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传热点案例|“文字讨好症”造成精神内耗

2022/12/22 13:36:18  阅读:632 发布者:

案例概述

“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社交媒体上又造出了一种新“病”——“文字讨好症”。据网友解释,得此“症”者线上聊天时会字斟句酌,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如“哈、呀、哇、啦”,显示自己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心里更舒服。不少职场人纷纷在热搜话题中留言,表示自己“病”得不轻。

案例分析

“文字讨好症”是互联网时代多元社交语境下的产物,有其存在的道理,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人不会时时刻刻生存于网络,现实与虚拟的交织才是普通的日常。如果每天都要“端着”,随时想着切换语言模式,放下手机时一本正经、侃侃而谈,拿起手机后卖萌撒娇、嗲里嗲气,这样的“反差”很可能带来人设的负担、表达的阻塞和真情的隐瞒,造成精神内耗。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很多人习惯了用矫揉造作的语言,也容易失去严肃思考的能力,拉低更多场景中交流的质量。

传播心理学知识博主崔庆龙认为,不管是文字讨好还是讨好姿态,它首先一个最大的影响是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关系,也许它能通过这种让渡自我、让渡权利的方式建立起来一种别人对你的需要。你对别人有某种情绪价值,别人和你相处时不累、很舒服。因为别人在你面前,可以随意地做自己,基于你对他人有益、有价值的部分,这可能会建立起一种关系,但这种关系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关系。因为讨好某种意义上包含着表演的成分,你是在用一个非真实的你在和别人打交道,建立起的关系其实也包含着一种表演的关系性质。

知识点

互联网;拟剧理论

来源:北京日报等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