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家社科指南还没有发布,大家都在等待当中。近几年,我发现国家社科申报在选题、破题、内容设计以及要求与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原本打算以“2023年国家社科申报:新要求与积极应对”为标题写一篇推文,但考虑到能力有限,恐怕难以把握住“新要求”。因而退而求其次,最终选择以“2023年国家社科申报:需要关注的8个方面”为题,来总结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最新思考与心得。
1.
应按指南来。和指南密切相关的是选题。选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指南选题,另一种是自选。我个人觉得,指南选题越来越重要。理由如下:第一,与指南选题相比,自选题目属于自我探索。其考虑更多的是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和前期基础,而对现实问题导向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关注要“弱”一些。第二,按指南来选题,属于命题作文,PK的是申报者的“现场”研究能力。是通过角逐和竞争同一个题目,来提升研究水平与质量,具体来说,就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谁能经过研究给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2.
选题要新。社科选题越来越与时俱进,越来越强调新意,现实问题导向也越来越突出,国家社科项目必须聚焦于解决国民经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选题要新,就是要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新”体现在新现象、新事物、新问题及新矛盾等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讲,试图把去年的本子改一改、完善一下来申报今年社科的做法明显不利于成功申报,因为去年申请书中的“问题”很可能在今年的形势下已经不够新了。这就要求今年准备申报社科的申报者必须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考虑选题,这个语境包括理论、实践和政策等方面。社科题目里最好能有新的“词”或“词组”,这是对“新”的考虑的集中体现。
选题要与时俱进,所谓的“新”集中反映在因变量上,这个因变量和新事物、新现象或新变化等有关,它既可以是某种更高的目标,也可以是某种困境或瓶颈。要想给人在题目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对题目中的“因变量”下功夫,反复思考:(1)题目中的关键词能否形象地揭示、概括这种新事物、新矛盾或新变化;(2)所关注的新事物、新矛盾或新变化,大家是否和自己一样都觉得非常有趣,值得研究。相比之下,老问题缺乏这种新鲜感和冲击力。
3.
破题应更“准”。我对破题的认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即这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另一个是对总问题的分解,即将总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在一项研究中,如果能将分解出来的子问题都解决了,就意味着总问题也得以解决。
社科申报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要求在题目上破题更加直接和迅速。之所以会出现新问题,是因为已有理论认识解决不了,或者说是不奏效的。破题意味着,在理论和实践上要能解决所发现或提出的新问题,这就需要基于新的有效的理论知识(这是经过思考和研究得出来的)来“解决”新问题。一个好的社科申请书的题目应能达到:看一眼题目,就能大致了解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或所要实现的研究目标),以及对应的手段或路径等。如,有这样的一个社科题目:“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在该题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目标,“实现机制”是手段。通过题目中词与词之间的逻辑联系,评审专家能够明白申请者的破题思路。
破题还涉及问题分解,即要将所研究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来研究,是几个子问题及其组合。在这个方面,不能只有一个问题,或者只是换了方法或不同的处理思路,如有的申请书将研究内容分成五部分:(1)事实归纳;(3)理论构建;(3)机制检验;(4)效应评估;(5)路径完善。看着是五部分或模块,其实讲的都是一个东西,也就是同一个问题,并未将这个问题分解。
将破题的过程和结果“整合”起来就是研究设计。社科的研究设计应是以问题(或目标)为导向的,即以问题解决为宗旨,所有的研究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对此,研究设计应考虑的是:机理或机制是什么,解决方案或路径是什么。研究设计的“主体”是研究内容。从内容展开的角度来讲,依靠的是分析。那么,分析需要注意:(1)分析应瞄准目标,分析要体现思路和视角,分析靠的是概念。(2)要从理论基础和逻辑上讲清楚研究问题及其解决思路。(3)要寻求经验证据来予以验证。
4.
研究目标应考虑到政策上的诉求。一般而言,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解决某个具体科学问题,在某个领域或方面推进理论认识。近几年来,社科项目在研究目标方面更注意政策上的诉求,这可以说是对现实重大问题需要政策上给出解决办法的“直接回应”。以农村金融研究为例,多数研究者会以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得以有效配置作为“目标”来考虑。从强调政策诉求的角度来讲,在考虑研究目标时,除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外,还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个目标。
5.
必须要有理论框架。社科课题不能因为强调现实问题导向和能落地,就陷入“就事论事”。对此,我的一个认识是,在社科课题申报中,怎样强调理论框架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对于理论框架,我的认识是:(1)这个框架应从理论上呈现“研究问题及其解决思路”,这是构建的目的。(2)这个框架应基于某个领域的“元问题”展开,即必须有理论基础。(3)这个框架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白马非马,既不能建构出一个“非常普世”的理论框架,像是万金油一样,什么都可以拿来用,也不可以建构出一个就事论事的、非常具体的理论框架。(4)这个分析框架应简单明了,符合经验和常识。那种在理论或逻辑上很复杂的理论框架,用常理是难以把握的。
很多时候,要么是没有理论框架,就是一个故事性的展示,要么就是这个框架里没有新问题,即框架还是在讲马,而不是白马。在这方面,一个好的社科申请书,其理论框架既要说出白马与马的“同”——要阐明元问题的框架与背景,还要说出白马与马的“不同”——要有新的具体问题及其解决的思路、框架。
6.
必须要有猜想。即,自己必须要有关于新问题及其解决思路的想法。在这方面,编书的那一套行不通。同样,那种将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揉在一起,翻来倒去整一番的套路,也行不通。
这种猜想集中反映在问题与假说上。从问题来讲,是要能从文献或新事物中揭示已有理论为何难以奏效的原因。从假说来讲,则是要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机制或路径。这种猜想有两个特点:一是可比性,即它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二是竞争性,与已有文献相比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上具有优势。
7.
要有好看的图。近几年,社科与自科对画图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家的图也越画越好。随便画一画对付一下是要吃亏的。在申请书中,与文字内容相比,图在表现与传递框架、思路和整体考虑等信息上有明显优势。大家已达成的一个共识是,能够用图直观说清楚,就直接用图。评审专家都有一个预设,如果连图都不能画清楚、处理干净,很可能是没有想清楚。通常,申请书中的图主要有三类:分析框架图、研究设计图或研究技术路线图。在这三类图中,社科项目更看重分析框架图,该图的重点是机理或机制。
画图,是以图的形式呈现研究者的构思(尤其是思路),对此,图要体现:现实条件、机理和目标;相应地,研究者使用的主要工具有:方框、箭头线等。关于画图,要强调的是:第一,图,是想出来的,是通过图来展示申报者对研究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总问题分解的思考结果。第二,图,是反复修改完成的,不可能一笔化成。要做到图文并茂,即图和文相互配合,不是单兵作战。
8.创新点要简洁,让人耳目一新,难以忘记。关于创新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信心。第一,要能概括出具体的创新点,在众多的创新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观点创新。当然,观点之所以是新的,得益于新问题和新假说。第二,要能呈现出创新点,这需要通过文献综述对比已有研究来展示新意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第三,要说明这些创新点是如何取得的。
转自:“刘西川阅读写作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