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投稿前这四个方面,一定要check!

2024/5/10 9:39:21  阅读:20 发布者:

今天,笔者结合艾朗编辑(A&L Scientific Editing)协助大家回复审稿意见(response letter)的经验,总结了几个最容易导致拒稿和大修的原因。快来一起看一下哪些是我们要避免的,而哪些又是我们要采纳的。

Long abstract(冗长空洞的摘要)

摘要是文章精华的总结和提炼,也是首先映入审稿人眼帘的部分。短小精悍的摘要可以帮助编辑和审稿人第一时间掌握文章的主要结论和闪光点,而冗长空洞的摘要则会让人对文章的好感度大打折扣,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通常,我们建议将摘要控制在200-250字以内,具体字数要根据期刊的要求进行调整。摘要要具备几大要素:文章的立题依据(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主要结果/结论(3-4major findings),及总结和展望(研究的意义及对他人的启示)。这里推荐大家一种经典的摘要写法:整个摘要控制在7个句子左右,第1句介绍Rationale,即为何作此研究,要回答什么问题,第2句阐述研究的基本概况(如:采用何种方法,以什么为实验材料/对象),第3-6句概括文章的主要结果(将结果归纳为3-4个主要的结论,并突出亮点),最后一句阐述整个研究的现实及深远意义。如下面这个例子:

下面是具体的剖析:

写摘要要本着惜字如金的原则,力求高度浓缩,提炼精华。因此,在摘要中不宜出现以下内容:不重要的细节(如具体的实验条件,反应温度和所用试剂等),过多的研究背景介绍(此类内容应在Introduction中详细阐述),及过长的结果描述。摘要是最考验写作功底的,需要平时多练习写summary的能力。

Literature Review不充分

Introduction部分,最容易引起审稿人注意的就是作者是否充分查取和阅读了所有与本文相关的文献。我们协助修改的大部分回复信(response letter)中,都提到了Literature review不充分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 错误解读了所引文献中的信息;2. 所引文献过于陈旧,五年内(或两年内)的新文献引用得非常少;3. 漏掉了领域内非常重要的相关文献;4. 所引文献与研究课题不相关;5. 没有对文献进行有效分类,未与文章主题形成对应关系。

期刊编辑所邀请的审稿人,通常是领域内颇有建树的科学家,他们对本领域的理解可谓既广泛又透彻。如作者在写作时未下功夫熟读领域内的大部分文献,则无法写出有深度且引人入胜的Introduction。不充分的Literature不仅影响Introduction部分的写作,更会影响整体的实验设计和对结果的解读,因为任何一个研究都是在前任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拓展,未能充分了解领域内的动向,就很难对自己的课题有巧妙的构思可深刻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很容易被审稿人一眼看穿的。值得注意的是,仅由于糟糕的Introduction被拒稿的文章并不在少数,部分审稿人会觉得未充分吃透文献的研究,其实验设计和结果的解读必定存在许多漏洞。

因此,建议大家在读文献的时候,先找几篇高水平的综述阅读,再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有计划选择文献。参考文献的管理是每位科研人员必备的技能,有很多软件可以辅助我们,如MendeleyEndnote等。

结果部分混入了其他内容

结果部分是学术写作中做straight forward的内容了,也是我们写起来最熟悉和得心应手的,但仍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我们在修改大家文章的过程中,发现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混入了材料方法

结果部分不应有大段有关试验方法及材料的描述,相应的内容只能出现在“Materials and Methods”部分。对于每一部分结果的写作,最该交代的是实验目的及你的hypothesis,而这个部分通常被一些作者忽略了。有时为了内容的连贯性及帮助读者理解,我们可以对实验的方法和材料稍作介绍,但过于detail的细节不应在结果部分出现。

对结果的过度解读(Interpretation of data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对结果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解读(interpretation),和对结果的描述和总结混淆。在结果部分,我们只能对数据进行客观的描述,不能掺杂任何主观成分(即解读,interpretation),描述结果常用的语句为: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data show that... we observed...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that...

等等。而Discussion部分才能对结果进行解读,是结合过往研究和作者的已有认知(主观因素),基于客观事实的推断。因此,提醒大家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二者。

对原始结果平铺直叙,未加整合

Results部分另一个常见问题是记账读图表式的写法,即直接把未经整合归纳的原始数据给读者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数据所展示出来的趋势、对比、变化等总结出来,再展示给读者。如下面这个简化过的例子:

  (1)材料A的平均百粒重为3.125g,材料B的百粒重为6.739g.

  (2)材料B的百粒重约为材料A2.2倍 (6.739g vs. 3.125g

  显然,第二种写法更简单明了,也有助于读者更快领会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ynthesis”。结果部分的写作看似简单,其实也需要花很多心思去安排叙事的顺序,逻辑,才能让文章更好懂,获得审稿人的青睐。

 

没有深度、缺乏重点的discussion

Discussion的写作大概是最烧脑的,也是最考验研究者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笔者认为,好的Discussion有两个决胜点,即对结果的深刻理解充分的liturature review”,并要将两者很好地穿插和融合。Discussion部分不应仅仅是对结果的总结,而是要展示出你的研究对这个领域有哪些新的贡献,填补了哪些原有的gaps,提出了什么新的理论,或是对哪些已有的理论进行了完善。仅Discussion部分的写作技巧就可以组建成一系列的课程,因此在这里只简要介绍最重要的几点:

讨论的点不宜过多(以2-4topics为宜)

最容易造成拒稿的Discussion写法就是内容过多,没有重点。现今的文章数据量都很大,可以讨论的点也很多,但对于特定的研究,必须要提炼出少数几个最重要,最值得讨论的议题。议题可以根据文中结果的重要性及文章的主线来选定。一篇6-7千字的文章,discussion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1400字(3-5section即可)。

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恰到好处并切题

在将前人与自己的结果做比较和融会时,要有针对性的引用文献。你的结果可以supportdisagree with前人的结果,要根据情况作合适的说明。尤其当你得到与他人不同的结果时,要注意写作的语气和措辞,既要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礼貌的描述他人的结果。切忌批评和贬损的语句。此外,得出结论和引用文献切忌天马行空,要围绕议题,尊重数据。

杜绝过度解读overinterpretation

说到尊重数据,名列前茅的拒稿原因中,过度解读绝对占有一席之地。所谓过度解读,即对结果的解读超出了数据所能佐证的范畴,换言之,即结果不足以说明你得出的结论。

例如:在基因共表达分析中,观察到A基因与B基因共表达,“AB的表达量相关,因此二者可能行使同一功能是比较合理的结论,而“AB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同,则说明A可以调控B的表达则是对结果的过度解读(overinterpretation),因为仅凭AB的共表达,无法推测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调控的关系,它们也可能是受同一个上游原件调控的。

要避免过度解读,需要大家在平时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是科研人员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与未受过科研培训的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换言之,科学只能靠客观事实说话。

Methods部分缺失关键信息

Methods部分通常是我们给予最少关注的,但却是审稿人评判你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客观的重要依据。此外,Methods部分也是他人能够完全重复你实验的唯一参考。常被漏掉的重要信息包括:重复的数量(nunber of biological/technical replicates),统计分析的方法,及重要的栽培及反应条件等。

例如,在各种组学实验中,审稿人会根据你设置的重复数目和分析方法来判定数据是否有说服力,也会评估你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看其是否适合用来分析特定类型的数据。漏掉这些重要信息还会使审稿人怀疑是否有刻意隐瞒的情况。有些研究未设置足够的重复,则会故意不报道这些信息。因此,在完成文章写作后,不要忽视Methods部分,要确认提供了所有信息,以供审稿人参考,供其他研究者仅看文章就可重复出你的实验和分析。

小结

以上就是投稿前大家必须要确认的几个重点,建议大家在投稿前就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文章被拒稿或大修的命运。避免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写作前就将这些重点熟记于心,有组织有逻辑的规划文章的写作,使终稿更完善、高质量。

转自艾朗编辑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