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刘西川 | 社科项目申报应选题新与破题准:以2023年选题指南为例

2023/4/11 17:47:50  阅读:286 发布者:

2023年的社科选题指南已于46日发布。我认真学习了一下,发现今年的选题有如下变化:(1)选题更加强调“新”,关注的都是近期国民经济社会中的重要问题;(2)首次设置了综合性选题。选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复苏,相对而言,生态环保、三农等往年热门选题不再那么热;(3)从选题来看,都是一些“大”或“较大”的题目,研究内容的“体量”在增大。

在前面的推文中,我曾阐述过对社科项目选题和破题的一些认识体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准备和申报国家社科项目,一定要把握住选题新和破题准。此次,选了若干2023年国家社科申报指南上的题目,我试图通过实例来阐述把握选题新和破题准的具体思路。

以下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先给出我选的若干指南题目;第二,通过例子,讲讲对选题新的认识。第三,通过例子,讲讲对破题准的思考和体会。第四,基于选题新与破题准,讲讲对两个题目的一点看法。

一、选出来的若干题目

我选择的标准就是要能反映出“新”。需要说明的是:(1)选取范围限于三个学科: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和管理学;(2)为了与指南保持一致,未改动序号。

题目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理论经济-7个】

8.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及其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16.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研究

17.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研究

54.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的动力机制、效应与路径研究

66.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研究

74.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内涵、实现形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二)【应用经济-10个】

9.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利用外资研究

10.新发展阶段中国增长动力研究

12.新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13.居民储蓄变化和财富配置新格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22.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产业政策、区域布局和产业体系研究

68.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研究

71.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研究

84.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

86.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94.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三)【管理学-4个】

14.平台供应链多周期合作创新的多主体协调机制研究

17.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模式和路径研究

41.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

42.金融创新驱动碳密集型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二、选题新:题目中的关键词

关于选题新,我认为,一定要对题目中的关键词“敏感”。这种“敏感”有三方面的含义:(1)关键词是否反映了新的重要现象与事物,这是现实问题导向的要求;(2)通过关键词,可以联想到什么理论?这需要从理论上来把握新现象和新事物,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要能从元问题分析框架来考虑。(3)如果要进行后续的猜想、拆解和起名字,关键词都是牛鼻子和基础。

1.体现在“限定语”上。例如:

“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及其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建设研究”中的“共同富裕。”

“新发展阶段中国增长动力研究”中的“新发展阶段”。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产业政策、区域布局和产业体系研究”中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研究”中的“推进县域为重要载体”。

“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研究”中的“具有市场竞争力”。

2.体现在“因变量”上。例如:

“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模式和路径研究”中的“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的动力机制、效应与路径研究”中的“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内涵、实现形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3.体现在“动词”上。例如:

“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研究”中的“有机结合”。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研究”中的“深度融合”。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统筹”。

必须要指出的是,对选题新的认识,是需要“连根拔起”的,即不能单独只从某个方面(如限定语、自变量、动词)来把握选题。这种新,是整体性的,是贯彻始终的,是需要体现在问题、机制、框架、思路等众多方面中的。

三、破题准:猜想、分解及起名字

破题,就是要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问题及其解决是核心,躲避和蒙混是无效的。

破题能否成功,取决于三个重要环节:猜想、分解及起名字。其中,猜想是针对新问题和新机制的,分解是指要对问题与机制进行“总-分”,“起名字”看起来有些通俗,实则是理论提炼,它是理论创新的一部分。

1.对问题和机制进行猜想。按照“限定词”、“因变量”和“动词”来整体性把握一项研究的“因变量”、“自变量”和“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机制”,“因变量”等三者应能反映选题的新。(1)如果是“限定词”新,则需要逐一将“限定词”的新贯彻到“因变量”、“自变量”和“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机制”中去。(2)如果是因变量新,则需要以此为基点,去寻找与之对应的、新的“自变量”和“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机制”。(3)如果是“动词”新,这反映的是“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机制”是新的,这就需要找到相应的、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2.对问题和机制进行分解。问题反映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某种“矛盾”的关系。机制代表的是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某种机制,它能解决上述“矛盾”。这种关系和机制不能用“只有一个”来分析,因为“只有一个”是“笼统”的。从具体的角度来讲,问题和机制需要分解,即问题和机制需要分解成子问题和子机制。判断破题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看能否将问题和机制分解得合理。一般情况下,是从“自变量”和“动词”来分解。例如:在“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的动力机制、效应与路径研究”中,需要将与“动力机制”对应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子问题,然后,针对分解出的具体子问题,提出对应的子中立机制。

3.起名字。对问题和机制都要认真思考和提炼,起“贴切”的名字。例如,在“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的动力机制、效应与路径研究”中,可以提炼出三个具体问题,分别称之为“难嵌入”问题、“嵌入程度低”问题和“嵌入不持续”问题。机制同样需要起名字,对机制起名字,要关注题目中的“动词”,如:“有机结合”、“深入融合”和“统筹”等。

四、对两个题目的一点看法

(一)【应用经济学】94.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关于这个题目,有以下认识:第一,因变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自变量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第二,目标和框架是区域经济发展,是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重点来研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第三,如果前期有绿色金融与水方面的相关研究,需要注意的是,绿色金融只是水生态治理中的小的一个方面。第四,破题的关键是“统筹”,是“统筹了后面三个”,才能实现更好的区域经济发展。

(二)【应用经济学】73.我国乡村产业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这个题目并不好,差异性不是一个好的因变量。理由是:(1)理论性较弱,且难以找到一个有效的元问题分析框架。(2)差异性,与错配或失衡等不同,难以用指标来衡量好与差。(3)如果初始状态是“差异”,结果状态也是“差异”,反映不出来机制或机理作用的效果。

当然,可以探索一种新的现象或事物及其特征,例如,可以不关注一般的“乡村产业区域差异性”,但可以关注“数字乡村区域差异性”。同时,改为“我国数字乡村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对“乡村产业的缩小”,并且,“数字乡村产业区域差异性”折射出来的是数字技术是否“中性”的问题,即数字赋能是否有主观性和倾向性,是否天然倾向于“具有某种特征”的地区。

转自:“刘西川阅读写作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