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中山大学共有7个项目获批立项,立项总数位于全国高校并列第6位,比去年提升1位。近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排名稳步提升,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是衡量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校加强有组织科研,在重大项目立项方面连创佳绩,产出了人文社科领域丰硕的优秀研究成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贡献中大力量。
首席专家:李萍
项目名称: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
专家简介:李萍,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伦理变迁、伦理学与比较德育为基点,始终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价值教育等领域取得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价值建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主持十余项国社科及省部级重大重点等项目,发表论文、专著近百篇(部)。
项目介绍:本项目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高度上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与中国道路百年探索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经验与历史意义;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观、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等维度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本质特征与时代精神;以中国话语、中国精神、中国经验系统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思想内涵与新文明意义,旨在形成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统摄性和引领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体系。
首席专家:杨海文
项目名称:
《新编孟子正义》
专家简介:杨海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孟子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侧重孟子思想、孟学史;著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2017)、《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2022)、《盈科后进——中国孟学史丛论》(即出)等;近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唐孟子思想解释史研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重大课题“《孟子》深度解读及其思想研究”。
项目介绍:本项目以《孟子》全部260个单章作为研究对象,逐一对其进行深度解读与综合研究。对各个单章的深度解读,重视孟子思想研究及其哲学—观念史进路的理论支持;对各个单章的综合研究,强调孟学史研究及其历史—思想史进路的基础作用。《孟子》单章研究是源于孟子思想研究的孟学史研究,亦即孟子思想研究是其精神源泉,而孟学史研究是其表现形式。质言之,《孟子》单章研究是源于孟子思想研究的孟学史研究新形态,《新编孟子正义》旨在实现《孟子》全部260个单章的深度解读与综合研究,促使孟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首席专家:才国伟
项目名称:
《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测量、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
专家简介:才国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导。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研究方向是经济增长、国际经济、数字经济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国家自科面上、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多项课题,研究报告曾获得国家领导人重要肯定批示。
项目介绍: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复合型通胀风险显现、能源供应紧张等相互交织,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如何防范和化解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已经成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项目依据改革开放的逻辑和路径,深入挖掘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深层次多维度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力图为构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首席专家:张莉
项目名称: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下土地市场整合与溢价共享机制研究》
专家简介:张莉,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公共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研究。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现代财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经济学年会城市与区域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房地产中青年学者30人论坛成员、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
项目介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举措,建成统一有序的土地市场更是重中之重。如何促进土地市场整合和溢价共享机制形成直接关系到国土空间格局的构筑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本项目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下土地市场整合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抓住我国现阶段土地市场整合和溢价共享机制完善的重点内容,即协调发展下的跨区域的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市场和溢价共享机制、结构转型下的城市土地一二级市场整合和溢价共享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下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溢价共享机制等方面,探索如何建成统筹安全、发展与共享,与空间高质量发展相匹配,与共同富裕相一致的土地市场。
首席专家:孙九霞
项目名称:
《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家简介: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全国MTA教指委委员。研究领域为旅游人类学、流动性与民族认同、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等。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两项、国家社科艺术类重点项目、国家自科面上和国家社科一般等国家级课题多项,四部著作获得文旅部一等奖,17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项目介绍:本项目旨在立足于城乡关系和县域社会结构,构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在学术价值上,通过把握县域人及其社会活动,创造性地构建县域城乡融合的中国本土化理论;综合运用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构建县域尺度多元学科融合体系。在应用价值上,对差异性典型案例展开跟踪调查,为形成因地制宜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从战略衔接层面深度对接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部署与重点发展领域,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县域尺度的衔接战略与理论指导。在社会意义上,有效探索“进可城”“退可乡”“进退有据”的理想县域社会生活模式和流动模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席专家:林华勇
项目名称:
《清末民国汉语五大方言比较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专家简介:林华勇,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导。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汉语语言学》主编。研究领域为方言学、语法学、区域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著有《廉江粤语语法研究》《方言语法研究的语法化视角》,发布论文60余篇,总结并提出方言语法描写的“静动”框架。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
项目介绍:挖掘并利用清末民国时期汉语方言文献对近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研究至关重要。清末民国时期的粤、闽、客、吴及官话等五大方言的文献较为丰富,为摸清百年来汉语五大方言的面貌和演变历程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全新的视角。有条件也有必要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本项目以清末民国一百多年间的历史文献为材料,对五大方言的音韵、词汇、语法及用字四个方面进行横向、纵向以及纵横相结合的比较研究,并建成多方言的文献语料库。课题组赓续中大贯通式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汇集海内外学术机构的精锐力量,力争全面、系统地展示清末民国时期汉语五大方言的面貌,揭示这一时期汉语五大方言的主要发展脉络,进而对语言演化、接触、类型学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首席专家:陈斯鹏
项目名称:
《上古汉语字词关系史研究》
专家简介:陈斯鹏,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导。兼任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入选国家和教育部高层次人才项目多项。出版《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新见金文字编》《卓庐古文字学丛稿》等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
项目介绍:
本项目旨在构建一部基于出土文献的上古汉语字词关系史,具体包含“上古汉语字词关系史的断代研究”、“上古汉语字词关系史的专题研究”、“上古汉语常用字记词职能的历时演变研究”、“上古汉语常用词记录形式的历时演变研究”、“上古汉语字词关系史的综合研究”等子课题。既注重现象描写,又着力理论探索。在现象描写方面,既考察不同时代常用字的记词职能与常用词的记录形式的纵向发展,又兼及二者在相同时代下不同地域的横向流变。在理论探索方面,既总结文字记录语言的原则与规律,又深挖词之用字与字之表词发生变化背后的语言演变、社会背景、国家政令、主观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与理据。项目的实施,将有益于了解早期汉字的实质性历史,有益于树立正确的汉字性质观,有益于汉字学的理论建设,同时也将助于上古文献疑难字词的释读。
转自:“中大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