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1区top刊-暨南大学中医学院:抗抑郁复方中“药食两用”中药酚类成分靶向抑郁症神经炎性反应的肠脑交互过程

2022/7/19 15:28:58  阅读:406 发布者: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博士研究生郝闻致为第一作者

黄俊卿副研究员、陈家旭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抗抑郁复方中“药食两用”中药酚类成分靶向抑郁症神经炎性反应的肠脑交互过程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中科院1TOP IF11.208

 抑郁症属于西医病名,但中医对其认识较早。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论述较多,明代医家虞抟《医学正传》:“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当前,抗抑郁药物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副作用较大、用药顺应性较差等问题,因此,近年来中医药尤其是中医经典名方抗抑郁研究备受关注。

神经炎性反应是介导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以中枢神经系统促炎因子水平升高与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为主要表现。因此,抑制神经炎性反应是防止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以逍遥散为代表的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药食两用中药是中药复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安全性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及开发价值。酚类成分作为复方中的关键化学物质,基于其本身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能够依赖于肠脑交互途径靶向缓解抑郁症神经炎症,但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间的次生代谢产物和及其生物活性尚未十分清晰。本文总结并分析了抗抑郁复方中“药食两用”中药酚类成分靶向抑郁症神经炎性反应的肠脑交互过程,以期为抑郁症发生发展机制、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与开发提供线索和科学依据。

成果介绍

中药复方中的药食两用中药

中药复方是基于中医对抑郁症证候特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基础上确立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多由具有疏肝理气、养血健脾功效的中药组成。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越鞠丸等中药复方被用来治疗抑郁症已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仍然是目前抑郁症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文章总结并分析了来源于抗抑郁中药复方中的当归、葛根、桔梗、陈皮、姜黄等药食两用中药,阐述了中药关键酚类成分及其主要的抗抑郁药效作用机制。

中药复方药食两用中药酚类在体内的生物代谢过程

中药复方多以口服形式给药,复方药食两用中药酚类的体内代谢与其抗抑郁成分依赖于肠道菌群介导的吸收转化。口服后,90%的中药酚类进入结肠,依赖肠道微生物及酶进行代谢。在肠细胞和肝细胞内进行I期(氧化、还原和水解)和II期生物转化后,中药酚类多以原型或次生代谢产物的形式释放到体循环输布运输到血液、并分布于人体组织中。部分中药酚类次生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进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肠脑互作是影响中药酚类靶向抑郁症神经炎症的关键途径

肠道是中药中部分酚类成分代谢的主要场所,肠脑互作是影响中药酚类生物效应的关键因素。肠道微生物和中药酚类之间的互作是影响酚类靶向抑郁症神经炎症的关键机制。一方面,酚类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与神经炎症相关的微生物菌群丰度。另一方面,通过肠道菌群和酶介导的化学修饰,生物利用度低的中药酚类可以被代谢为具有改善吸收、转运能力和抗神经炎症活性的酚类次生代谢产物,穿过血脑屏障,抑制中枢神经炎症进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论文受资助情况

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430082174278)、广东省重点领域研究发展计划(2020B1111100001)、广东省中医药信息化重点实验室(2021B121204000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1A1515010869)、和广州市中医方证重点实验室(202102010014)、暨南大学王宽诚学者与黄振东中医药研究基金(201911)的支持。

 创新性/应用前景

本研究提供了中药复方药食两用中药酚类靶向抑郁症神经炎症中的肠脑交互机制的见解,有助于抗抑郁中药复方药效机制的研究以及中药酚类成分抗郁药物的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80/10408398.2022.2099808

专家/团队介绍

郝闻致(第一作者),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复方与抑郁症方证相关性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作者身份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Food&Funct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Phytomedicine, Psychiatry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3篇。

黄俊卿(通讯作者),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访问学者(Chi-tang Ho教授、黄庆荣教授团队),暨南大学王宽诚青年学者。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JAFCFood ChemistryFood & Function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25.218分,总引用800余次,h-index16。担任广州市中医方证重点实验室秘书、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美国ACS协会会员等;担任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多个期刊审稿人。主要进行药食两用方药中组分药效机制及方证相关性研究。

陈家旭(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暨南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生理学会中医药与脑稳态调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中联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中联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州市中医方证重点实验室主任。

转自:如沐风科研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