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自然资源部测绘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测绘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作者为自然资源部测绘发展研究中心贾丹。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正日益对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数据的价值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自然资源部掌握着全国自然资源数据,是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通过对有效数据统计、分析、挖掘会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和财富。本文从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新兴治理资源角度出发,谈一下以“数据链”驱动“业务链”,开展大数据中心建设,优化机构支撑的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自然资源大数据建设现状分析
1、数据建设现状
自然资源领域政务大数据已经初具规模。机构改革前,自然资源相关部门建立了多个专业化数据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机构改革后,先后出台了《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总体方案》等多个总体设计文件,开展了国土三调、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并加快数据标准统一和整合等工作,在自然资源数据体系建设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型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为自然资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目前自然资源领域10颗在轨陆地卫星,31家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全国各类野外观测站约7000个,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观测研究台站有600 余个(不含气象、水文等专项监测站),覆盖了农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基于位置的信息爆发式增长。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社会企业自动化获取的数据,例如手机信令数据、自动驾驶采集的仿真数据、路测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等爆发式增长,可实时感知人、车、路、地、物等动态变化。
2、数据建设存在的问题
各行业数据资源多集中于部门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分散,信息互通困难,自然资源数据分类标准、时空基准、管理标准缺乏统一,现有的资源管理平台难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广域社会化信息服务的支持,致使目前在政务上依然存在信息孤岛,部分业务系统割裂等现象,在管理应用上缺乏全要素的耦合提取,没有形成知识信息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综合决策分析。亟需尽快构建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在统一自然资源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将物理上分散的自然资源数据进行逻辑整合,理顺各自然资源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自然资源大数据组织框架和管理框架,破解管理壁垒,实现对自然资源数据生产、管理、更新、共享交换等的统一管理,建立自然资源大数据与各行业、管理系统的良性信息服务通道,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综合决策分析等提供保障。
二、加快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
大数据时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生命共同体”管理需求,需要加快开展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以“数据链”驱动“业务链”,打通各业务流通链路,通过整合多源、海量的自然资源数据及其相互关联的数据, 建立起自然资源管理、决策、监督的“数据”桥梁,实现全过程用途管控、全要素耦合监管。本文结合《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和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建设实际和业务需求,初步提出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框架和建设任务。大数据中心以自然资源“一张图”为核心, 由基础设施—数据体系—平台—系统应用构成的业务流程框架,框架如下(图1):
自然资源数据整合。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核心是对各类数据收集整理,全面汇集和梳理多源、多类型、碎片化的自然资源数据,开展自然资源数据调查分析评价。基于统一坐标、基准系统和数据标准,编制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分类编码体系,搭建统一的面向对象数据组织的自然资源一体化数据库,支撑自然资源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通过数据整合,解决自然资源系统中存在的“数据孤岛”和“业务孤岛”等问题,进一步促进自然资源数据共享,推进各项业务的协同办理,提升行政管理水平。自然资源数据体系按其类别分为调查监测数据、管理数据、规划数据、社会经济等其他数据四种数据类型(图2)。
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服务平台建设。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打造成为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中心”,为自然资源统筹管理、共享服务、高效融合、科学运行提供统一工作“底板”。一是统筹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等技术方法,为自然资源各类应用和服务提供技术能力支撑;二是统筹业务数据、空间分析、统计分析、业务规则及决策模型,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执法、政务服务等应用提供业务能力支撑。同时,平台还肩负信息交换中心职责,纵向联通省、市、县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实现数据汇交与回流;横向与发改、环保、交通、水利等部门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在自然资源实体对象的基础上,实现外部数据的关联,为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提供智能化基础。
应用体系建设。搭建各类应用体系发挥大数据中心的应用效能,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同时,应用产生的各类数据,经过数据体系和平台的存储、清洗、重组、汇集和更新,再提供给应用,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闭环,最大程度释放数据的聚合价值。
三、推进自然资源大数据生产组织变革与创新
管理体制变革为自然资源数据“重复建设”、“失联、分立”扫除了体制障碍。在生产组织方面,对国土、测绘、规划、林业等测绘测量队伍、生产技术、装备等进行整合,建立自然资源大数据生产组织体系和机构支撑是新时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通过对框架的分析,结合自然资源现有的机构、队伍情况和关键环节的需求情况,在组织管理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谋划。
(一)建立定位中心,做好统一定位支撑
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的建立,前提是要基于统一的坐标、基准系统和统一的数据底板,形成一套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自然资源数据标准体系。这就需要基础测绘队伍充分发挥好专长于空间定位及空间关系表达等方面的特点,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权威统一的定位服务。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北斗、GPS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设计满足自然资源管理精细化要求的大地、高程、空间定位和导航地面系统,建立无缝服务于自然资源各项业务的服务平台等,持续完善基础地理数据库体系,增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服务应用能力,满足各层级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需求。
(二)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心,做好数据支撑
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中,调查监测数据是核心,从数据建设的角度,建议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心,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需求,采用卫星遥感、北斗导航、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通信技术,建立全天候、空天地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卫星与航空遥感定量动态监测技术方法、集成野外调查移动数据采集软硬件系统,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大数据中心,做好大数据应用
在自然资源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数据”既是一类数据集合,也是一套技术能力,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开展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从数据、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开展建设。在数据方面承载并管好多元异构的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体系。在技术方面,具备大数据技术能力,解决从数据汇集、处理、存储、计算、分析到应用各环节的技术难题。在应用方面,能够支撑传统以地为基的空间数据与手机信令、智能设备、网络舆情等 新兴数据的融合应用,同时提供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算法服务和智能分析能力,支撑各类应用系统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发现规律、预测推演等。
(四)建立质检中心,做好自然资源数据质检保障
新形势下,应将质检中心从“测绘质量监督检验”的定位提升为“自然资源质量监督检验”的定位,除了继续做好原有测绘地理信息质检工作以外,不断转型升级,丰富质量服务内容,赋予其更大、更多的职责,使之成为相对独立机构,加快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构建全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有效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转自:“测绘学术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