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中国工业稳增长的挑战与导向

2022/9/8 15:26:47  阅读:167 发布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7P84P85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题《工业稳增长:国际经验、现实挑战与政策导向》,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222期,张天悦摘

工业稳增长既要着眼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三重压力,也要将工业发展放在逆全球化回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低碳革命正在兴起的大背景下;既要参考工业化的历史规律,也要考虑数字化、绿色化条件下工业化呈现的新特征、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也要立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大国国情、新发展阶段的战略任务。

在政策目标上,既要保证当前工业增速稳定,给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要坚持创新驱动,推进解决产业链韧性不强、水平不高的问题,培育壮大工业增长新动能,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具有韧性和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增强工业长期的持续增长能力。

在政策措施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依托产业门类齐全和配套完善、超大规模市场、庞大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队伍、领先的数字经济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等优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针对工业基础不牢、产业链不全、技术水平不高、附加值和利润率偏低等问题,找准影响工业增长、产业链韧性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短板、痛点和堵点以及不连续创新带来的换道超车机会点精准发力。

在政策工具上,要强化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也要重视需求侧对拉动创新、扩大销售、吸引投资的重要作用;稳增长政策在工业紧密关联的产业、影响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综合发力;综合利用产业、创新、投资、市场、外资、外贸等方面政策,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形成工业稳增长的合力。

工业稳增长需要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第一,稳增长与育动能的关系。将解决当前影响工业稳定增长、造成工业下行的问题作为振作工业经济运行的重点任务,通过政策适当靠前发力使工业驶入稳定增长的轨道。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立足当前还要着眼长远。尽量采用兼具二者功能的政策工具,资金投向兼具二者效果的领域,通过着眼于中长期调结构、育动能目标的政策发力和体制机制改革,带动当前工业的市场销售、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因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并不矛盾,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工业的稳定也为服务业的持续稳健增长打牢基础,通过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需求和扩展服务型制造活动,推动服务业向更高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优化服务业的结构、提高服务业的发展质量。

  第三,疫情防控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行更加精准的防疫政策,对疫情走势与国际防疫政策的影响进行及时研判,对国内防疫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在维护国内防疫秩序与确保外循环畅通之间做出更加科学、精准、适用的安排,保持与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实时互动和高效贯通,既要让中国工业抓住全球经济常态化的增长动能,也要做好“后疫情”时代对中国工业发展不利影响的应对预案。

第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工业稳增长育动能不仅要帮助大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困难、提高发展质量,培育拥有前瞻视野、领航行业发展关键力量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形成能够整合全球资源、主导国际生产布局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跨国公司;也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要切实解决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在能源原材料、资金、运力、用工等方面的困难,激发它们的活力,最终形成一个由行业旗舰和产业链链主企业、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平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构成的由多层级、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支撑、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工业生态系统。

第五,稳链与补链强链的关系。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产业链环节留住,保持国内产业门类的相对齐全和产业链的相对完整;另一方面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补齐产业链的短板、锻造产业链的长板,全面缩小关键核心技术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的“换道超车”机遇,强化前沿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链环节。

第六,工业化与绿色化的关系。立足中国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工业化的具体阶段以及宏观经济和工业的当前形势,既不能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严重影响工业发展,也不能为了稳工业而造成减碳停滞不前,要处理好工业化与绿色化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同并进和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兼容。“双碳”目标不仅是对工业发展的约束,同时也由于发展新能源、节能、储能等低碳经济而出现对相关设备、产品以及增值服务的需求扩张,要抓住由此创造的工业发展新机遇,占据全球绿色发展和低碳竞争的制高点。

第七,产业集聚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关系。各地区各城市的工业发展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生态容量等条件发展适宜的工业细分产业和产业链的特色环节。保持中国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要求通过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产业疏解与承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工业平稳增长和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第八,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在构建“以我为主”制造业战略要素全球供给保障体系的同时,要继续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产业分工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产品、资本、人才、技术和市场,同时也把中国的资源、产品、资本、人才、技术和市场向世界开放,将中国工业生产体系融入全球产业大循环,进一步强化各国间产业链价值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工合作关系,形成既融入全球、又具有强大韧性的工业产业链体系。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