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孙竟文: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阅读+”活动的探索研究

2022/12/27 13:58:58  阅读:324 发布者:

本期推荐阅读,《大学》将和读者一起分享第二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活动获奖文章《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阅读+”活动的探索研究》。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开展“阅读+”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技巧,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首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与研讨活动已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展示了优秀的教研成果,教研成果覆盖大、中、小全学段教育。目前,第二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与研讨活动已经启动,欢迎广大青年教师投稿教研成果,投稿方式附于文末。

论点速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学校的校本化语文核心素养“一爱三会”中对“会读书”的操作性定义是:读世界、读生活、读自我。以此为指导,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育人性的阅读活动。

❏走入社会可以帮助学生打通联结真实生活的通道,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拓宽学生学习的边界,参与社会生活,阅读历史文化,感受科技力量。

摘要:

文章探索教育改革3.0时代核心素养下语文学科中阅读活动的实施策略。该研究处于行动研究的探索阶段,旨在通过多元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校、教师、家庭三位一体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协同推进多元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一、定标与定向:

核心素养下的课程背景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经过学校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科学解读,结合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情况,校本化地概括“语文核心素养”为“一爱三会”,即爱母语、会读书、会思考、会表达。

以学校“打造中华名校”项目为依托,探索教育改革3.0时代核心素养下语文学科中阅读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策略,我们开展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阅读+”课程实践研究。该研究处于行动研究的探索阶段,旨在通过多元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校、教师、家庭三位一体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协同推进多元化阅读活动的开展。阅读,无处不在。课堂上,孩子们学习手中的课本;回家的路上,孩子们喜欢阅读公交车站站牌或者走路时看到的路标;和家人一起在餐厅吃饭的时候,菜单又摇身一变,成为了孩子们手中的阅读材料。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阅读+”活动不仅仅是阅读手中的书本这一单一的阅读资源,更不限于任何一个阅读场所,“阅读+”是多样的、生活化的,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也处处是潜在的阅读课程。

二、实践与探索:

各美其美的课程内容和实施

围绕“阅读+”展开探索,在第一轮行动阶段以“激发阅读兴趣”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包括对阅读资源的开发、阅读空间的创造以及阅读评价活动的设计。学校的校本化语文核心素养“一爱三会”中对“会读书”的操作性定义是:读世界、读生活、读自我。以此为指导,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育人性的阅读活动。从“读世界”的角度看阅读,扩大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一)“阅读+”,加出阅读的别样时空

以学校语文核心素养的“读生活”为指导,认为阅读不仅在书桌旁,更可以在生活中阅读;不仅可以读书读图,还可以读花读树读大自然。随着季节的流转,春天中的花鸟鱼树,徜徉在彩色的花海中,感受春暖花开。秋日暖阳下,在路旁读一读树的金黄,它和书上的文字有什么不同,带给我怎样的感受?这都是来自大自然的阅读资料,如儿童由在室内阅读“树”的文字到在室外仔细阅读“树”的样态,不仅是孩子亲近大自然、提高自我感受力的途径,也是亲子陪伴交流,增进亲子关系的过程。带上一本与自己所处的生活情境有关的书,也是把白纸黑字活化为鲜活世界的过程,美好的过程由视频记录下来,在班级内分享,老师及时的评价激励可以反哺儿童更加热爱阅读。

同时,也应运用好学校周围的教育环境,巴蜀教育文化历史陈列馆联同巴教村红色文化遗迹群以及山城书香步道成立“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空间育人,在学校阅读理念的引导下,在校阅读环境不局限于教师,阅读活动可以在操场上、社区里、公园中,阅读变成一种更加广阔的活动。

(二)“阅读+”,讲述图画中的故事

读图是学生学习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图写话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该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选择图文结合的绘本,将绘本带进课堂和学生共读,在阅读绘本时从绘本名、作者、封面、环衬、封底等细节处着手,引导学生对绘本内容的想象和猜测,一本好的绘本,读者完全可以通过看图就理解全书的内容。因此,学生可以在边看图画边说一说图画中发生的故事,在大胆表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读图能力。在实施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看图,同学之间先交流说一说图画的内容,使他们学会看图、学会说话。再落实到笔尖,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在纸上。

(三)“阅读+”,留存声音里的美妙

在现代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新媒体被广泛的运用于教育领域,技术赋能教育,教师在班级建立“喜马拉雅账号”、微信公众号等记录班级活动,在班级的专属账号中给学生读书,师生共读、学生推荐一本书等多元形式,熟悉的声音和陌生的书籍可以产生奇妙的反应。教师的声音不仅仅出现于课堂也可以出现在家庭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贯通课堂内外,渗透到学生的生活。

《尚书·多士》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国最早的书是用“竹子”或“木头”制作而成的,由于书本较重,因此很难做到学生人手一本书。早期的读书方式是先生来读,学生边听边跟着读。在现代社会中,听书以及听故事依旧是小朋友喜欢的“阅读”方式,教师读给学生听、学生读给学生听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创建班级自己的“喜马拉雅电台”,开办不同的栏目专辑,包括老师给学生读故事、读诗歌,学生给学生读课文、读故事等。巧用学生平时常用的听故事平台,让孩子们聆听身边的好声音,成为电台“小主播”不仅是对认真阅读的学生的精神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也能从电台听到自己声音的激励。

(四)“阅读+”,分享与创作自己的“书”

在建设书香社会和书香校园的背景下,书香班级的建设也应运而生,班级墙上比一比谁更优秀的“评比墙”换成了比一比谁更爱阅读的“阅读树”,“阅读树”活动的评价的是学生的阅读量,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在“阅读树”贴纸上进行记录书名并贴在班级墙的评比栏中自己的名字上面,谁种的阅读树更多说明谁阅读的书就更多。此外,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班级也可以开展“读书会”,同学们将自己看过的书带到学校介绍分享,从书名到作者再到故事内容,小小读者仿佛与书中的主人公成为了知心朋友,他们读过的书好像他们的一位朋友,书中的话题也成为了同学们彼此沟通的话题。

语言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不限主题,孩子们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围绕自己的生活创作一本手掌般大小的书,看一看,写一写,画一画,有灵感就创作,有作品就分享交流,班级图书架专门为学生的原创作品设计了专属位置,班级读书会随时欢迎原创小作者进行阅读分享,同时促进其他同学阅读与创作。

三、陪伴与成长:

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一)“阅读+”从课堂出发

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不限于教材,在课堂中读古诗词、歇后语、成语故事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读中外经典作品,感受美好世界;读校园故事,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积累语言。“阅读+”课程从课堂出发,从学生出发,帮助孩子奠定文化基础,丰富阅读内容,创造班级同学之间的共同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二)“阅读+”联动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打破阅读的空间,鼓励家长参与亲子阅读活动,每天坚持和孩子共同看一本书,家长能够在阅读中发掘孩子的潜力,家长同学生一起成长为爱阅读的人,亲子生活更加有品质,在阅读过程中,家长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阅读+”课程,让学生与家长距离更近,更有话题可聊。在下一步研究中,笔者会联动家长总结更多亲子共读的经验。

(三)“阅读+”促进学生社会参与

5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为了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与真实社会进行链接,在节假日期间可以打卡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如,参加“小小志愿者”,为故宫南迁博物馆或三峡博物馆做讲解员,做小小图书馆管理员等等。走入社会可以帮助学生打通联结真实生活的通道,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拓宽学生学习的边界,参与社会生活,阅读历史文化,感受科技力量。

四、结语

在研究的初期,笔者概括了“阅读+”多样的方式和广阔的阅读空间,设计了“阅读+”课程活动的方式,也为下一轮行动研究中具体细化实施课程过程奠定基础,深入践行“阅读+”课程做准备。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