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标关键!——北京科技大学卢超教授项目申请经验分享
2024/1/15 9:15:46 阅读:248 发布者:
分享人简介
卢超,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和兴趣是社会语言学、文化翻译研究、学术英语写作等。主持并免检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Discourse & Communication、Gender, Place & Culture、《中国出版》等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
我的申报经历
1. 请您简要介绍一项您成功申报的课题,包括课题级别,课题名称,申请时间,课题概述,是否结项等。
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学》,项目批准号(2022WSHB005),目前在研。这是中国社会学界泰斗孙本文先生于1948年出版的社会学著作。
2. 该项课题选题的来由?您如何评价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我个人学习、工作和研究兴趣主要围绕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热点现象的语言表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因此除了掌握语言学分析框架外,我平时还需关注社会学理论和学术动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科研安排,我积极申报了2022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此外,该项目符合“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升中国软实力和话语权”的国家需求。因此,将个人研究兴趣服务于国家需求,就形成了本次申报的课题。
3. 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在哪里?
本次课题申报的最大收获是,学会整合个人的科研、教学、竞赛经历,通过积极协调、沟通和推动,形成了“研读国家需求—细化翻译标准—推进多方验证”的高效翻译合作机制。
4. 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从公示书单到提交申请书期间,时间紧,项目负责人承担的任务重。除了保证高质量的翻译样章外,项目负责人还需要和出版社、原作者积极沟通协商,把好翻译质量关,积极推进翻译进度。
建议对此项目感兴趣的老师,在项目第一关(即推荐翻译书单,每人两本)时就和目标出版社积极联系,确保出版社能承接此类项目,并且能认可自己推荐的书单。这样的话在后期获取版权授权时,可以由出版社进行相关工作。同时,我建议译者在此环节积极组建翻译团队。
确保样章翻译质量是学术外译项目中的重要一环,正确阐释原文、规范译文就是其核心任务。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下:1)在1.5万字的选择上,除去必翻章节(如著作目录),译者可自行选择自己有把握的章节;2)在正确解读原文方面,建议积极和原作者沟通,或查阅相关文献、咨询相关领域专家(针对跨学科著作);3)在规范译文质量方面,主要需注意特殊语言符号的规范性和一致性,语言流畅性和易读性等方面值得句句斟酌,建议译完请外籍专家审阅译文。
分工合作和多方验证是制胜法宝。
5. 您平时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包括选题能力、创新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
拓展博士研究点,依托国家战略需求,整合教学科研中的思考和困惑,逐渐定位个人感兴趣、可持续的研究点。
积极查阅国内外最新出版的期刊论文、学术著作,紧跟学术动态,并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读写中,慢慢积累自己的选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6. 您认为您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了解与外语人相关的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个人出国学习和工作经历、科研兴趣和科研方向,积极申报。
7. 您对正在准备申报国家课题的同行教师有什么建议?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有其特定的前期要求,如出国经历、翻译经验、双语综合素养和专业背景。对学术积累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没有其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要求高。因此,对具备上述条件的学术青椒们而言,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转自:“外语学术科研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