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武汉大学彭雄波课题组在花粉管珠柄导向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2/12/23 14:16:13  阅读:45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AraShare ,作者AraShare

双受精现象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两个静止的精子细胞经花粉管递送分别与雌配子结合。花粉管至少在两个关键部位感知来自胚珠的引导,珠孔(micropyle)用于短距离导向,珠柄(funiculus)用于相对较长距离的引导。与花粉管珠孔导向方面取得的较大进展相比,目前我们对于珠柄引导的信号及通路还知之甚少。

20221216日,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彭雄波课题组完成的题为“The female germ unit is essential for pollen tube funicular guidanc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论文,阐示了花粉管珠柄引导的吸引信号产生的位置和阶段,为该信号的定位和搜寻提供了新线索。

本研究通过对3-脱氢奎尼酸合成酶(3-dehydroquinate synthaseDHQS)突变体进行分析,发现珠柄在花粉管导向中的重要功能,并且雌配子体(female gametophyteFG)在珠柄引导中发挥关键作用。FGDHQS的功能缺失导致花粉管珠柄引导中断,表明该引导信号产生于FG。进一步提供证据表明,珠柄导向的能力建立于细胞身份确立后的FG功能特化期间。DHQS在助细胞、中央细胞或卵细胞的特异性表达能够回补dhqs/+突变体的珠柄引导缺陷,表明所有的雌性生殖单位细胞均参与了珠柄引导,换言之,其引导机制是由母体控制的。

1.dhqs/+突变体出现败育的未受精胚珠

2. DHQS-GFP的特异性表达可以恢复拟南芥雌配子体的珠柄导向功能

彭雄波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孙蒙祥教授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洪山实验室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8686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