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支教教师教学相退归因与对策

2023/1/30 13:52:30  阅读:102 发布者:

近年,国家对乡村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方面完善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实施“城乡教师交流”等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教育的振兴。但城乡教师流动、特别是从城市学校前往偏远乡村学校从事支教的教师中,却出现了一种与“教学相长”相反的“教学相退”现象。如果你也感兴趣,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深入探讨吧!

叶超 沈建民 湖州师范学院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2

支教教师"教学相退"的归因与对策

——基于ZQK区偏远乡村支教教师的访谈

乡村想要真正振兴,不仅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更要把握乡村教育这一重要战略支撑.通过对ZQK区偏远乡村支教的多名教师进行调查及访谈发现,在支教教师中存在着一种"教学相退"的现象,这主要是由实际学情、缺乏教研、职业倦怠所导致.采用优化提升家庭教育、创建支教云平台、考核标准差异化等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村学情、强化教师联系、提升教学效能感,从而缓解甚至化解"教学相退"现象。

关键词

支教教师 教学相退 家庭教育

支教云平台 考核标准差异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为凸显。而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更要把握乡村教育这一重要的战略支撑,让其成为推动乡村发展与振兴的一大稳定动力。如果把乡村振兴比作“货物”,乡村教育就好比拉动它的“载具”,而“载具”跑得好、稳、快,则需要“燃料”的注入,前往乡村支教的教师就好比“燃料”,能够助推乡村教育的发展。然而,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在当前的支教教师中存在着一种“教学相退”现象,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

相关概念界定

()乡村学校

“乡村学校”概念的界定始于“乡村”这一概念。张小林曾从职业、生态、社会文化等角度对乡村这一概念进行了剖析,首次提出了以“乡村性”定义乡村的设想[2]。而后胡晓亮等人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多元、能动、动态的角度看待乡村,认为“乡村”这一概念是通过与“城市”进行对比而形成的,并且由农村蜕变而来,与城市一样都是人类生存的聚落[3]。现代汉语字典中则将“乡村”定义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4]。概而言之,乡村指的是除城市和城镇以外,人们聚集生活的区域,而乡村学校指地处乡村中心的学校。本文所调查的学校主要是距离城市较远、往返车程在2.5小时以上,并且学生和教师数量均较少的偏远乡村学校。

()支教教师

“支教”本义指支援教育,主要指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短期或长期驻留在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并给予多方面的援助。我国支教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主要源于2003年我国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之后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促使各个城市学校开始“输送”本校教师前往乡村学校支教。本文的访谈对象是在偏远乡村从事支教的城市教师,即从城市学校前往偏远乡村学校给予教育方面的援助,并且支教时间至少在3年及以上的教师群体。

()“教学相退”

《礼记·学记》最早记载并确立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义是指教师通过“教人”去发现不足,然后通过“自学”去改进,从而在“教人”和“自学”互促互优的过程中,促进其自身发展[5]。由此可见,“教学相长”最早指的是教师自身的“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当然,如今的“教学相长”已引申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对于“教学相长”,本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退”虽然与学生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指教师自身的“教(传授知识)”和“学(自我提升)”存在一种倒退现象,即“教人”不能改善自身的不足,并且教师在“自学”方面懈怠,从而导致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专业能力的停滞甚至下降。

支教教师“教学相退"的原因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动力,而提升乡村教育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近年来,国家对于乡村教育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得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趋于完善,并实施了“城乡教师交流”等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教育的振兴。但是在城乡教师流动、特别是从城市学校前往偏远乡村学校从事支教的教师中,却出现了一种与“教学相长”相反的“教学相退”现象,引起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际学情导致“教学相退”

支教教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中,由于本人具有评职称的需求等而去乡村进行支教的教师占较大比例。相对而言,乡村学校的学生群体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乡村学校的学生往往存在父母长期务农、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这三种情况,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非常薄弱,并且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比较陈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较差。因此,当从城里去往乡村支教的教师遇到乡村当地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就会产生由于实际学情导致的“教学相退”现象。

[访谈片段]采访者:在支教过程中,您觉得您的教学水平是提升了还是下降了?

教师A:我觉得我的教学水平不说下降,最起码是止步不前了。乡村这些孩子往往跟着爷爷奶奶,父母则是在外地工作。我们每一个支教教师对这些孩子真的可以说是掏心掏肺,如同父母一样的存在,非常用心地在进行教学。但是,最终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导致我们非常没有成就感,渐渐地也就“沦陷”了,最后可以说我们和这些孩子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教师B:我觉得我的教学水平是有所下降的,但是我的心灵变得更加强大了。我刚来支教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孩子基础真的比较差,非常令人头疼。我们原先在城区教书的方式在这里根本行不通,只能通过降低教学目标和要求,在适合他们的程度展开教学,慢慢地大家也就安于这种现状了。

通过访谈zQK区的多名支教教师,我们了解到,目前产生“教学相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师在支教过程中很难获得成就感,并逐渐“沦陷”于层次相对较低的日常教学;第二,教师为了贴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不断降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从而导致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多数支教教师无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能力,逐渐止步不前并安于现状,甚至出现了“教学相退”的现象。

()缺乏教研导致“教学相退”

学校教师的数量往往是由学生的数量决定的,而乡村学校学生数量较少也会直接导致乡村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从而不足以在本校正常开展教研活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个学校只有两名数学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可行性和质量显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学校离城市学校距离较远和支教教师工作过忙等原因,教师难以及时参加城市学校的一系列教研活动,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支教教师缺乏教研的处境而“雪上加霜”。

[访谈片段]采访者:在支教过程中,您经常参加教研活动吗?

教师C:教研活动能参加我肯定是参加的,并且非常乐于参加,因为这是提升我们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学校教师数量实在太少,日常的教研活动根本开展不了,去城区参加教研活动又太远,有的时候学校里的事情比较多,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参加教研活动的次数屈指可数。

教师D:由于乡村学校这边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我除了上课以外,还要负责学校的其他事情。而且这边的学生大多都是住校的,晚上需要上晚自习,教师平时得轮流坐班。总之,我感觉有的时候真的没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了。

通过访谈zQK区的多名支教教师,我们了解到,相比于城市教师,支教教师长期处于“闭门造车”的教学环境下,无法与同学科教师产生思维碰撞,难以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无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教研活动作为支撑教师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而定期且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对于乡村学校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对于支教教师而言,本校教研活动不仅开展数量不足,质量也无法保证,并且支教教师由于距离较远、教学繁忙等也无法参加城市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此种缺乏教研的现实情况逐步加剧了支教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倒退”。

()职业倦怠导致

“教学相退"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服务和医疗保健领域的早期研究者通过描述性和定性观察首次提出的一种综合征,后续相关研究逐步延伸到教育领域,开始关注教师这一职业群体[8)。支教教师属于教师职业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群体,他们长期面对较为复杂的学情(如学生生源较差、习惯较差,家长不配合、不理解等),导致支教教师主观上认为自己“教不好”学生,从而陷入教学效能感较低的状态中,最终出现职业倦怠,失去教育热情。此外,支教教师数量较少并且长期处于缺乏教研的环境下,缺少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问题的机会和平台,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支教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访谈片段]采访者:在支教过程中,您有产生过职业倦怠吗?

教师E:说实话,职业倦怠或多或少肯定都有产生,甚至有些新教师在支教过程中还出现了不想当老师的极端想法。我觉得主要还是孩子太“难教”了,并不是说这些孩子很笨,相反,有些孩子真的很聪明,只是我们能给到的资源就这么多,平台就这么大。当然,乡村这边不想学习的孩子也很多,而且他们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还是不够重视,很多甚至就是在家玩,不愿意来学校学习。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非常无奈,认为是自己“教不好”也“教不来”他们。

通过访谈zQK区的支教教师,我们发现,多数支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而这种情绪主要来源于乡村孩子非常“难教”——乡村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并且学习习惯不好,教师倾注较多的心血却无法达到所期望的效果。由此使得支教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则会直接“磨灭”教师的教育热情,使得教师逐渐失去自我提升的动力,最终导致了“教学相退”现象的发生。

化解支教教师“教学相退"的对策

支教教师由于受到实际学情、缺乏教研活动、产生职业倦怠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引发了“教学相退”现象的产生。对于此种现象,若能优化提升家庭教育、创建支教云平台、考核标准差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化解“教学相退”现象。

()优化提升家庭教育。改善乡村学情

乡村学校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学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学生家长,本质上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失衡问题,即家长因忙于生计而过多地依赖学校教育,却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人生教育起始于家庭教育,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访谈片段]采访者:您觉得导致乡村学校实际学情较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校长A:导致乡村学校学情较差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学生家长身上。像我们村,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外出打工,平常比较忙,就觉得把孩子交给学校,什么事情都交给老师管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另外一部分留在本地务农的家长,本身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很难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这样一来,乡村学校的孩子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比较缺失,进入学校的孩子们的情况也就各式各样,比较复杂。

通过调查发现,乡村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由于家长外出打工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其二是由于家长自身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对于乡村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办好乡村“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教育素养、优化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9],并且需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开展,以便于在外打工的家长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受和学习相关知识。开展乡村“家长学校”的同时,还可以将家长的学习情况、教育重视程度等作为其子女在校期末综合素质考评指标的一部分,使得子女的学习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具体的成绩占比则需要视实际情况而定。由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与家长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而且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从而提升乡村学生的家庭教育水平,改善乡村学校的实际学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相退”现象。

()创建支教云平台,加强教师联系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教研活动开辟了新的形式与路径。以往的教研活动局限于空间和场地,支教教师必须驱车前往城区学校才能参加教研活动,但是在“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下,支教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参加城区的教研活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实时远程交流,创建新生态的教研活动体系[10]。目前,城乡学校之间往往运用“互联网+技术”实施同步课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学校的教学状况,而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研活动还有所忽视。

[访谈片段]采访者:您对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研活动怎么看?

教师F: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教师行业的很多活动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尤其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研活动具有很大的意义。比如,我们学校属于乡村的一个学校,教师数量较少,几乎没办法开展本校的教研活动,去城区学校参加教研又太远。我们作为支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非常需要教研活动,这就使得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教研活动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和效益。但是,可能是由于城区教师和支教教师都很忙,这种线上教研的次数也不够多,一年可能也就开展几次而已。

通过访谈zQK区的支教教师,发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上教研活动存在需求高但开展次数严重不足的情况。支教教师所在乡村学校教师数量较少,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但是由于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众多,他们对于教研活动有着很大的需求,因而“互联网+技术”下的线上教研活动可以极大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跨越空间的教研活动并不仅仅是提高次数,而是在支教教师真正需要的时候开展教研,从而保持时效性和针对性。

因此,创建一个专门针对支教教师的“支教云平台”尤为重要,该平台可以加强不同地区的支教教师、支教教师与非支教教师、支教教师与教育专家等之间的联系,并针对支教教师的需求,及时组织和开展线上教研活动,以满足支教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需求。

除此之外,该平台还可提供以下服务:一是让大众了解支教教师的生活起居、日常教学等状况,提高社会对于支教教师的关注度;二是为支教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缓解支教教师信息封闭的情况;三是组织并开展支教教师的一系列线上或线下交流、团建等活动,丰富支教教师的生活。随着该云平台效益的提升,可以将其推广至全国,使得全国范围内的支教教师都保持紧密联系,共同探讨支教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便提升支教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甚至可以提高支教教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改善“教学相退”现象,提高教学质量。

()考核标准差异化,提高教学效能感

支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导致“教学相退”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相比于城市教师,支教过程中的教师会面对实际学情较差、教研活动缺乏等现实情况,从而由于教学效益过低导致其教学效能感降低,最终产生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状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1],而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鼓励和肯定,能够卓有成效地提高其教学效能感。

[访谈片段]采访者:您觉得乡村支教的过程带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G:说实话,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刚来支教的第一年,我将所有的时间和心思都花在这群孩子身上,但是最后得到的结果却让我很无奈。相比于城区学校,我们乡村学校生源方面的劣势很大,而最后对学生或者教师进行考核,却还是采用同一套标准,因此考核结果很打击我们支教教师的信心。

通过访谈zQK区的支教教师,我们发现,现阶段对于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的学生大多采用同一套考核试卷,而对教师的考核同样不会区分城区教师和乡村教师,从而导致支教教师即使付出再大的心血也不一定能达到某些考核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教学自信,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基于此,对于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考核可以分设两套标准,一套针对城区学校,另一套针对乡村学校,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对考核标准的指标体系进行一次调整与修改,使其不断趋于完善。考核标准的差异化不仅可以让乡村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更可以使支教教师获得应有的成就感,促进其教学效能感的提升,重燃其教育热情。

乡村振兴需要教育的支持和推动,而乡村教育中支教教师又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乡村学校有着复杂的教学情况和多方面的现实因素,导致支教教师“教学相退”现象频繁发生,而目前根治这一现象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是,随着社会对于乡村支教教师关注度的提高,优化提升乡村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创建属于支教教师的“支教云平台”,并且采用差异化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村学生的学情,强化支教教师之间的联系,并提升其教学效能感,让支教教师能够在支教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通过支教提高其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最终达到缓解甚至化解“教学相退”现象的目的。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