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区际贸易、价值转移与区域平衡发展: 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2022/12/27 10:07:38  阅读:165 发布者:

作者简介

乔晓楠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数理方法、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研究成果:曾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70余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李欣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郝嘉鹏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区际贸易、价值转移与区域平衡发展: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研究背景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区域发展不平衡就是上述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之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需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若要拿出有效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思路与对策,首先需要在正确判断区域发展差距现状的基础上,找到影响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对此,已有研究多基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展开讨论,其核心逻辑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资源配置两个方面。前者基于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区域间技术与要素差异所导致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结构差异,而后者则基于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讨论包括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土地供应、优惠政策、区域发展战略等制度与政策层面的因素对资源错配以及空间均衡的影响。众多学者对中国区域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且存在一定的理论分歧。简而言之,对自改革开放之初至上个世纪末的情况存在共识,认为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程度“先降后升”,而对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情况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政治经济学则主张以社会再生产的思维审视经济发展,其过程体现为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经济循环,并且伴随着积累所推动的扩大再生产,经济结构也将持续调整。因此,对区域发展平衡性的研究也需要从国内整体扩大再生产和经济循环的角度去考察,避免将每个区域视为一个相对孤立的个体去考虑其发展差异。目前,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冯志轩等(2020)利用劳动价值论和资本循环理论,将政治经济学不平衡发展理论的生产框架和交换框架统一,从价值生产、价值实现和资本积累三个过程及其互动角度出发,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说明。此外,很多研究从国际价值转移的维度探讨世界体系之中不同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也为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了新思路。例如,Emmanuel(1972)就较早地关注到国际贸易将导致国际价值转移,进而使得各国新创造价值在国家层面进行再分配,并进一步提出不平等交换理论。乔晓楠等(2019)的研究显示,产业结构转型和贸易结构优化有助于改善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价值转出的问题。并且,也有学者专门对非生产部门的价值转移问题开展研究,例如乔晓楠和李欣(2020)测度了中国非生产部门的价值分割,发现中国2000年至2014年间所创造的价值总量大约有7%10%被本国非生产部门分割,而乔晓楠等(2021)对国际贸易所进行的测算表明,世界每年创造的价值总量中,大约有10%左右通过非生产部门国际贸易方式在各国之间进行再分配。

综上所述,以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扩大再生产与经济循环的角度考察区域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尚未有文献针对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区际贸易所导致的价值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展开分析,这也就为本文留下探索的空间。

主要发现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本文构建了“区域价值创造—区域价值交换—区域价值转移—区域价值分配—区域发展平衡性”的分析框架。将区际贸易还原为跨区域的劳动交换,在厘清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概念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生产部门区际贸易和非生产部门区际贸易的价值转移机制,进而提出运用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中国区际贸易价值转移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201220152017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价值创造、生产部门区际贸易价值转移、非生产部门区际贸易价值转移、区域价值分配情况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

第一,在区域价值创造方面,东部区域价值创造的全国占比达到50%以上,中部区域达到20%以上,西部区域低于20%,而东北区域低于10%

第二,生产部门区际贸易与非生产部门区际贸易所导致的价值转移量占全国价值创造总量的比值约在1.7%2.0%之间,且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生产部门区际贸易价值转移占比略高,但呈现下降趋势,而非生产部门区际贸易价值转移占比略低,但呈现上升趋势。

第三,在区域价值分配方面,东部区域多实现价值净转入,而中西部和东北区域价值则多被净转出,因此东部区域价值分配占比高于价值创造占比,而中西部和东北区域价值分配占比低于价值创造占比。

第四,在区域平衡发展方面,计算2012年至2020年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可以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显著下降。同时,面板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区域价值分配量对区域GDP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政策启示

推进共同富裕要求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而区际贸易所导致区域价值转移又会影响区域价值分配。无论是生产部门还是非生产部门,其区际贸易导致的价值转移均同特定区域的产业结构有关。由于生产集聚能够实现规模效应并提升效率,因此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生产集聚与区域分工,更加有利于实现效率变革与高质量发展。然而,在提升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则还需统筹以下相关政策:

一是引导“生产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格局的生产”相适应,在促进产业集聚的同时谨慎投资“硬性”基础设施,避免因产业迁移造成固定资产的价值丧失。

二是以产业集聚带动经济与人口的空间集聚,进而在经济总量空间不平衡的基础上实现人均量的平衡,形成兼顾效率与平衡的可行发展路径。

三是结合区域分工、粮食安全、涵养生态与新能源开发等主体功能强化区域间政府的转移支付。

数据公开

论文附件已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网站http://www.jqte.net/公开。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原文刊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年第11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