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摶打,非搏打
2023/2/22 9:04:41 阅读:198 发布者:
在中国知网采用“句子检索”策略,同一句输入“真可”与“搏打”,搜索发现,共有74条文献。
同搜索策略,输入“真可”与“摶打”(抟打),搜索,没有一条文献。
以上是武术研究者引用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内容,来评判武术中“花法”在军事中的不足。如——“当时少林棍已和当时大多数武术流派一样流于花法而遗失“真可搏打”的实战性”;“正是在陈弊、正视军中虚浮之风的基础上,明军逐渐形成了反对“花法”,力倡真可搏打之“实艺”的武艺认识”;“壳子棍恰恰是没有套路,“壳子”和搏棍是其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注重的是“真可搏打”而非“外场”的“以图人前美观”;“由于技击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即在决斗中取得生存的胜利,戚继光竭力主张军队选用“真可搏打者”的武艺,就是因为它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军队武术总是以实用为准,把训练的内容限制在“真可搏打”的范围,提倡“真艺”及“功夫”,反对“只图取欢于人”,“以图人前之美观而无寓于大战之技”的“徒支虚架”或“花法”、“虚套”的练法,使武艺朝着“遇敌制胜”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武艺”具有兼容性,它不局限于对某个人、某地域的单一表述,它的基本信息本源来自对武技的技巧性和实用性的认同,特指经大阵、对大敌真可搏打者一类,而只会场中较艺、擒捕小贼等都不足以挂齿”。等待。也即,以上是100%学者认定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是“搏打”——搏击的搏(bo)。而明著名军事家戚继光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卷六·比较武艺赏罚篇第六》(明刻本)中,明显不是“搏打”,而是“摶打”,如下图。如果这些学者读到明刻本的《纪效新书》,应该就不会简单地认读“摶打”为“搏打”了。毕竟,“摶”(抟)与“搏”虽然字形相似,但是内涵差别极大。
明朝,确切地说明朝中晚期以后,摶(简体为抟)作为非常重要的武术概念,已经出现,不止是在戚继光《纪效新书》中。在其他传记、碑铭、方志、史书中都出现过。
转自:“体育学术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