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豁出自己、启发读者的原则,我把自己近年来遭遇的“不正常”投稿经历和体会和你说一下。相信我的这些经历会让你对“论文发表之难”形成一个感性但也非常直观的印象。然而这都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我所遭遇的所有“不正常”,其实都是论文投稿发表过程中的常态。
好,我们开始。
1
先说几个CSSCI期刊的投稿经历。
最该说的,就是我从事科研工作20年来,距离本专业权威期刊录用发表最近的这次投稿了。从投稿到得知退稿的时间线是这样的:
前一年9月下旬投稿,12月中旬收到返修意见,一周后把修改稿返回编辑部。我在转过年来的2月中旬咨询审稿进展,一周后编辑回复消息称再等等。3月中旬收到清样校对与引文核查通知,3月下旬把校对过的清样和引文的文献原文出处截图打包返回编辑部,编辑回复消息称等待排期。等到5月下旬,看到该期刊最新一期发表的论文中没有自己这一篇,就向编辑咨询情况,得到的答复是“您没收到退稿通知吗?我们请了一位专家审读论文,认为不适合在本刊发表”。于是就没有然后了。
还有一个CSSCI期刊,在接近四年的时间里我先后投稿过去5篇论文,最后都没能发表。时间线是这样的(希望我能说清楚):
A论文在大前年的11月中旬投稿,11月下旬收到返修意见,要求删去第二作者署名。12月上旬把返修稿返回编辑部,12月下旬收到清样校对通知,得知论文排期,返回校对好的清样。前年3月接到编辑电话说十分抱歉,主编要求退稿,于是退稿。B论文在前年的10月下旬投稿,11月下旬收到返修意见,按要求修改论文,把返修稿返回编辑部。12月上旬得知在选题会上被要求删去第二作者署名,我和论文二作沟通后认为无法接受,于是撤稿。C论文在前年的12月下旬投稿,期间多次询问审稿进展,去年4月中旬终于得知退稿。D论文在去年的10月下旬投稿,认为不符合栏目设置的选题要求,退稿。E论文在去年的12月下旬投稿,期间多次询问审稿进展,终于在今年的6月中旬得知查重率偏高,退稿。
再来。还有一个CSSCI期刊,希望我能说清时间线。
我是在前年的3月下旬投稿的,一周后收到返修意见,预计会在去年第1期发表。于是按要求修改论文,把返修稿返回编辑部。后来看到该期刊去年第1期发表的论文中没有自己这一篇,就向编辑咨询情况,回复说看看当年的第3期或者第4期能否发表。到了去年的3月下旬突然收到退稿意见,编辑说又把论文送了外审,评审意见不理想,只能退稿(等于一整年的时间,就这么浪费掉了)。于是不甘心,顺势将另一篇论文投稿过去,4月下旬收到返修意见。按要求修改论文,把返修稿返回编辑部。5月下旬又收到复审意见,继续按要求修改后,把返修稿返回编辑部。随后编辑告知录用,表示去年当年的各期论文已经排满,只能等待排期。于是等到今年的1月中旬,咨询排期情况,编辑回复说争取排在第3期。5月上旬编辑又发来消息,由于选题策划有变动,我的论文大概要在第5期刊发。6月下旬开始,陆续收到两次清样校对要求,按要求校对清样,返回编辑部。不过这篇论文最终迎来了好消息,在2024年的10月份,终于发表见刊了。
2
再说两个其他期刊的投稿经历。
如果你认为上面我所遭遇的这些“不正常”是因为投稿权威或CSSCI期刊的缘故,那么对不起,还真不是。
仅举两个例子:一个大学学报(普通期刊)的主编经由同行好友推荐找到我,说他们期刊要冲击CSSCI期刊,向我诚挚约稿。碍于情面,我就给这位主编发过去一篇论文,对方很快就礼貌拒绝了,理由是毕竟要去冲击CSSCI期刊,所以对论文质量要求比较高。后来我又发过去一篇,等了快两个月,询问审稿进展,果然,又被退稿了。本来也无所谓,结果这位主编又来约稿了,还给我发来他们期刊当期发表的两篇约稿论文进行炫耀。我这脾气就上来了(中计了?),我还不信在你们期刊发不了论文了呢,于是又投过去了压箱底的一篇宝贝论文。结果这篇论文就一直没有消息,过了快三个月了忍不住去咨询,主编说实在抱歉期末工作太忙了,您的大作,还是退稿。
还有一个AMI核心期刊的副主编是在我外出参会的时候认识的,彼此加了微信。后来就投稿过去一篇论文,经过审稿决定录用的过程倒还挺快的,也就是一个多月吧,我的这篇论文的责任编辑加过来了。我以为这是尘埃落定,后来才发现这只是开始,而且是站在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起点。这个期刊的审稿/返修流程是:只要任何一位审稿专家有修改意见,都要求作者返修,而只要作者返修了论文,就要重新找专家进行评审,有点类似于听歌的“单曲循环播放”模式(有聊天记录为证,也算有图有真相了)。
最后,我的论文终于到了主编手里,又提出了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放过的详细修改意见,要求返修。最后,我的论文从一万六千字被压缩到九千多字,前后修改打磨不下20次,终于发表。于是暗暗发誓,这个期刊我在有生之年是绝对不会再去投稿了。
3
在这篇推文的最后,说一个事实吧:论文发表的难度正在增加。
虽然写了这么多“不正常”,但这只是我全部“不正常”的投稿经历里的冰山一角,只是一个“精选”。而且有理由相信,只要我还在科研行业,还要继续投稿,那么这种“不正常”就还会一直延续下去。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比较倒霉,是我的运气不好呢?其实也不是,因为上面所有的“不正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我并不特殊,这个世界没必要动用全部魔法来打击我。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不在乎我,也没有义务为了我的好运或霉运而去处心积虑。
好吧,让我说出事情的真相:这只是说明论文发表的难度正在增加。十年前,当我还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的时候,我的论文投稿发表经历都是正常的。现在,十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了,我的论文投稿发表经历反而变得“不正常”。
想想看,问题出在哪里?出现这么多“不正常”的原因就只能是,我以为的“不正常”已经成为现在的常态。而我十年前所经历的那些让我以为的正常经历——投稿,然后或者直接录用见刊发表、或者退稿(包括审稿周期结束,没有收到录用通知而默认为退稿)——反而成了不正常。
我不想再玩这个正常与“不正常”的思维游戏了,还是回到现实:论文发表的难度正在增加。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论文发表的难度还会继续增加。这就是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科研生态的一个小小侧面。希望这个小小侧面能让你清醒意识到自己正置身于一个怎样的领域,以及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
说到底,提高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能够持续写出一篇又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才是我们科研人生存的第一性原理。
转自老踏谈科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