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青年人才:不直接给教授职称的高校,变多了
2023/2/1 8:47:59 阅读:726 发布者:
近期,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正在密集宣传本单位2023年海外优青申报事宜,各单位的海优待遇受到科研人的普遍关注。
科教小站此前整理了近300家单位的海外优青(近300所!2023年全国高校海外优青待遇),今年海优待遇一个显著变化是:不直接给教授职称的高校,变多了。
某985高校今年明确:海外优青入选者提供预聘制-副教授岗,只有特别优秀者可聘为长聘副教授岗位(教授职务)。该消息在社交平台知乎上引发科研人大量关注,阅读量超过20万。
该高校仅仅是一个代表。
目前,在部分顶尖985高校、新型研究型高校或中科院的部分研究所,不仅仅是海外优青入围者,其他国家级青年计划(项目)普遍也很难直接获聘教授,而且这类高校(科研院所)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2023年海外优青:超10家单位不直接给教授/研究员
海外优青入围者普遍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学术品味、科研成果、学历背景等在同龄人中属于佼佼者,他们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均被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视为高层次潜力人才。
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高校也都给予海优入围者正高(教授/研究员)、博导以及相应待遇。
不过,今年也有部分高校和院所并不直接给教授职称:
比如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未明确是否给予教授职称;
南京大学聘任特聘研究员或者姑苏青年教授(匹配正高支持),学校事业编制准聘副教授;
中山大学、南科大明确一般聘为预聘副教授岗位;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同时提供研究员或副研究员岗位,也就是说,有部分海外入选者可能并不直接给正高。
除了上述单位外,综合实力更强的高校,如清华、北大、上交等也都给予海外入选者长聘教轨副教授(准聘副教授)或者助理教授职称。
部分高校为何不给海外优青入围者教授职称?
首先应该还是教授名额的限制。
在一些顶级985,每年新增杰青、优青等帽子人才都能达到几十上百人,可教授名额却没有这么多。这种情况下,评教授难度大增,拿过国家级人才帽子的学者评不上,也不是新鲜事。
再一个,高校也要考虑本土优秀人才的感受。
如今,本土很多本土人才也是很优秀的。但他们从中级职称(讲师)晋升至正高级职称(教授),平均需要用上十余年。相比之下,海外优青入围者,一步到位直接聘为教授,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本土人才工作积极性产生一些影响。
第三,虽然一些高校没有直接给海外优青教授职称,但在薪酬、招生、生活补贴等方面也都非常丰厚,这对海外优青入围者也是一种支持。
目前看,顶尖高校编制越来越紧张,获评教授职位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对于海外优青获得者,相信越来越多高校也会加入到不直接聘任教授的行列中。对于海外优青申请人而言,早点上岸很可能有助于抓住难得的窗口期。
转自:“科教小站”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