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哪些变化?
2023/2/21 14:01:05 阅读:129 发布者:
文献来源
王瑾瑶,张年萍,白志强,等. 1993—2017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3):1564-1568. (点击文题查看原文)
内容提要:
1.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如何?
2.中国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如何?
小编
您为什么开展本研究?
作者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占所有女性癌症的12%左右。该病与肝癌一样,约有85%的患者来自欠发达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引入细胞学筛查以来,宫颈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然而我国宫颈癌的死亡率在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居高不下。据估计,2015年中国新发现的宫颈癌病例仍有98 900例,死亡人数约为30 500人。由此来看,宫颈癌仍然严重威胁着广大女性的健康,给我国女性人群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
小编
本研究数据来自哪里?
作者
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IHME)疾病负担网站。本研究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1993—2017年中国女性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及年龄别死亡率。
小编
您是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的?
作者
首先运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对中国1993—2017年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进行分段描述,进一步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成年女性宫颈癌发病及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
小编
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如何?
作者
1.1998年以前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8—2015年呈上升趋势;
2.1993—2017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趋势始终保持一致。
3.1993—2017年,女性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从9.54/10万增加到10.88/10万,而标化死亡率则从4.88/10万下降到4.48/10万。
小编
中国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如何?
作者
1.中国宫颈癌发病率的年龄效应在59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在55~59岁年龄组达到峰值。
2.年龄效应在59岁以后持续下降,但宫颈癌死亡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并在75~79岁组达到峰值。
3.在整个观察期内,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期效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然而,1993—2002年,宫颈癌死亡率的时期效应呈轻微下降趋势;而宫颈癌发病率的时期效应1993—2017年从-0.127持续增加到0.245。
4.宫颈癌的发病及死亡风险随出生队列呈下降趋势,并且在1916—1920年出生的人群发病率和死亡风险均达到峰值,之后趋于平稳,年轻一代略有下降。
小编
对女性健康管理,您有什么建议?
作者
未来还需要注重提高个人的健康意识,改善个人的生活习惯,督促高危人群按时进行宫颈癌的筛查及疫苗接种,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宫颈癌给女性带来的疾病负担。
小编
您认为本研究中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
作者
1. 因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控制政策应针对不同的地区有所差异,因此,未来仍需通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对中国城乡差异进行进一步分析。
2.本研究收集的关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有限,相对较短的研究周期也可能导致最终的年龄时期队列对宫颈癌影响的估计不准确。因此,本研究结果仍需要未来纳入更多数据进一步确认。
转自:“中国全科医学学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