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
论坛主题
语言、媒介与态度:“逆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状况
Language, Media, Attitude: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context of "Anti-globalization"
12月21日,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语言、媒介与态度:‘逆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状况”。
上午8时45分,开幕式在线上准时召开并由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尹丹主持。四川美术学院校长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杨茂森致辞。
开幕式主持人:尹丹
作为本届论坛的项目负责人以及总主持人,尹丹在开幕式中提到,众所周知,全球化剧本在近十年的国际秩序中被突然的逆转。逆全球化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这个时代的底色,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中,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创作都不可能无动于衷。较之前,今日之当代艺术创作涉及到的语言、媒介与态度上呈现了有延续性的一面,甚至有突变乃至断裂的一面。而本次青年批评家论坛会对近十年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当代艺术创作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
开幕式致辞:庞茂琨校长
庞茂琨校长表示,从首届的论坛开始,川美见证了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的发展成长,论坛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生态及历史情境的关注。如今全球化的即有剧本正逐渐地被改写,国际政治秩序经济形势、地缘关系以及文化趋势悄然变化,一切都重塑了生活环境与当代艺术生态。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本届论坛对近十年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创作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研究,讨论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及时的、严肃的、甚至尖锐的艺术批评。
开幕式致辞:黄宗贤院长
黄宗贤院长指出,艺术批评在川美有着特殊的地位。长期以来,川美的艺术批评与川美的创作实践同频共振,形成了共存互动的关系。在不同的阶段,艺术批评为创作实践提供着理论参照,也凝练着创作实践中所生发出来的新经验、新的艺术思维与艺术的价值追求。而川美鲜活的创作实践现场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精彩的案例和话语空间,从而使川美的艺术批评话语有鲜明的现场性、在地性和前沿性,较好地回应了艺术创作实践的需求;也使艺术批评自身具有川美特色,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奉献了川美经验。
开幕式致辞:杨茂森书记
杨茂森书记希望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要坚持下去,成为中国青年批评家的一个重要平台。另外,作为一个平台希望专家学者们能就每一场论坛的主题进行交流与碰撞,为中国艺术批评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价值意义。既然是批评家论坛,就要有立场。批评要有坚守,要敢于直言,要有创新,更要坚持真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批评可以提升社会的审美认知,推动艺术在社会中的引领作用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希望批评家论坛能够坚持下去。
上午第一场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谭力新主持,四位青年批评家进行发言。
第一场论坛主持人:谭力新
第一场论坛发言人:常培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常培杰以《重申艺术感:技术时代的艺术媒介问题》为题发言。他认为自现代主义时期以来,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不同层面的艺术媒介渐次显现自身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形式媒介、物质媒介、观念媒介和感知媒介等。在诸多媒介形式中,最为重要的则是“艺术感”。当下诸多艺术家试图在艺术创作中借用“新技术”来创造“新形式”,但往往将对艺术媒介的相关探讨和发掘转向了外在,缺乏必要的“感性”基底,这使得艺术领域的繁荣徒有其表。就此,应重申“艺术感”在艺术创作和接受中的基础性地位。
第一场论坛发言人:王志亮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系副教授王志亮以《构想一种病毒艺术》为题发言。他提出,借由奥密克戎,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病毒,同时也可以想象一种病毒艺术。艺术家制作出图像,然后像传播病毒一样,把图像送入某一图像媒介系统内,让其迅速自我复制和传播。这些类似病毒的图像并不以催毁系统为目的,而是干扰系统,引起系统内部的暂时性中断。今天那些依赖于手机网络传播的艺术作品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它们的源头则是杜尚对物的改写和白南准对电视网络的干扰。
第一场论坛发言人:赵炎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世界美术》杂志编辑赵炎以《反思全球化——后全球化时代的当代艺术与技术理性》为题发言。他从全球化自身的争论出发,通过回顾理解全球化问题的不同面向,进而透过当代艺术的技术发展视角,探讨在一个后全球化的时代中,关于艺术创作中的问题。
第一场论坛发言人:沈森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森以《撕裂中的媒介技术论与当下实践的困境》为题发言。他认为在逆全球化、保守主义与孤立主义复苏的当下,依靠共识算法和链式结构的技术观念从某种程度上作为对未来社会“异托邦”式的想象,具有艺术自治和激发社群活力的价值。然而,我们仍处于一个在观念上急剧膨胀,在技术上少有实质性突破的数字技术阶段,面对概念的景观制造和快速迭代的技术论调,当代艺术在践行自由表达和新福特主义、代币经济学之间,陷入了兼具困境与挑战的境地。
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艺术人文学院教授何桂彦对第一场嘉宾的发言进行了评议。作为第一位发言人,常培杰的核心是艺术时态和媒介问题,在讨论媒介发展的过程中例举了格林伯格在60年代对艺术媒介的理解。常培杰发言当中对关键媒介的落脚点,也是在回应今天元宇宙新兴媒介拓展的情况下,艺术感知和对媒介认识所带来的问题。而王志亮以白南准的创作作为其发言起点,提到病毒艺术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寄生性”,二是将“失控”作为目的。病毒艺术实际上是对媒介本身进行批判,这个发言的题目和角度都与当下密切相关。第三位嘉宾赵炎的发言以宏观的视野出发,从经济全球化技术、媒介的全球化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全球化等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全球化对中国当代艺术及其运行模式的影响。第四位发言人沈森,认为数字艺术具备一种新前卫,它对推动全球化具备一种可行性。但数字技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中仍具有困境,新技术新思维并没有在当代艺术创作上体现出来。作为总结,何桂彦谈到,新技术媒介对人们的审美社交带来了全方位挑战。新技术加速了全球化的可能,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中国当代艺术在此背景下能干什么。
上午第二场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师沙鑫主持,三位青年批评家进行发言。
第二场论坛主持人:沙鑫
第二场论坛发言人:宋振熙
独立策展人宋振熙以《地缘的回归——ABI与在地青年艺术项目》为题发言。他以当代艺术调查局(ABI)近些年在地艺术项目为案例,回应未来艺术日常,到在地性艺术生态的回归。并阐述如何将聚落和艺术群体与地区性文化关切结合。
第二场论坛发言人:高远
艺术史学者、策展人高远以《当代艺术与历史文物的交融:空间与媒介》为题发言。他尝试从空间与媒介的角度,分析2015年之后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古今并置的展览。他讨论了这类展览和艺术作品的类型、方法及语境,这其中又包括了“逆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民族主义复兴以及当代艺术机构和文博机构的协调和适应等问题。
第二场论坛发言人:杨西
策展人、艺术史研究者杨西以《失语的实践与话语的转向》为题发言。他认为在现实中,策展所扩张的速度已经完全超越其实践的本质,将艺术作品加工成为知识生产的工具和社会思潮辩论的载体,形成“话语转向”。当面对当下不断游移的政治、经济、文化抑或是意识形态,策展人花费在展览实践的精力越来越少,更多地成为“话语”的制造者。艺术家、策展人、观众的身份已经开始被“话语”所区隔,成为“逆全球化”的底色。杨西从“失语的实践”展开,通过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语言、媒介所带来的意图转换来讨论话语结构的变化。
第二场论坛评议人: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客座教授孙振华对第二场嘉宾的发言进行了评议。孙教授谈到本场的核心都落脚于空间,在某种意义上,空间也是一种媒介。三位发言人共同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营造在地性的空间,如何在具体的在地空间形成更有地方性和在地特色的空间。首先,宋振熙以调查为依托做公共艺术的方法是很有效的,他是从个人、环境、生活经验出发构建的具体艺术场景。其次,高远发现了当代艺术和很多历史场景历史文物的并置问题,而当代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时间和空间的重组,艺术家以非线性的方式重新组织异质空间。第三位发言人杨西对批评做了一些批评,谈到了批评家的身份转变问题和当代艺术的商业化口号化大词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切中了当代艺术的要害,他用回到地方的方式,建立空间展示在地性的内容,这形成了与全球化的对照,而这恰恰是当代艺术中特别有意义的工作。
下午14:00第三场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郭硕博主持,四位青年批评家进行发言。
第三场论坛主持人:郭硕博
第三场论坛发言人:郑闻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郑闻以《再批评》为题发言。他就一系列话题展开了系列陈述和讨论。第一个话题是21世纪以来的艺术批评,面对流水线化的“青年艺术”生产,僵化的艺术体制糅合着愈发娱乐化的艺术生态下,青年艺术与当代艺术何去何从。第二个话题是,在一个“全民综艺”的轻浮时代,再次认真追问艺术标准和价值,是否成了一种极其“天真”,也极其珍贵的举动。
第三场论坛发言人:李庚坤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策划与管理系主任李庚坤以《左右失据:后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为题发言。他指出,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出现和其代表的价值观与新自由主义的传播有密切关系。然而,进入“后新自由主义”时期,在中国当代艺术初期形成的“左”与“右”的价值取向明显失效。因此,在艺术创作与批评时,我们应该用更微观的视角去思考“后新自由主义”时期的中国社会,重新思考“全球化”与“本土”、重构治理与被治理、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重构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保证批判的张力。
第三场论坛发言人:林梓
策展人、批评写作者林梓以《艺术批评的身体在场与身份在场》为题发言。他的分享分为两部分,一是何为艺术批评的身体在场,二是何为艺术批评的身份在场。林梓认为批评都是要带有立场的,但有立场并不意味非黑即白,是可以有中间地带的。从学院中生长出来的艺术批评带有写作者身份不明、主体性不明、读者不明等问题。艺术既然是公共语境下的产物,那么公众是有权对它进行言说的权力。而艺术批评人做的事情,文章的受众,讨论的对象,则应该以市场为准,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
策展人、自由撰稿人段少锋以《立足世界,放眼中国:今日全球化,明日自己过》为题发言。他的发言主题源自“立足世界,放眼海丰”这一五条人专辑《县城记》的宣传词;同时,标题也借用了五条人的歌词“今天全球化,明天自己过。”全球化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在新世纪以来也体现出这一转变特点。之后,段少锋就自身策展的经历,谈当代艺术的全球化现象。
批评家、独立策展人王南溟对第三场嘉宾的发言进行了评议。他认为这一场涉及很宏观的全球化与精英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融合和再生各种可能性。郑闻的发言中引入了一件暴力的行为艺术作品,这就涉及到了侵权他人和自我伤害的话题,两者本身是有界限的,一直到行为艺术发展到今天,如何对暴力行为艺术进行有效的评论,仍然是一个批评的冒险。李庚坤引入的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错综复杂的问题,如何判断谁是新左派谁是新自由主义,其中最主要的判断依据是,新左派是强调想象中有一个未来的美好世界,而淡化现在的处境问题;新自由主义是当下面临什么问题它就会具体地讨论什么问题。针对林梓的发言,王南溟谈到我们在面对作品时,首先不要把读过的书当作注释,证明理论的重要性而毁掉作品。面对作品时要回到当下,把主体关注到的社会生存情景同时与作品融为一体进行判断。第四位发言人段少峰提供了一个庞大的课题,即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家参加的国际展览和国际艺术家参加的中国展览。关于中国艺术家如何被介入到西方的展览现场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反之邀请西方艺术家来中国同样也是值得研究的。
第四场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策划与管理系主任李庚坤主持,四位青年批评家发言。
第四场论坛主持人:李庚坤
第四场论坛发言人:姜俊
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姜俊以《内循环下的当代艺术》为题发言。他谈到,当我们回顾作为舶来品的中国当代艺术之40年,我们也需要转换视角,从“外部性”转向“内在性”,在国内社会组织和生态构建,以及文化肌理中重新辨识和判断。三年以来的全球性灾难同时也不断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和世界、人和人、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从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注转向更“精神”和更“内在”的维度,而艺术作为人和人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
第四场论坛发言人:王鹏杰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教师王鹏杰以《当艺术低于现实,艺术何为?》为题发言。首先,他解释这个题目受“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启发。传统艺术史的写作也建立在一种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逻辑中来书写。但是现今技术的不断更迭,对我们的思想、情感、生活价值观产生了影响,此时的艺术是低于现实的。发言结尾部分,王鹏杰希望当代艺术能真正关心个体的生存境遇,形成有能量的人文关怀的纽带,使艺术在这个时代仍能产生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场论坛发言人:雷鸣
自由艺术家、策展人雷鸣以《病毒、生态与欲望》为题发言。他的发言分为“入侵”、全球化、欲望和生态四个部分,其主要目标在于反思过去几十年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通过建立政治—生态文化的方式,重返区域化的现场。雷鸣旨在说明,在这种折返中,在对欲望的管理中,全球化才为个体和地域带来真正的福祉。
第四场论坛发言人:邸特绿
“绘画艺术坏蛋店”店长邸特绿以《他们像是在做行为表演,他们的文化输出只是单薄可笑的波普》为题发言。首先,邸特绿就运营公众号平台几年中的工作语境——诸如流量、审查等问题进行分享;其次,他讨论绘画在艺术领域中的腐败问题,批判当代年轻人有一种依附商业环境的工作状态,并分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状;最后,邸特绿表达了其与年轻艺术家相处之后的所想所思。
第四场论坛评议人:邹建林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邹建林对第四场嘉宾的发言进行了评议。首位发言的姜俊老师讨论了内循环下的当代艺术,他把内循环当作一个契机。考察中国艺术会涉及到一个问题,以前中国处于落后的状态,艺术更偏向于西方,但姜俊认为中国艺术有一个自身传统,从创作方面有一个串联起来的可能性。随后,王鹏杰老师讨论传统美学观念在理解当代艺术的某些形态时会出现问题,在信息时代,艺术创作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导致传统美学的失效。技术手段导致了艺术地位的降低,不会使大众把艺术当作很高的精神产品。那当代艺术如何面对这样的现状挑战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雷鸣老师讨论病毒、生态和欲望。在病毒这方面,把宏观的政治单位和微观的病毒结合起来考虑是比较新颖的角度,也颇有德勒兹“后人类”的一个效果。如果把这两方联系起来,就需要放弃以民族国家政治为主体的概念,采取一个多变的,甚至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考察这些问题。最后,邸特绿老师的发言敢于直率地批评,与学院批评不同,他使中国艺术批评生态更加丰富。
下午5时30分,专家学者分享结束后论坛闭幕式如期举行。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尹丹主持闭幕式,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进行学术总结。尹丹指出,这个时代是一个批评衰落的时代,希望借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持续地给更年轻的批评家们提供一个平台。
黄宗贤院长总结,本届论坛十多位新锐的青年批评家从语言、媒介与态度等不同的维度,就“‘逆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状况”展开讨论。青年批评家的在场和参与赋予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以无限生机。同时,青年批评家应当建构中国艺术批评的理论话语,探索创新性的批评范式,回应新时代艺术发展的现实需求。最后,希望来年能够与各位专家学者线下相聚。
本次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来源: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