有很阴暗的想法会觉得“这个口子已经被xx圈子占领了”。其他的某些学部的描述几乎年年不变,在指南中也只描述了哪些内容属于这个口子,但没有展开关于热点、弱点的分析,相比之下生命和医学两个学部的指南还是很细致也很有指导意义的。
转自生物识别元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