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J.蒂奇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知识沟”理论
2022/12/22 13:32:44 阅读:506 发布者:
生平经历
菲利普•J.蒂奇诺1931年生于美国,他的学士和硕士阶段是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度过的,后来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他的研究,最后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6—1966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工作期间,蒂奇诺和当时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唐纳休(G. A.Donohue)、助教奥利娅(C. N. Olien)多次合作,三人被称为著名的“明尼苏达小组”。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小组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知沟理论”。
主要理论(方法)贡献
蒂奇纳(P.J.Tichenor)的“知识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
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
第四,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
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
第五,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迄今为止,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这与当今的广告不同,科学知识、公共事务和新闻一般重复较少,而重复有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对话题的学习与熟悉。
相关著作
《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