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MPA论文常用理论

2024/9/2 14:25:07  阅读:14 发布者:

MPA论文常用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行为分析,公共财政,公共经济学,行政伦理,行政效率)

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在“经济人”预设的前提下,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低效和规模不断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僚制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垄断特性。具体而言,就是缺乏竞争,缺乏利润激励,以及缺乏监督机制。

因此,改善官僚制的运转效率、消除政府失灵的根本途径在于取消任何形式的“公共垄断”,在公共部门中恢复竞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公共选择理论悲观的结论能够给公共管理者以警示,告诫他们完善民主宪政,提高公共管理效率,避免政府政策失灵。

▍委托-代理理论(政治学,行政管理)

在政治与公共行政领域,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行政官员之间均存在着委托一代理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冲突与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问题的核心。

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经济人”前提下,代理人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未必一致,他可能去追求个人利益而把委托人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甚至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因而,在公共部门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仍会普遍存在。为了保证官员和政府机构能够按照委托人的意志行事,必须建立政府官员责任与激励结构,强化对政府组织的监督机制。

▍交易成本理论(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制定)

它是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的核心。在产权关系界定模糊不清、环境不确定、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类有限理性与规则匮乏等情况下,交易成本会变得异常高昂。

因此,政府强化在建立产权制度、确立相关的法律秩序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地控制与减少交易成本的支出,提高经济活动的内在效率。总之,新制度经济学肯定了公共管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制度供给的作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由下向上依次为: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前四种需求为缺失型需求,自我实现为增长型需求。

需求间有优先级关系,实现一级需求后,该需求所起到的激勋作用相应降低,人将会转向对上一级的追求,进而产生动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白身条件的不断提升,需求层次也会发生变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需求层次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理论的提出为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调动人员积极性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一理论,管理者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员工进行激励。

▍双因素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由赫茨伯格提出。他认为,让人们愿意工作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激励因素,通过正向激励,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是保健因素,是维持现状、规避员工产生怠惰应付等负面行为的因素。该理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分类工作动机,但又各有侧重,引发员工不满足感的因素归为保健因素,比如政策、管理、工资、人际关系等;引发员工满足感的因素归为激勋因素,比如成就、赞赏、晋升、发展等。

▍多源流理论(公共政策学)

金登认为,“将一个项目提上议事日程是因为多个因素在某个时间点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只有一个因素或者另一个因素自己单独产生的作用。”其主要是由问题流,还有政策流以及政治流的连接和融合形成的。

所谓问题流是在社会中的部分社会问题,要政府对这部分问题给出解决措施;政策源流是指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对政策的建议、意见还有对于问题的处理办法,政治流就是公众情绪的表达还有社会與论的表达。三种源流乎时是独立运行的,当机会之窗打开的时候就会促进政策议程的设置。

▍公共物品理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经济学)

是研究公共事务的一种现代经济理论。被广泛接受的是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定义。萨缪尔森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开支的纯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公共物品的定义是:社会中所有成员可以集体享用、均等消费的物品,其中每一名社会成员对该物品的消费都不会使其他成员对该物品的消费减少。

该定义也成为了现代学者们判断是否是公共物品的重要依据,即该物品是否同时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无法将其他人排除在外。

例如国防即为纯公共物品,一旦此类公共物品被提供后,全体社会成员即本国居民,无论是否支付费用,都可以享受国家的国防服务。同时即使增加本国居民也不会造成本国己有其他居民享受国防服务的水平降低。

纯公共物品被生产出来后,无法排除不支付便消费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搭便车”,是无法决定享用者范围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即消费者增加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每名消费者都能够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中获得相同的利益,并不会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

▍治理理论(基层治理,非政府组织)

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变得更为广泛和日益重要,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多种说法,治理仍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复杂的概念。

“治理”被定义为多种,如“在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权力的行使方式”,如“确定如何行使权力,如何给予公民话语权,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决策的惯例、制度和程序“,这些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然而,鉴于关系概念的性质,“治理”永远不可能被定义成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在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于1995年对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授予其权力。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公共伦理,政府与市场活动,政府干预与监管,政府职能转变,宏观调控,政府的作用)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经济学术语。“市场失灵”最初是在195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托首先使用。市场失灵针对市场万能的观念,指出市场机制具有内在的缺陷,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机制本身无法消除垄断,从而无法保证竞争的完全性和彻底性。

无法实现经济稳定、均衡的增长,尽管市场机制最终能够使经济趋于均衡,但时滞较长,代价很大(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无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矛盾,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财产的所有权与收益权一致)进行分配,就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过大,从而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政府失灵”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以布坎南为首的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政府失灵”针对夸大政府干预作用的做法,指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同样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度。即国家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合理需要,结果反而阻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社会福利水平过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带来的扭曲等等。其次是国家对经济干预不足,即国家干预的范围和力度不能满足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合理需要,结果也导致市场机制功能无法发挥(例如缺乏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对基础设施和高科技产业投资不足,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等)

▍公私合作理论(公共服务供给,社会治理,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采购,基础设施建设)

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 (PPP),即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在某些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或运营中进行相互合作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中,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提供公共服务,共担融资风险和责任、共享收益。具体合作形式包括:合同承包、租赁、对已有设施的运营维护协议以及BOT(建设-经营-移交)等。

▍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基层治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incent Ostrom and Elinor Ostro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在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的。

多中心治理的基本点是改变政府对于乡村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事物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样以来,既可以降低政府直接控制乡村的成本,减少政府管不胜管所带来的失效问题,也使得乡村社会内部充满了活力。这种新的治理范式,基本目标是让乡村问题尽可能地内部化和社会化。社会学。

多中心治理是在多中心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多中心是指借助多个而非单一权力中心和组织体制治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服务,强调参与者的互动过程和能动创立治理规则、治理形态,其中自发秩序或自主治理是其基础。多中心治理即把相互制约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规则的制订和执行权分配给无数的数量众多的管辖单位,所有公共治理主体的官方地位都是有限但独立的,没有任何团体或个人作为最终的和全能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

▍服务型政府理论(基层政府,社区治理,政府转型,政府职能建设,政府治理模式转变)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建立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1)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即完全从人民需要出发,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2)分权力委托给政府,如果政府行为超越了契约所规范的宗旨和范围,则将威胁到人民的公共利益,这时社会和公民有权收回他们委托给政府的一切权力,亦即政府的服务必须在法定职权内依法进行,“依法行政”是其服务准则,并且有完善的监督体制。

3)保证公民的选举权,确保公民广泛参与到民主政府中,保证人民的意志能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能自由选择服务内容、类别、机构及人员等。

4)社会分权,中央向地方各级政府分权。

5)责任政府,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满足,政府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市场,还应该关注法令和宪法、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共利益,并有一套控制机制,将他律与律己相结合。

▍危机管理4R理论(公共危机治理)

危机管理的4R理论由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危机管理4R模式,即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组成。

▍政策工具理论(公共政策学)

政策工具作为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政策过程分析在工具理性层面的发展和深化,它受到决策者公共政策价值和理念的影响,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事实结果的相互妥协和价值标准的政治博弈,是政策延续的反映和表现,而非是一个纯技术的行为过程。

自匠心论文指导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