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基本概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理论内容,更是马克思终其一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最高价值追求。对于人是什么、人会成为什么样、人的未来怎么样以及如何实现这样古老哲学问题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并且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未间断。但在马克思之前,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得到科学解释与解决。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解决了人的本质问题,从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社会关系总和的角度来考察人的本质,向人们展示了对人以及与人相关问题科学认识和解决的广阔前景。
02 核心内容
(一)人的发展的历史前提
从根本上来说,人的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人与自身所存在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外部环境,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社会。按照唯物史观来说,我们在这里更多探讨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存在这一角度切入来看,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研究人的发展的基本问题。人作为主体,人之外的内容就构成了所谓的客体。从根本上来说,人与其所存在的环境是一体的,这种二元的划分旨在将人与外界做出区分以便研究的展开。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早已不是单纯自然意义上的人,而成为社会的人,但同时,人作为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种类,其基本构成单位是作为单个个体的个人,所以现实的个人以及与之有关的物质、精神等方面的一切就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前提。
(二)人的发展的现实动因
发展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演进过程,受到多种动力的推进。就人的发展而言,在历史活动过程中也是由多方面的动因所致。在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驱动因素中,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而言,人的基本需要和生产力这两种要素构成了推动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现实动因。
(三)人的发展的本质内涵
人的发展在根本上与人的本质是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的本质就是人自己将自己塑造成的那个样子,当然这种塑造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制于既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里,最为根本的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包括自身发展在内的社会发展。人们一边实践,一边交往,并生成着社会关系和人自身,也就是说,实践的过程和内容生成着人自身,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着人并且发展着人。
(四)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的意义是和人的存在与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脱离开人,任何事物便不过是自然的存在而不具备任何属人的性质。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如此。虽然人类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量是现实的人,但是人并不是作为历史发展的工具性质的所谓主体而存在的,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社会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和价值目标,任何对这一价值目标偏离的认识和做法在实践中一定会碰壁,一定会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造成阻碍。
03 理论特征
(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始终是着眼于社会历史中的现实的人的发展而展开的研究,马克思正是从人类社会实践出发,将生成社会历史的主体与主体之外的环境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作为考察对象,从而沿着社会历史生成过程的脉络,将处于一定社会阶段的现实的人所涉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从社会角度出发的,对人的社会性内容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但同时,马克思也从未否定人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性特征。马克思始终认为人首先是源于自然的,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
(二)阶段性和过程性的统一
唯物史观坚持历史辩证法,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人的发展也是一个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与人类社会一起永远处于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进步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是由一个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具体社会阶段所构成,每一个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关系状况、社会结构等都具有独特特征,它们前后相继就构成了人类历史,人类历史是一个阶段性和过程性相统一的存在。人的发展也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前进的。每一具体历史阶段的人也是由该阶段所独有的全部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总和来决定的,而社会历史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则人的发展也进入了另一个历史阶段,在不同阶段,人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三)个体性与类本性的统一
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永远不能绕开的一个问题就是作为现实的个体与作为类群的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人是特殊性,作为类的人是人的一般性,现实的人总是个体的人与作为类的人的统一,也就是人的个体性与类本性的统一。人的个体性是现实的人在某一具体历史阶段,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塑造成的具体个人的特性,它是个人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特征的表现。而类本性则是指从人类作为一种与自然界其他物种相区别的而抽象概括出来的那些特征,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而其他物种所没有的特性,当然,人的类特性普遍存在于个体的人身上,类特性也只能蕴含在个体的人身上并通过个体的人才能存在和体现。
(四)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每一个人既是在历史中生成着的人,同时又是具体的鲜活的个体。作为现实的人,与之相关的有其所存在的具体历史阶段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有其所属的具体民族、有其生存发展的时空环境等,这些构成了现实的人的发展的历史截面,即横向维度上的现实的人。作为历史性生成着的人,人们从世代的历史传承中获得了前人积累的文明成果,同时又加上自己的烙印,对文明作出新的贡献并将之传给后世的人,这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发展在这样的时间纵向顺序中不断向前推进。
04 C刊范文
1.《关于人的发展实现路径的思考》,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12-15。
2.《人的尊严与人的发展》,陈新夏,《天津社会科学》,2021-09-23。
3.《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历史演进与民主形式的嬗变——基于马克思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的考察》,马梦菲,《教学与研究》,2021-09-15。
4.《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杜松石,《求是学刊》,2020-09-15。
5.《“指向人的发展”:乡镇校变革的信仰与行动》,蒋玉琴,《中小学管理》,2020-08-01。
6.《劳动教育何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考察》,程从柱,《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25。
7.《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的根本指向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王中汝,《社会主义研究》,2020-04-10。
8.《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化的重大转向》,贺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15。
9.《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06-15。
10.《论改革开放与人的发展的历史逻辑》,韩庆祥,《治理研究》,2019-05-15。
11.《人的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体向度》,韦正翔、张彬,《思想教育研究》,2019-04-25。
12.《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视野下的新时代美好生活》,陆茹,《人民论坛》,2019-04-25。
13.《人工智能与人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考察》,吴海江、武亚运,《学术界》,2019-03-15。
1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中人的发展追问》,何红连,《思想教育研究》,2018-11-25。
15.《论马克思人的发展的三个向度》,王海传、岳丽艳,《山东社会科学》,2018-10-05。
作者:杨梓艺(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二室见习学术编辑)
转自:“科研写作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