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考研的宝子们!寒假就要开始陆续准备了呀!
今天我们来聊聊择校吧,建立大致的思路,迈出第一步!
考研择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综合考虑到主客观的多重因素,最后加加减减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为什么说是方案呢?备考过程中的变动也很多,尽量做好梯度,留出备选,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接下来我们以社会学为例,来一一列举要综合考虑的因素,碍于内容体量,具体的分析会陆续再开新篇陈述。
顺序不分先后,权重系数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因素一:动机分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动机的强烈关系到我们能否打赢这场持久战。
在当前的环境下,考研似乎成了应届生的被动选择,不考研就考公,索性随大流了。在这个环节,应届生尤其需要做好规划。首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情况,结合更长远的人生规划来选择合适的目标。考研是一个漫长且煎熬的过程,坚定、明确的目标会带你走向更远的未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考研”这个大目标之下,你有更加明确的研究兴趣,整个备考过程中都会围绕这个研究方向继续读书、拓展论文、梳理框架,带领自己走入更加广阔的学术领域。在择校的过程中,也有了明确的分析路径,要么选择在这个领域很强的导师,要么选择在这个领域发展不错的院校,或者在这个领域产业相对成熟的城市。
社会考生,大多寄望通过学历提升突破职业瓶颈,或者圆一个名校梦。如果仅仅是评职称,或者需要学历加分,平衡好自己的资源精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向高处去,但是不必执念。名校意味着更好的资源平台、更广阔的视野和选择空间,但是上岸难度max,想清楚自己的
因素二:城市分析
如果不考虑继续深造读博,或者有明确的定居计划,读研的城市大概率就是未来长久发展的地方了。
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固然资源丰富,实习和就业机会多,读研友好。同时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定居难度大等因素,自己以及家庭能否适应城市气质、城市文化也很重要。
新一线城市同样值得年轻人考虑。这类城市房价和生活成本相对友好,为了广纳人才,陆续都出台了人才引进计划,以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多项帮助政策和丰厚补贴吸引人才落户。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很重要,新一年城市的生活气氛更好,尤其是依托大型城市圈的新一线。
后续我们可以做各城市的指数分析,为大家择校提供更客观、全面的选择。
因素三:上岸难度
上岸难度 = 目标难度 - 自身实力(基础+努力)
评估目标难度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招生人数:了解历年招生数据,判断招生趋势。2023年多所院校保研人数增加,要特别关注近五年的数据变化趋势。
2.报考人数、实际录取人数与报录比:根据信息大致判断出该专业近几年的招生录取情况。
3.推免人数:如果某一专业每年的推免名额普遍很多,会加剧统考生的竞争。
4.复试分数线与进入复试比:需要注意复试线有校线和院线的区别;进入复试比例越高,竞争越激烈。
5.最终成绩计算方式:总成绩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初试和复试占比权重。建议应试能力较强,尤其是表达能力较弱的考生尽量选择复试占比较低的院校。
6.参考书、真题难度:考研的难度归根结底就是考题的难度,尽量找到近几年的考题看一眼,自己能读懂多少。零基础阶段看不懂考题,就找参考书翻一翻,看自己在有限时间内能读懂多少,能吸收多少,对着参考书看考题。
评估自身实力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基础
不可片面以本科的学校评估自身实力,而是量化到考研所需的能力。
·英语的基础:英语是公共课中比较拉分的一项,英语一难度较高,英语二难度相对低一些。可以综合参考自己的四六级成绩、雅思托福成绩、词汇量来评估。考研英语不是短时间能突击的科目,尽快开始、长线坚持。
·专业课的基础:本专业的同学相对好评估,跨专业的同学,就要认真考虑自己的日常积累了。相信,大部分同学在选择一个专业的时候,都会基于自己的认知来考量,无论是读过相关的书、参与过相关的活动、还是选修过相关的课程,都可以算作基础。入门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良好的专业认知,可以大大增强备考信心。
·学习的能力:记忆力好,逻辑思维好,背诵能力强,学习效率高。
2.准备时长
时间长短,对上岸成功率影响很大,尤其是跨考生。
以社会学为例,专业课的300分是决定生死的,备考过程中读教材、整理框架、分析真题、拓展论文、模考练习、背书都是必修课。从往年数据看,背书超过10轮的考生不在少数。
在准备初期,就要对自己能付出的时长做好评估,并留出机动空间,否则后期的备考会处处被动。
对于跨考生,拿出一年的时间备考是比较常规的。毕竟中间还有大三下、大四上的专业课及期末考,毕业论文开题,部分专业的实习等。减掉完成以上任务的时间,以及少量休息娱乐时间,才是真正的有效备考时长。
3.努力程度
回到最开始的公式,备考一年的努力和资源组合才是上岸的决定性因素。只要还没上考场,就一切都有翻盘的机会。备考的努力,尽量落实到可量化的任务表、计划表中。这个问题,我们后续详细分析吧。考研这一年,零零散散要列的表格,真是不少呢。
转自:“社会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