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要做到三个“高度重视”

2024/10/23 14:19:07  阅读:139 发布者:

学术工作应聚焦于解决现实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学术成果能“落地”。但凡能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都是服务于现实需求,其成果能够为国家和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自己的申报经历,我认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要做到“三个高度重视”。

一是高度重视科学选题。国家社科基金的选题一定是以问题为导向,选题不仅要“新颖”,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即“学术需求”“社会需求”和“现实可行”。“新颖”在于选题创新取向,“学术需求”在于选题附加的学术价值,“社会需求”在于选题围绕的现实实际问题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现实可行”在于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当然,这也包括了课题负责人的学术背景,所处地域,工作单位的区域优势等等。

二是高度重视前期准备。国家社科基金的选题一定是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以及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社会实际问题以及国家战略需求,并且能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我们的课题。同时,国家社科基金是采取匿名评审制度,换言之,评审专家并不了解申请人的学术专长及能力。前期成果是评审专家评判课题负责人研究成果转化能力的唯一依据。因此,充分的前期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高度重视团队合作。每周的团队头脑风暴,我不仅可以多方面听取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参与其他成员申报工作的讨论,从中学习总结自身的不足。在彼此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得以不断完善自身课题。

03

选题“三结合”

提高选题命中率

作者:李春艳,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生态经济方面研究,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这是我第二次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合上一次申请失败的教训,谈谈我在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中的一些心路历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不管申请任何项目,我认为要把握好两点,一是选题,二是撰写。选题是申请书的核心,是灵魂,体现了申请者的思想;撰写报告是将选题有效展示的综合形式,是连接申请者和评审者的桥梁,考究的是笔头功夫。对一份成功的申请书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在选题方面,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国家当前发展热点结合。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不用多说。二是与自己长期的研究方向结合。很多学者长期关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于如何将专业所长与国家时事结合起来,就不太擅长。怎么才能有效结合起来?这里有个技巧:就是查看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尤其是一般项目,可以将与自己研究方向近似的项目找出来,然后搜索一下这些项目申请人的前期研究成果,看看他们的项目和前期成果的关系,思考他们的切入视角。这样多做些分析后,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如何来设计,就会有些初步想法。三是与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相结合。仔细分析近年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发现关注区域、民族问题的项目有不少,国家社科基金中有西部项目,西部地区的学者在申请中很占优势,尽量结合“本地有,其他区域无”的问题来设计选题,这样命中率会非常高。历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是个宝库,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分析思考选题的规律,方法虽然笨了些,但是笨鸟先飞,早做准备,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选题定下来以后,重点就是如何撰写。好的选题如果没有好的文本来展示也是不行的。这就好比人与人之间交流,如果词不达意,就很难沟通。我个人认为,课题设计论证中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的撰写非常重要,不应是简单的文献堆砌。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当前的研究前沿、尚需解决的问题都会一一浮现出来,以前存在的研究疑惑也会更加清晰。只要花了功夫来写这个部分,后面的研究框架、重点难点、创新等部分如何写,心里差不多就有数了。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三个多”。一是多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选题讨论。即使选题已经定了,也可以多听听讨论。不少老师有丰富的成功申请经验,定期讨论,通过讨论不同类型的选题,我了解了如何搭建申请框架,如何避免写作习惯中的“坑”,如何让申请书更美观,更能吸引专家注意。二是多听取专家建议。不必太拘泥于专业,只要有相关研究背景,专家们一定比我们有经验。我在首次申请时,有专家指出我所研究的区域比较敏感,这几年申请成功的几乎没有,当时我没有采纳专家意见,最后名落孙山,其中原因也许在此。第二次申请,有专家指出,申请题目读起来不顺,不太好理解,后来经过仔细考虑,采纳了专家意见,将题目稍微做了些调整。三是多读几遍申请书。“读”自己的申请书非常重要,不要在电脑上看,一定要打印出来,读一读是否顺畅。可能到最后会被申请书折磨得看也不想看,但是越到最后,越容易出现不易发现的错漏。我的申请书最后定稿交付打印完成后,本着最后看一遍的精神,我又仔细的把目录框架看了一遍,发现思路图因为有黑白灰三种颜色设计,和我自己打印出来的稿子不同,没法体现最初设计思想。因此,最后关头重新调整并打印。总的来说,任何申请项目的成功,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只要我们努力做好每个方面,偶然就会变成必然。最后,祝每一位看到我经验分享的科研同仁们都能成功!

转自高教科研会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