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第一作者与共同一作:哪个在学术贡献与认可度上更具含金量?

2024/9/13 16:07:47  阅读:3 发布者:

在科学研究的世界中,作者排名的含义不仅关乎个人荣誉,更直接影响着学术生涯的发展。近年来,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在各类跨学科合作中愈加普遍,这引发了学术界对共同一作与传统第一作者之间含金量的深思。论文发表时,关于作者的贡献归属及领衔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确定问题往往会引发复杂性。那么,究竟哪个身份的学术地位更高呢?

01

什么是共同一作

共同第一作者,本质上是科研领域的“舶来品”。

我国学术期刊的署名方式通常遵循正式的顺位排序,将排名第一的作者称为“第一作者”。如果一篇论文有多个作者,那么他们的排名将按照其贡献程度进行降序排列,即第二作者、第三作者,以此类推。即使两个作者的名字并列在一起,通常默认排在前面的是第一作者。

由于很难准确衡量各位作者的贡献程度,因此大家普遍认为第一作者的贡献要稍微大一些。特别是在中国的评价体系中,共同第一作者往往被视为第一作者,而共同第一作者的排名,第二位则不被视为第一作者。

因此,共同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某些关键时刻可能无法发挥足够的作用,比如在求职、晋升和申请奖项时。

另外国内期刊开始借鉴国外的做法,增加了通讯作者这一重要身份,相当于邀请权威人士来为投稿做质量担保。SCI的引进,打破僵局对于以实验数据为核心的理工科成果展示平台,SCI英文期刊执行并认可“共同第一作者“,本着严谨客观的科研态度和对参与成员劳动成果的尊重,第一作者可以≥2个,影响因子高的期刊甚至可以有4-5个第一作者。

02

共同一作含金量

共同一作与第一作者的含金量并没有绝对的答案,这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学术环境和个人职业规划。‌ 在大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被认为是研究贡献最大的人,其权威性和影响力通常被认为较高。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如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评奖和毕业要求中,共同一作的身份也可以获得较高的认可。

这个就要视情况而定了,具体的学点小编分阶段给大家介绍:

1

求学阶段

在硕士和博士评奖以及毕业要求方面,那些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往往受到更高的认可。这种认可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都是通用的,无论是用于评选奖项还是满足毕业要求。

2

求职阶段

在成功完成学业后,寻求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就业的过程中,以“共一”身份展示的简历材料基本上能够被认可,但其含金量已经明显降低。当你竞争重点机构和重要职位时,已经无法确保你在竞争者中建立优势。

3

晋升阶段

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共同第一作者"的地位显著下降,因为对于高级职称的科研成果,其"独创性"被赋予极高的评价权重。在评审标准中,部分顶级学府的人事部门明确规定,第一作者仅承认单一身份,从而使得"共同第一作者"的资格失效。

还有些单位按照SCI分级,只认可A5B4C3D2范围内的“共一”,普通重点高校则常常会设置权重系数来判定加分多少,以此控制“共一”泛滥的情况。也就是很残酷的“有几个共一,你的成果价值就剩几分之一”。

03

署名需谨慎

如果是多人合作完成,又确定自己是最高贡献度,那绝不可轻易把一作拱手让人。导师可以出现在通讯作者的位置,这点无须担忧,但如果合作伙伴确实对文章有直接贡献,那也得给个“共一”,因为我们要实事求是。

04

共同一作已是必然趋势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增多,跨校甚至跨国合作越来越普及。尤其是进行重磅研究,很难单打独斗,不同课题组共同协作才有双赢的机会。

国际顶刊关于"共同作者"的署名要求:

2021年上半年我国内地高校CNS发文统计中可知,80%左右的文章通过国际(内)合作的形式完成,有些研究的共同通讯、共同一作数量更是达到56个之多。

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合作研究而产生的学术论文中的共同第一作者,理当视作第一作者的身份去接纳和认可;而那些背离科研诚信“注水”产生的共同一作,注定无处藏身。

“共同第一作者” 现象在跨领域合作日益频繁的当下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不同的阶段,其含金量也有所不同。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客观看待共同第一作者的地位,既要尊重每个人的贡献,又要在关键场合明确标准,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

自论文发表研究室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