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原文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第6期,注释从略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的美籍军事顾问荷马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引起了一场风波。荷马李之所以陪同孙中山回中国,是因他积极帮助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长堤计划”中即将其定位为“总司令”,而后在英国的联合声明中,荷马李成为了“总参谋长”,并只对孙中山负责。荷马李受到孙中山极大信赖,在陪伴孙中山回中国的过程中,他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现。荷马李称孙中山即将成为中国的总统,而他将担任总参谋长,但中国国内的伍廷芳等人并不欢迎荷马李,人们甚至不知道荷马李是谁。回到中国后,尽管荷马李接受了《大陆报》的采访以增加人们对他的了解,但美国驻华使领馆以违反中立为由禁止荷马李参与中国革命。荷马李对此予以驳斥,并继续为孙中山效力,中立之争让这场风波达到高潮。其后孙中山辞职,荷马李中风回美国,标志着这场风波的落幕。荷马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本想对中国革命产生影响,却受到各种因素的反作用,他们的计划成为泡影。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一行抵达上海,陪伴者中有荷马李(Homer Lea,又译为“咸马里”“郝门李”“郝末里”等)。这位美国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孙中山介绍说:“李君大抵可称为天下最大之陆军专学家,欧美军界均极尊重李君。” 荷马李为何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孙中山为何要亲自向报刊介绍荷马李?这些问题涉及荷马李随同孙中山回中国的原因以及由此引起的风波。现今学界对荷马李的相关研究较少,对于荷马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一事至多只是简要提及。本文试图就荷马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及由此引起的风波进行探究,以期有助于深化对于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认识。
一、从“总司令”到“总参谋长”
荷马李1876年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身体畸形且病弱,其一生对军事、历史以及中国问题充满兴趣。他曾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后因病休学。荷马李参与过保皇派的勤王活动,并帮助保皇派组织干城学校训练军队,获得“将军”头衔。他写有《无知之勇》《撒克逊时代》等军事著作,并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之所以陪伴孙中山回国,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制订的长堤计划有很大关系。
1910年2月10日,孙中山抵达旧金山,与荷马李及布思会晤,商定了“长堤计划”。孙中山向美方展现了中国国内革命力量的具体情况,约定“中国革命党暂行中止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准备末〔未〕周的起义,改为厚蓄实力,充分准备,集中人力、财力,发动大规模起义的策略”。孙中山以“中国同盟会总理”的名义委任布思为“海外财务代办”(Foreign Financial Agent),“赋以全权,俾向纽约财团洽商贷款,供应大规模革命起义的需要”,为此,孙中山需“准备一项中国国内各省革命代表签署的文件,以为贷款的依据”。长堤计划还约定“运送在美训练的中国军官若干人,为中国内充实革命武力,筹组临时政府”。
长堤计划中对于所贷经费的用途做了详细的预算,其项目包括:整合革命团体,组建军队,建立驻所的费用;购买枪支弹药,争取清廷海陆军的费用;美国军官的运送和薪给,翻译人员的费用;劳工的费用;建立总部、办事处的费用等,总计360万元。
从这些费用的罗列中,可以看出孙中山与荷马李、布思等人会谈时对未来革命活动的规划。他们试图在东京湾(南中国海)边界处组织军队,试图在广东和东京各建立一处办事处,试图控制北京附近的清军,试图输入美国军官参与战斗。其中,引进美国军官参与中国革命的打算可以说与荷马李的一贯想法是一致的。
同时,该计划对每一项经费都列出了由谁支配使用。从出现的频次来看,这些经费基本由总理(President)、总司令(Commanding General)和财务代办负责。其中总理指的是孙中山,总司令指的是荷马李,财务代办指的是布思。孙中山与荷马李、布思在会谈中畅想了革命计划,对于筹措经费的项目做了一些规划,同时对经费如何花销也进行了一定的预算和分工。
长堤计划拟定的同时,布思获得了孙中山的委任状[],开始进行相应的筹款活动。然而美国银行家质疑孙中山是否为革命公认的领导人,因此孙中山写信给黄兴,让其准备一个文件,证明孙中山的身份。黄兴和赵声联名于5月13日回信,首先表明他们获知该计划后的喜悦之情,告知所需文件已经准备好并寄出,请孙中山注意查收。其后该信用了很大篇幅表达了对该计划的几点意见,尤其对于“军人拟聘武员及各种技师前来,预备充组织及教练之用”,黄兴等认为“颇有难处”。黄兴在同盟会中的地位很高,具有领军打仗的本领,是“元帅”之才,从信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外籍军官并不认可。
黄兴等人主要对长堤计划中的军事部署和策略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对筹款事务并无涉及。筹款按计划进行,孙中山期盼能从布思那里早日获得筹款的好消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布思并未筹得款项,长堤计划最终失败。在此期间,孙中山同荷马李保持通信,交流对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看法。同时,荷马李也为孙中山尽力筹集革命经费。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此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活动,他从报纸上获知了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孙中山给荷马李发电报,让其立即到伦敦展开活动,荷马李即匆匆赶往伦敦。
11月11日,孙中山抵达伦敦,入住荷马李夫妇所在的旅店。为了说服英国帮助中国革命,孙中山与荷马李于11月13日签署联合声明,表达了孙中山等人的诉求:“孙中山的革命党希望与大英帝国以及美利坚合众国结成一个盎格鲁—撒克逊联盟。”对于正在伦敦活动的荷马李,声明中称:“荷马李将军为总参谋长(Chief of the Staff),只对孙中山负责。”声明描述了孙中山对革命力量的掌控情况,表达了孙中山试图获得英国的支持,并提出了为此可给予英国的待遇。该声明的思路与长堤计划相似,即描述了中国的革命力量及发展情况,希望获得外方贷款。需要注意的是,声明中荷马李的头衔变成了总参谋长,且只对孙中山负责。这份声明经由特雷弗·道森(Trevor Dawson) 呈递给英国外相格雷以获得英国政府的贷款。最终,道森提出的贷款请求被格雷拒绝了,但是道森提出的撤销孙中山到香港等地的禁令获得英政府的批准。
孙中山与荷马李在伦敦忙于贷款等活动,对此,荷马李夫人埃塞尔抱怨说:“荷马李整日忙于五百万的借款,我几乎见不到他的人。”除了进行贷款方面的活动外,荷马李还就军事方面的问题与一些人士联络。埃塞尔说荷马李工作“非常努力”,而“他的工作可能才刚刚开始”。荷马李为自己订购了军装,为中国之行做准备。军装“穿起来非常好看”,而且埃塞尔说:“孙医生要让荷马李担任总参谋长,为此荷马李欣喜若狂。”此时的媒体上也有关于荷马李担任中国新政府总顾问的相关消息。伦敦事务结束后,荷马李夫妇陪同孙中山来到巴黎,然后从马赛启程回中国。
尽管美国等媒体登载了荷马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并担任顾问的消息,但中国国内报刊没有任何动静,人们甚至连荷马李是谁都不知晓。
二、孙中山身边的残疾人
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一行抵达香港。迎接者与孙中山在船上合影留念,前排坐者,从左至右分别是荷马李、山田纯三郎、胡汉民、孙中山、陈少白、何天炯,后面站立者有廖仲恺、宫崎寅藏等。在港期间,荷马李拜访了美国驻香港领事安德森(George E. Anderson),将孙中山的情况告知对方,并安排安德森和孙中山会晤。会晤之后,由荷马李和安德森一起草拟了一份发给美国政府的电报,该电报经孙中山等人仔细审查并同意后,发给了美国政府。电报中提到:“荷马李担任总参谋长,将直接同清政府谈判,要其放弃所有的权力。”这份电报表明了荷马李将会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会谈,安德森充分地感受到了荷马李的重要性,在他给美国国务卿的报告中指出,荷马李对孙中山的影响非常大,对与中外关系相关的事务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25日,孙中山等人抵达上海,其后入住哈同公馆,并在那里展开了会见活动。澳大利亚记者端纳曾陪同伍廷芳、温宗尧一起会见孙中山。对于当时会面的情形,端纳回忆说,在场的还有“一位模样奇怪的小个子驼背人”。在作介绍时,“客人惊奇万分,因为经介绍才知道那位残疾的人原来是李何默将军(General Homer Lea)”。这次会面之前,当报纸上登载孙中山和荷马李到达新加坡的消息时,伍廷芳曾将其大声读出来,在座的人都沉默了。“温宗尧打破沉默,大声叫道:‘美国将军?我们到底要美国将军干什么?’”“房间里都是推测议论的嗡嗡声。那些将军是怎么离开他们在美军的职责呢?他们是怎么设法和孙博士一起来呢?美国是不是要派参谋人员来?孙现在干什么?战争结束了,他要这些将军干什么?”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端纳悄悄地打电话给美国总领事馆的维礼德先生。”但“维礼德没听说孙来中国,也不知道有美国将军们和这位革命领袖在一起”。可见伍廷芳等人早就怀疑荷马李等美国将军乃至美国要对中国革命做些什么。如今,伍廷芳等人见到了荷马李,对其印象并没有改善。端纳说,其后会谈的气氛非常尴尬,伍廷芳和温宗尧都不理睬荷马李,“伍博士似乎没有什么好说的”,“温宗尧显然很恼火”,“不论何种情况,中国人都不喜欢残疾的人”,“在他们看来,作为革命领袖与这矮子结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或是不可原谅的”。端纳回忆了其后交谈的情景,荷马李的声音“就像是风的声音或者是公鸡在黎明啼叫的声音”,而荷马李在屋里来回走时,“头向前倾,手叉在背后”,且“在每一次向后转时,他总会将脚跟并拢碰一下,以轻快的军人风格表演一番”。会谈结束后,在总部里,有关荷马李的“一片愤怒的议论”长达“好几小时”,最后,一个人走到端纳面前,“宣布说谁也不许透露孙博士曾带回一个以美国将军名义为掩护的矮子,而且李何默必须回美国去”。尽管端纳的这本回忆有过分突出端纳作用的倾向,且有不尽真实之处,但从其中大略可以获知荷马李对孙中山的重要性,以及当时革命阵营内部包括伍廷芳等人对于荷马李的态度。
除了上述会见活动之外,还有一些事情显示了荷马李对孙中山的重要性。当孙中山回国时,对于其回国的原因,荷马李曾告诉《大陆报》的主笔,称孙中山是受到14省代表邀请至中国作大总统的。当该主笔就此事询问孙中山时,孙中山说:“既李君如是相告,我不赞一辞。”孙中山没有否认荷马李的言论。此情景中,荷马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孙中山的发言人,而孙中山对于荷马李的言论采取默认的态度。
荷马李还曾陪同孙中山一起检阅北伐军队。12月28日,沪军北伐先锋队司令刘基炎发布公告:“本司令兹奉都督面谕,不日偕同美国陆军大将郝门李君暨孙中山先生来观本队操法等因,奉此,仰警卫队队长勤加训练,务使纪律严肃,步伐整齐,以壮观瞻,而保本队名誉,切毋视同儿戏,致贻外人笑柄,并负都督期望之盛意。”从这份公告来看,为了应对荷马李陪同孙中山来检阅,刘基炎告诫队长要认真训练,以免丢脸。其中,公告称荷马李为“美国陆军大将”,而且将由都督亲自陪同孙中山及荷马李检阅,一方面体现了荷马李当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外人”一词也体现出当时许多人对于荷马李的看法。
另外,鉴于当时国内政局纷乱,孙中山与荷马李一同给《民立报》题词。孙中山的题词有中英文两份,中文题词为“戮力同心”,英文题词为“‘Unity’ is our watch word”,同时刊登的释文为“‘合’之一字最足为吾人警惕”。荷马李的题词是“‘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The motto of my ancestral state”,同时刊登的释文是“吾祖邦有言,合则立,分则裂”。孙中山的中文题词刊登在《民立报》12月31日第1版上,荷马李的题词出现在第3版上,孙中山的英文题词则出现在第4版上。孙中山与荷马李的题词都强调了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这是二人针对当时中国状况的共识。同时,荷马李的题词与孙中山的放在一起,被孙中山的中英文题词夹在中间,也体现了荷马李当时的身份与地位。
孙中山身边的这位“残疾人”到底是谁?孙中山为何如此看重他?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不仅端纳会打电话询问美国总领事馆的维礼德,许多人也同样想知道答案。为了解答人们的疑惑,荷马李接受了《大陆报》记者的采访,向读者介绍了自己以及来中国的目的。
三、中立之争
1911年12月28日《大陆报》登载的对荷马里的采访报道当天即被《时报》等报刊转载。《时报》转载的文章标题为《郝门李之言论》,篇首写道:“郝门李君来沪自谓为孙逸仙之参谋总长。昨日下午与大陆访员谈及革命举动。郝门李曾著一书曰《日美战争》,是理想日人将侵入美国者。出版后欧洲为之震动,谓郝门李将军与美国军界中必有关系。”开篇的这两个“谓”字点明了荷马李的身份:他自称是孙中山的总参谋长;因为他写过一本在欧洲引起轰动的书,故而人们传言荷马李与美国军界有关系。对于这样一个神秘的人物,访员的访谈或许能够拨开一些迷雾:
访员云:“君与闻中国革命事几年矣?”曰:“约十二年。”曰:“君居何职?”曰:“参谋总长。”访员曰:“然则君负若何之责任?”曰:“照例负参谋总长之责任。”访员曰:“然则军队中如黎都督元洪者均将听君调遣耶?”曰:“否。我不干涉黎都督之举动。且参谋总长之职亦不过宣总统之命令于军队而已。”访员曰:“然则孙君决将为共和总统矣?”郝门李曰:“决然。方余等在伦敦,接有十四省之电邀。其时予等在伦敦甚忙,得电当即启程来沪。彼时伦敦颇有干涉事,予等设法阻止。现在已经过去,不必多谈。事均停妥,现无危险矣。”访员曰:“君曾与英外部葛莱君及外交家谈及此事否?”曰:“自然谈及。”“然则君在民军中尚有外交之关系耶?”曰:“否。予在伦敦时彼等以朋友之谊曾来视予,贵族陆勃德亦来视予。因彼等曾读我所著之书也。此书已译成日文,刊行在市,甫及一月,已再印二十四版,销出八万四千部。”访员曰:“革命军即于彼时起事,想亦为君意想所不及。”曰:“是。予以为尚有六阅月耳。”
通过这一段访谈,读者可以了解荷马李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其总参谋长职务的实际权力、他与英国名人的关系、其著作在英国和日本的影响力。紧接着访谈谈到了荷马李的美国人身份及其与革命军重要人物的关系问题:
访员曰:“君既为美国籍,可为民国之参谋总长耶?”曰:“此亦可通融。美国大将来者正多也。”访员曰:“此真意想不到,美国大将可来中国参预战事耶?”郝门李曰:“然尔〔而〕尚有意想不到者,英国大将亦将来助予等也。”问:“彼等以何时来?”曰:“此我不能泄漏,但知其将来耳。”曰:“君到申后,民军中首领均见过否?”曰:“均见过。”曰:“伍廷芳见过否?”郝门李曰:“予未见过。今晚下午拟往谒之,但恐事忙耳。”访员曰:“君所见统领何名?”郝门李曰:“予已忘之。予记性甚不佳也。”访员曰:“与孙君同来之日本人何名?”郝门李曰:“不知。在香港时有华人日人七十五名来谒。日本人有数人系新闻记者,有见予者,亦有见孙君者。华人亦有,但日人较多,我不能尽举其名,惟孙君之日本书记均译其名注册云。”
记者非常尖锐地问荷马李,以美国人的身份怎么能担任民国的参谋总长,荷马李以“可通融”作答,而且提到还有其他美英“大将”来帮助中国。记者又敏锐地问及荷马李与革命军领导人的关系问题,尤其提到伍廷芳,荷马李则巧妙地掩饰过去。记者还追问了陪同孙中山的日本人的情况,荷马李也非常巧妙地予以回答。其后记者问及迎接礼节等问题:
访员曰:“君与孙君对于本埠欢迎之事已满意否?”曰:“甚满意。广东曾遣两巡舰来上海,又遣四巡舰来。惟到吴淞只八钟,为时过早,致数千人无处寻。予闻吴淞炮台曾议定鸣炮二十一响。”曰:“鸣炮二十一响何意?”曰:“此接总统之礼也。盖为孙逸仙发耳。”访员曰:“君何时得此大将之名号?”曰:“十一年前曾为华侨组织四营义勇队,予为统带。”曰:“君之营兵由何处组织?”曰:“大半在南方。”曰:“君与美国军队中究有何关系?”曰:“予所著之军政书盖供惠司邦及亚讷伯两地考试之用。”曰:“予但问君与其官界有何关系耳?”郝门李曰:“与官界无甚关系,予之名号误也。”
针对迎接孙中山的礼节问题,端纳曾写道:“谁也不知道他来,没有人去欢迎,没有什么排场,也没有欢呼声”。《大陆报》记者就欢迎礼节询问荷马李,具有一定的深意,荷马李也就该问题进行了解释。记者又问及荷马李“大将”名号的由来。实际上,在荷马李因《无知之勇》一书获得世界关注之时,其“将军”头衔就引起过人们的质疑。荷马李解释了该头衔是因组织华侨义勇队而得,他并非美国军官,只是其著作受到美国军界重视。
荷马李与《大陆报》记者的一问一答就人们疑惑的问题给出了答案。对于该访谈,《申报》也于12月28日予以登载,《申报》虽未注明译自《大陆报》,但核对访谈内容,与上文所述内容一致。此外,《国民公报》也在1912年1月8日(十一月二十日)对《大陆报》的访谈进行了转载,并收入《辛亥革命始末记》中,题为《花墨黎与革命关系》。可见荷马李接受《大陆报》记者采访并登报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荷马李。
荷马李的举动引起了美国驻华使领馆的注意。辛亥革命期间,美国政府对中国严格奉行中立政策。上述访谈见报的当天,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William J. Calhoun)向美国政府发电报,请求其同意由美国驻上海总领事维礼德(Amos P. Wilder)在报刊上刊布禁止美国国民在外国军队中效力的相关法令。同时,美国驻上海副领事詹森(Nelson T. Johnson)拜访了荷马李,提醒他注意美国政府有关中立的法令。而且,“当时上海英文大陆报记者特为此事访问美国驻上海的一位官员,而这位美国官员的答复态度是非常严肃的。这位官员说:‘自民军起义后,美国的态度是严守中立,严禁本国公民干预其事,在事前严加防止,以免事后惹起国际纠纷。并严正宣布依照美国法律,荷马李的行为,是法律所严禁的,违者则罪在不赦’”。《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也登载了荷马李收到官方通告的消息:“陪同孙逸仙医生回中国以担任革命派军事顾问的美国军官荷马李将军收到了官方通告:美国公民若参加中国的叛乱,将被判处死刑。”当时身在中国的鲍引登曾与荷马李夫妇共进午餐,并于1月1日写信给母亲时说:“他(荷马李)在这里担任新任总统孙逸仙的陆军总参谋长。他们显然很重视他,尽管报纸无所不用其极地嘲笑他和他那些有争议的地方,并登载了一篇非常愚蠢的访谈——他对该访谈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我们在一起渡过了三个小时,而且非常愉快……他显然很把自己当回事,同时说服别人也如此。如果他真的像自视的那样能干且能发挥其所长,那么他或许能为这个事业做出一些贡献,除非美国因违反中立而阻止他这样做。违反中立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鲍引登信中的内容很好地描述了荷马李当时的处境。
面对美国驻华使领馆的做法,荷马李作何反应呢?《申报》对其进行了报道:“《大陆报》记者昨访郝末里君,郝君不肯有所宣言,惟谓彼与美政府并无关系,将军之衔系外人所加之诨号,并谓彼曾在海外组织中国陆军两镇,故美国及他国之华侨均称之为郝末里将军。此次来华系为尽个人之人道起见云。当时郝末里君又曰:‘今中国数万万人为求自由而战,设余能稍为效力,则较之逗遛欧洲,无善可为,不亦美乎?余之来此,系应华人之请,将视余力之所及而助之。惟目下与彼等尚无关系,若彼等有求于余,则无人有权可阻余为善也。譬诸君见有人将溺于水,岂可袖手旁观而不跃水救之乎?余处斯世,职当尽力为善,亦尤是也。’郝末里君又称彼于墨西哥革命之时,尝至卡洛那杜海滨(距墨西哥边界约十五英里),寓于某逆旅中,墨西哥革命党谒之者实繁有徒。其中美国国民约占十分之九,美政府殊不能阻止彼等豫闻战事也。郝末里君并引证美国国民协助交战团从战之事颇多,皆不得谓为违背法律云。”《申报》的报道非常清晰地展现了荷马李的态度以及他对于美国驻华官员的批驳。面对《大陆报》记者,荷马李刚开始“不肯有所宣言”,只是重复了之前记者访谈时说过的内容,后来又充分陈述了他援华的个人原因,并以历史上的例子表明其做法并非违法。从报纸上刊登的文字可以感受到荷马李的确“感到非常的愤怒”,而且可将其言论称之为“义正辞严的宣言”。
四、孙中山辞职与荷马李中风
尽管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荷马李仍旧待在孙中山身边,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1911年12月29日,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在南京召开,孙中山当选。这正是荷马李曾经预测到的结果。荷马李发电报给道森告知此消息:“孙(中山)已由十八省一致推选为总统。清廷已退位。我们现急需筹借英国贷款。谨向政府致意。” 道森则写信将该消息告知了格雷爵士:“我今晚正式得到孙中山先生通知,说他已被十八省推选为中华民国总统,而清王朝政府已退位。孙先生的代表又说,他们希望现在立刻筹募一笔英国的贷款。”从道森写的这封信可以看出,荷马李成为了孙中山与英方联络的代表。这时英国尚未从正式渠道获知该消息,故而英国外交部的批文为“我们未得到正式的证实,不需采取任何行动”,且称“可向他(道森)表示说,我们尚未从中国方面得到有关此事的证实,并说革命领导人曾与本政府作一协议,表示在接见国家代表团之前,不得洽谈外国贷款。”[] 同时,荷马李给美国国务卿诺克斯发电报,告知其孙中山当选总统的消息,希望美国能首先承认该政府,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对该电报做出回应。
1912年1月1日,荷马李陪同孙中山乘坐火车由上海到南京就职,成为参加孙中山就职典礼的唯一白人。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陆军部总长为黄兴,次长为蒋作宾;海军部总长为黄钟瑛,次长为汤芗铭;司法总长为伍廷芳,次长为吕志伊,外交总长为王宠惠,次长为魏宸组。1月5日,孙中山复电上海广肇公所,称:“民国新立,司法重任非伍公不可。至议和事,伍、温二公仍为议和全权代表。” 荷马李曾设想由其负责外交、议和等方面的工作,如今都分任有人。
尽管如此,荷马李还是试图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孙中山就职后,荷马李以外交部部长(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的名义草拟了一份照会:“为了能立即结束内战,恢复和平,中华民国总统今日照会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请求其担任中华民国政府和清政府间的调解人。” 荷马李还草拟了一份给各国的照会,请求承认中华民国,并承诺承认清政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改革财政和司法体系,中外合资共建全国铁路网,在对华商业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开放整个中国等。荷马李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外交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荷马李还参与到军事活动之中。他后来回忆说:“我记得在1912年1月下旬或2月上旬,我们的军队分三支向北推进,左边一支沿着京汉铁路,右边一支沿着大运河,中间一支沿着津浦铁路。我在中间那一支。在这一年的1月下旬,我将我的总部……向着大运河挪到了东北方向的一个村子里。”
其时,中国国内的南北议和仍在继续。早在孙中山回国之前,南北议和就已经开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许诺,只要清帝退位,且袁世凯赞成共和,便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宣统皇帝退位诏书。2月13日,袁世凯声明拥护共和制度,同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
荷马李对于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做法持何种态度呢?一位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记者曾就该问题写信询问荷马李:“唐绍仪认为是你在劝说孙不要和袁世凯有任何瓜葛。是这样吗?……是你建议孙不要与袁和谈?还是池亨吉和其他所谓的将军呢?” 这位记者的询问透露出了唐绍仪等人认为荷马李反对孙中山与袁世凯和谈。实际上,荷马李一向主张“战争即和平”,他在南京时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因此,尽管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但是可以推测荷马李对于孙中山的“推功让能”是持反对态度的。
就在孙中山宣布辞职的前两天(即2月11日),荷马李中风了。他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天早上,起床号吹响后不久,大约6点钟左右,我骑上马,视察行进的队伍。突然,我看不见了,眼前一片漆黑。我勒住马,用手捂住眼睛,使劲揉搓它们,同时意识到我可能会晕厥, 从而跌落。于是我下马,寻着我来的方向摸索回去。我大约走了10分钟,那是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然后他们发现了我,把我领回去。医生说这是因为我前额有一根血管破裂导致的。”从荷马李的回忆来看,他中风之前仍旧在视察行进的队伍,参与当时的军事活动。
荷马李之所以会突然中风,一方面是由于其身体本来就很虚弱,来中国之前曾因为眼睛几乎失明而到欧洲治病,其后身体有所好转;另一方面可能是他来中国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需要特别予以说明的因素是:其一,他工作非常卖力。美国报刊在报道荷马李重病的消息的同时称,“他在革命的进程中,工作极度努力”。其二,英日外交官的抗议。“因为荷马李将军谴责英日同盟,而且公开宣称他认为英国和日本正在计划瓜分中国,该做法导致英日两国愤怒了”,2月7日,英国和日本进行了非正式的抗议,对荷马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三,孙中山准备辞职。南北和谈有所进展,清帝即将退位,孙中山也即将辞职,这些对于荷马李的精神和心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荷马李中风后一度处于昏迷之中,苏醒后半身不遂,需要坐轮椅。荷马李病重期间,孙中山派秘书一直陪同荷马李夫妇,以随时提供帮助,而孙中山一旦能从繁杂事务中抽身,便去看望荷马李。最后,荷马李夫妇选择回美国休养,并于4月12日乘船回美国。孙中山派人护送他们,一行人经过横滨到达加州。经过治疗,荷马李的病情一度好转,并计划再度回中国辅助孙中山,为革命效力。然而在10月27日的一次宴请活动中,荷马李再次中风,后于11月1日去世。
当《大陆报》记者就荷马李去世采访孙中山时,孙中山说:“荷马李先生的躯体不幸畸形,但他具有非凡的才智。他虽非军人,却是位伟大的军事哲学家,对军事问题有着卓绝的见解。在与革命相关的军事策略问题上,他给了我全面的帮助。他对军事问题有远见卓识,写了几本有关军事战略战术的著作。好几位杰出的军事专家对他的著作都十分赞赏,罗伯茨将军就是其中最钦佩他的人之一。他为人十分真诚,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全部精力。他处事公正,富有同情心,坦诚且果决,与很多中国人成为朋友。所有认识他的人若知道了他的死讯,都将会感到极度悲伤。去年十二月荷马李先生陪同我从海外回到上海,并在南京协助我,直至其因脑中风而生命垂危。” 孙中山非常简要地概括了荷马李的特点——身体残疾但头脑聪明,同时指出了荷马李在军事方面的建树及受到罗伯茨将军等人的敬佩。对于荷马李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孙中山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荷马李为革命献出了“全部精力”。孙中山的谈话中两处提及荷马李给予他的帮助:在“与革命相关的军事策略问题上”,荷马李给予了“全面的帮助”;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荷马李一直陪同并协助他。在谈话中,孙中山没有提及荷马李的职务,也没有用“军事顾问”或“顾问”这样的字眼。《大陆报》的这篇报道,提到荷马李时用的是其全名(Homer Lea)或者李先生(Mr. Lea),而没有用美国报刊中经常用的“将军”这个称呼。
结语
荷马李因身体和性格方面的特点,对中国问题十分感兴趣,同时其地缘政治观又让荷马李认为中国的弱小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及太平洋地区的稳定,因此他要帮助中国变强大。他在军事方面所具有的天赋和才能、在欧美的名声,以及他与欧美政要的关系,加上其所具有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让他成为了孙中山的助手。从长堤计划中的“总司令”到伦敦联合声明中的“总参谋长”,荷马李与孙中山的关系没有因长堤计划筹款的失败而疏远或终止,反而越来越近。荷马李对孙中山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孙中山对荷马李则相当信任,很多场合让荷马李代自己发声,居间联络。孙中山看到了荷马李在军事等方面的能力和在欧美的影响力,试图借助他应对武昌首义后纷繁复杂的局势,其中一些做法体现了孙中山革命理想主义的特点和独断的性格。
荷马李预测孙中山会成为推翻清王朝之后新成立政府的总统,而他自己会辅助孙中山处理政府的相关事务,包括外交、与清王朝的谈判以及军事事务等。然而,中国国内的现实给荷马李以重击。对于这个陪同孙中山回国的美国人,人们对他几乎一无所知,革命派中的重要人物如伍廷芳等人对其并不认可。尽管《大陆报》刊登的一篇对荷马李的访谈及访谈的转载有助于中国国内了解孙中山旁边的这位残疾人,但美国驻华使领馆却以违反中立为名禁止荷马李参与中国的革命事业。荷马李对此进行了批驳,并继续尽力辅助孙中山。而孙中山最终辞去临时大总统,对荷马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荷马李本来试图辅助孙中山建立军政府并进行各种改革,让中国逐渐强大起来,无奈中国当时的政局使荷马李的谋划都成为泡影。荷马李不被中国国内接受,除了其在中国没有知名度外,还与当时中国国内民族主义的兴起有着相当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外国人担任总参谋长等重要职务甚至起到掌控作用是难以实现的。当然,荷马李的谋划成为泡影除了与当时英美政府的对华政策、中国国内不接受他有一定的关系,荷马李自身期许太高,身体状况却堪忧也是因素之一。
荷马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而引起的风波被《大陆报》捕捉并记录。孙中山刚回国时,《大陆报》便对其进行采访,在刊登的报道中透露出荷马李与孙中山不同寻常的关系。其后《大陆报》刊登了对荷马李的访谈,并追踪美国驻华使领馆与荷马李之间就中立问题的争论。当荷马李去世时,《大陆报》又率先采访孙中山,让其评价荷马李,这篇报道未被中国国内报刊转载。在中国国内,荷马李去世的消息仅见于零星的几篇英文报道中。荷马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引起的风波就此消散,被革命年代纷繁复杂的局势所淹没,就像从没发生过一样。
转自:“社会科学研究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