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985或211的本科生,考研到双非院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22/12/23 16:50:14  阅读:289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考博圈 ,作者小柒

来源:考博圈(IDkaoboquan100

作者:小柒

最近,#逆向考研#的话题突然火了。所谓“逆向考研”,指的是考生从排名更高、社会观感更好的学校考到整体评价相对稍弱的学校,甚至从“双一流”名校考到“双非”高校。

老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看到身边优秀的朋友节节向上,我们会发出优秀的人是真牛的感叹。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优秀的人,突然变得那么不优秀了,很多人就会发出嘲讽,“也不过如此”“他的实力也就那样”。

所以,当身边遇到逆向考研的人时,很多人也会产生同样的看法。但是,从985211的本科生,考研到双非院校就一定很失败吗?

我有一个师弟,阿平。他家里条件还不错,父母都是公务员。老家也在南方沿海的一个三线城市。他从上大学那天起,就一直抱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回老家”。因为对他来讲,北京适合学习,但不适合生活,他更喜欢老家的气候、人文和自然环境。据他所讲,考来北京就是为了感受一下首都的氛围,四年大学完全已经感受了。而且北方的气候和环境他是在不能继续“忍受”,逃离北京,回到老家读书是他目前最大的想法。

但是,老家的城市也没有特别合适的高校。好的自己考不上,差的又感觉有些不甘心。毕竟自己就读的是一所211高校,考到双非院校难免有些“落差”。但是他的父母对他进行了引导,也给他做了职业规划。他父母让他研究生毕业考个公务员,稳定、体面,而且父母的关系也能帮到他。而且在读研期间,父母还能安排他到相关单位实习,提早进入社会感受机关文化。况且公务员的考试要求,只是要一个研究生的文凭而已,至于你是否本硕都是985211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综合以上因素,师弟很轻松考上了家里的一所二本院校。

如今顺利考上公务员,现在已经是某镇的镇长了,正是年少有为的阶段。

考上985211,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还要看你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更要看你是否读的是热门专业热门学科。如果你是985高校的一个末流专业,你的就业前景也未必客观。

小玲,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她就读于东北某985高校,自己有点美术基础,但是成绩一般。最后通过美术特长参加艺考,成功入驻这所东北高校。但是所学的专业,在学校排名靠后,她自己也不是很喜欢。

谈及未来,她也想考研。但是考本专业,她是万万不可,避之不及。她对金融很感兴趣,平时也会经常去听这方面的课。但是因为自己基础差,想考上本校的研究生太难。若取得保研资格那更是“天方夜谭”。所以,她仔细衡量了自己的情况,最后做出了决定,报考一所名气还不错的财经类二本高校,目前她正在紧张备考。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每一个逆向考研的人,其实内心都很笃定,因为他们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能做出这么有魄力的决定。有人为了事业,有人为了学业,那自然也有人为了爱情。

师弟小楠(双一流高校学生),谈了一个姐弟恋。女方比自己大三岁,自己大四的时候,人家已经研究生毕业去工作了。他们的爱情如何开始,再此不再赘述,只用四个字回答,因为学术。女孩毕业后去了杭州工作,留下小楠孤零零的留在北京。异地恋对于年少的男孩来讲,或许过于“残忍”,对姐姐女友的思念已经浸入骨髓,把姐姐早点娶到家,是他的梦想。他无时不刻不想陪在姐姐身边,但是如果毕业在北京读研,他就又要异地三年。

他,受不了。最后,小楠做了决定,准备考取杭州的一所双非院校。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不考浙大呢?答案很简单,考不上啊。不是每个双一流的高校生都能考上浙大的,考研也是如此。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衡量自己的实力。

最后,小楠也没怎么努力,就顺利考上研究生。今年研究生毕业找到工作后,就顺利把师姐娶回家,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了。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迫不得已从985211的高校,走入双非的。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考研失利,服从调剂。这样的学生每年大有人在,这不是他们的本意,只是实力发挥没到位,最后出现了从高到低的命运走向。

这是不可控的因素。但是也总有人,是有明确方向的。他们不是为了爱情、事业,他们是为了更好的研究。

阿力就读于北京一所211高校,但所读的电气专业属于学校的末流专业。阿力不太喜欢北京的环境,也衡量了自己的实力,想要考华北电力或者西交大这样的名校,实力也能还不太允许。但是为了能够在专业上有更要的深造,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电网工作,他把目标锁定在了位于吉林市的东北电力大学。虽然东电是双非高校,但是电气专业是王牌专业,专业优势凸显。

阿力最终通过努力,也顺利考入东电,如今也已经是国网的一员。像阿力这样的学生,不再少数,他们并不在意读研院校的整体名气,而是更多关于于读研专业的显著优势而其背后隐藏的就业资源。

其实,逆向考研的背后,更多的是如今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的体现。他们有着更多清晰的目标和更为精准的职业规划,他们并不在意身边人的看法,他们更多在于自己内心的实际获得感。

在这么内卷的时代,让自己内心活得轻松些,也是一种高然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方法。

存在即合理。

逆向考研,想必也会成为一股热流。所以,也请大家理性看待,多多鼓励。毕竟,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

我是小柒,硕博群体观察者。

转自:“学术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