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读了一堆文献,但写论文的时候都用不上,怎么办?

2025/3/31 14:21:41  阅读:10 发布者:

问题:

为了写论文,要如何提高阅读材料的利用率?

研究背景:

我是政治学专业的在读硕士生,在写一篇小论文,但卡在了资料收集阶段。我先检索了关键词,发现有许多其他学科的文章是相关的,感觉可能会有启发,但又没有时间全部读完。这种情况下,我该专注于阅读本学科领域的文章比较好,还是对所有领域文章都要了解呢?

现在会感觉很焦虑,因为我其实是个比较心急的人,上个学期广撒网看了很多文章,但在组织文章架构的时候,不知道这些文献应该用在什么地方,摘录的阅读笔记也根本没办法派上用场。写作的时候又得回去现看现摘不说,还把文章变成了“八股”,没啥个人观点。

所以确定了都要读什么之后,怎么才能把读的都用上呢?

回复:

“同学你好呀,我非常理解这种要读的太多了读不完、读完了又不知道怎么用的感受。从个人经验出发,我有三点建议,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发挥阅读的效用。

首先,泛读或精读对学术能力培养有不同的作用。泛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在于培养你的想象力和现实感。当你读到了新的现象和研究时,重新注意到那些习惯性忽略的细节时,你的现实感就会增强。而精读的目的又是什么?我认为是更多是为了模仿、超越,以及锻炼思维能力。例如,逐点精读的目的是找到“单挑”对手,并在仿写过程中超越。

其次,越阅读海量的文献,越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作为“锚点”。举个例子,我关心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寻找一个更好的社会”。虽然我主修社会学,但会花很多时间与政治学领域的学者交流学习,因为他们研究的种族政治、环境政治等主题和我的问题相关。但即使我阅读这个陌生,我也不容易迷失。同样,我关注行为经济学也是因为它能告诉我很多社会变革的方法(例如《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一书)。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驱动,你很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找不到“锚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阅读也不能完全的功利导向,因为有些内容是用于打基础的,也许暂时用不上,但它会培养你的“内功”,加深对问题背景脉络的理解。

最后,阅读的时候要学会写书评,并不断发展成专题类文献述评。中文学界很多研究都是围绕某个经典展开的,这时候你可以写书评,思考如何摘录、组织和评价这个经典,也可以再拓展比较各流派对这本经典的不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最后从这本经典出发,形成关于某一主题的文献综述,把阅读的文献最终转化为完整文章的一部分。我最近发表的一些作品,都会有这样的特点。

转自宇凡聊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