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5年国自然,将迎来重大变革!

2024/9/2 10:01:29  阅读:20 发布者:

随着2024年国自然的资助结果尘埃落定,各类项目的资助率持续走低,尤其是面上项目的资助率骤降至11.66%。众多申请者在这场竞争激烈的国自然大赛中失利而归。尽管2024年的结局已成定局,与其沉浸在失落中,不如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为下一次的申请做好准备。

当前,各位学者更为关注的问题,应该是2025年的国自然基金改革会带来哪些变化?

2024年是国自然史上最激烈的一年,但也许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最容易的一年”,类似的言论最近被广泛传播。那么,2025年的国自然,真的无力回天了吗?

1.2025年资助率,是否仍有希望?

今年面上和青年项目的资助率已经接近临界点。如果继续放任资助率下降,跌破10%的关口,很可能会引发危机,届时,矛盾加剧、乱象丛生,被誉为“学术界最具公信力”的国自然基金,恐怕会走向崩溃。这样的局面,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2025年基金委的改革将会继续推进!

资助率过低,确实对许多科研人员造成了严重打击,许多优秀的项目因“名额限制”而未能获得资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保障资助率是否是当前国自然基金委最优先考虑的事项,还需要打一个问号。正如2024年的数据结果所显示的,国自然的资助,并不完全是为了“保障资助率”而最终确定资助对象。

保障资助率,一方面确实可以直接缓解矛盾,同时也间接维护了国自然基金项目作为评价“核心指标”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保障资助率也有助于将更多具有潜力的科研项目和人才纳入资助范围,从而促进更多优质科研成果的产出。

那么问题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确保资助率稳定在一定水平的难点在于:资金有限。有人会说,每年资助总预算的增长都有20多亿元,怎么能说“有限”?

笔者想提醒大家,这里的“有限”指的是:资助预算的增长跟不上每年申请人数的快速增加。举个例子来说:如果给每个面上项目提供50万元的资助,增加2000项资助,需要10亿元,但对于如今将近18万的申请量而言,资助率只能提高约1.11%;而每个青年项目提供30万元的资助,增加2000项资助,需要6亿元,但对于将近15万的申请量而言,资助率只能提高1.33%

如此一算,如果同时要让面上和青年项目的资助率提高1%左右,预算就需要增加约16亿元,然而,根据现有规律,每年国自然项目的总预算增量也仅在20亿元左右。即使将这些预算全部倾斜投入到面上和青年项目,也只能使这些项目的资助率回升1个百分点左右。这恐怕仍然无法让各方满意,矛盾仍会加剧。

因此,在笔者看来,除非未来的预算大幅增加,资助率恐怕难以回到往日的“辉煌”状态……不过,虽然难以回到过去的高资助率水平,但2025年的资助率要“保”住现有水平,甚至有小幅回升,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2. 未来的国自然:名与利难以兼得!

“预算增长有限”和“资助需求暴增”的双重压力下,笔者认为,2025年国自然的改革方向可能会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现有科研人才评价体系下,继续发挥“核心指标”的引导作用,引导科研群体向“提升成果转化效能”的目标转变,这意味着资助仍会对具有高转化潜力的项目和人才寄予厚望。

其次,统筹资源提升资助率,尤其是面上和青年项目,尽力使国自然基金的资助能够覆盖更多有潜力的项目和人才。换句话说,尽可能满足更多青年科研人员对基金获批的迫切需求,缓解矛盾,使基金资助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

那么,具体的改革举措可能会是什么呢?

结合过去一年的改革经验,以及近期政策导向中释放出的信号,可以进行一些大胆的推测。在第一点上,国自然基金委可能会继续加大对面向前沿研究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中“卡脖子”领域需求的项目的资助力度,例如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和杰出青年项目等。

在第二点上,基金委可能会考虑增加短期项目等小额资助,或者降低平均资助强度,以覆盖更多的资助对象,从而提升资助率。这一举措可能也响应了不少申请者的呼声。

社交平台上关于“资助率与平均资助强度”的讨论

如果此类方案得以实施,还意味着,国自然基金项目的“头衔”属性将大于“经费”属性。未来国自然的申请之路,“名与利难以兼得”,降低平均资助额度或将成为趋势。

话虽如此,如今基金项目获批成为“帽子”已在学术界成为公开的秘密。高校和其他科研单位的考核标准,这一点是无法忽视的核心指标。也就是说,资金的多少并不重要,至少不是最重要的,“是否获得资助”的问题比“资助额度”的问题更加棘手。

社交平台上关于“国自然基金项目与考核指标紧密挂钩”的讨论

这样一来,增加小额资助、降低资助强度等方案或许都能被接受。最终能否达成共识?笔者认为,这既符合国自然基金的目标,也满足大量青年科研人员的需求,被纳入2025年改革举措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

归根结底,国自然基金并不具备“普惠”性质,实质上是对基础研究中“优中选优”的针对性资助。只是随着“僧多粥少”的矛盾日益加剧,基金与科研评价体系的捆绑越来越紧密。若能将国自然项目与科研评价体系脱钩,矛盾或许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分类评价改革依然任重道远,这需要基金委、高校科研单位与科技、教育等主管部门共同努力推动。

SCI科研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