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日,由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政治学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主办的“青年政治学者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理论研讨会——暨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会长会议”在云端成功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青年政治学者出席会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政治学会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王炳权研究员主持。王炳权转达了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研究员对会议的支持和期待。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佟德志教授作开幕致辞,他首先对齐聚云端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同时指出,此次会议旨在增进与会学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辨性,通过交流研讨勉励学会成员从理论上认清、从学术上厘清党的二十大对于发展中国化、时代化政治学的重要指导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希望与会学者和学术同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思想碰撞,贡献青年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和政治道路丰富学术解读和学理支撑。
在工作研讨环节,王炳权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在2022年取得的阶段性进展,擘画了学会专委会下一年的工作主线和活动预期,表示学会专委会将进一步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聚焦政治学的学科特色、搭建青年化的研讨平台,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造,为构建中国政治学“三大体系”做好青年阐释。相关汇报获得了与会学者的一致认可。
会议接下来进入主题研讨。第一部分由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主任柴宝勇教授主持。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任勇教授认为,“制度优化”和“治理变革”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维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系列制度群共同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支撑,随着制度与治理出现相对的分离,对于治理判断标准的相对差异也逐渐显现,由此形成多样化的治理方式。制度内的治理推动制度变迁,制度外的治理正发生急剧变革,而政党的力量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成为平衡二者关系的中轴线,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新型文明形态。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刘训练教授在比较视角中提出了正确认识西方民主困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理论方法。他指出,选举式代表制民主、立宪主义民主和自由主义民主始终是西方民主最基本的观念形态与话语模式,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危机与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其民主话语的固化,未来的民主应该超越代表与选举,且必须突破立宪主义与自由主义,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比较优势和实现形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独特方面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庞金友教授认为,领导主体、依靠力量、实现方式、逻辑起点、时代难题和前进方向是解析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主要维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动力机制、发展道路、经济发展、制度建设和价值目标五个方面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其主体的人民性、链条的完整性、参与的广泛性、关系的合作性和回应的有效性突破了当前西方民主的困境,为实现中国式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可靠路径。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李里峰教授从历史角度探究二十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进路,认为其前提是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做好二元区分,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需要捋顺“革命化”“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内在联系、找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和推动力量,区分现代化过程中延续和断裂的关系,而“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可以成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院长肖晞教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家安全相关论述进行了深刻阐释,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在六个方面的总体布局,将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概括为以总体性为核心的五个方面。她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自主创新突破了原有国家安全观的认识和行为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最新体现,标志着党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论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探索中国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学研究者的崇高使命。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晓林教授着眼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基层治理和社区治理问题,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对社会治理的新要求,介绍了中国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国家编组”的基层体系和传统。他认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三个动向分别是以做实街道办为主的政府职责体系调整、党建引领推动主体整合和数字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并提出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仍存在的三大问题和基层治理未来的四大展望。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就是要从特殊到一般,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回答时代之问,解决当今世界的普遍性问题。这一命题对中国政治学再一次提出了新要求新考验,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在建构中也要兼顾中国化和时代化,具体体现在要加强中国政治学的概念化、理论化和体系化三个方面。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张长东教授从政党自我革命理论着眼,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对象和出发点,探讨了政党组织和国家能力的关系。他提出,组织规范、程序正当的政党因具有较高的问责、协调能力和较少的机会主义,所以能够在制约领导人政策制定的同时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如果政党能够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建设自身能力,那么就能够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林立公编审从工作实际出发,系统介绍了《政治学研究》的办刊目标,由三审、同行评议、集体审稿等构成的整套审稿制度,以及审稿的一般要求、初审制度规范和具体程序,并总结了送复审稿件的特点。他指出,《政治学研究》送复审稿件是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政治学知识的学理研究,对于中国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有所贡献的成果,选题和研究质量始终排在第一位。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马雪松教授从人民政协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出发,系统论述了人民政协凝聚全过程共识的民主意蕴、制度优势和效能发挥。他认为,要通过在凝聚共识的前期准备中完善界别设置,强化政协委员协商能力以及在凝聚共识的具体开展中改进协商工作,创新协商机制与形式等方式使人民政协在凝聚全过程共识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
第二部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林立公编审主持。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佟德志教授通过对比当代西方现代化的多重面向,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这一问题。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西方的现代化有着巨大差异,对世界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贡献。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陈军亚教授通过湖北省“村湾议事”的基层民主的创新案例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表达和制度创新的内生性道路,具体体现在以村湾为主体的内生议事单元,以利益相关者、群众为主要参与者的内生广泛主体,共谋议事、共建做事、共管管事、共评监督、共享成果环环相扣的内生完整过程以及政治成果真实、民主体验真实的内生民主成效。她认为,“村湾议事”制度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创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制度形式和实践形式,是一种内生性的实践表达和制度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阳军副研究员从新信息技术革命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着手,指出新信息技术革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外在驱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也是对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回应,二者在动态中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治理等多方面的良好互动,效应显著。他同时提出,新信息技术革命可能既是动力又是阻力,可以通过从技术赋能到技术增能,从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教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产生过程和理论内涵,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体现出中国民主制度的创新与推进。结合现实背景,他认为,数字技术赋权社会和数字技术赋能政府已经成为当下民主制度运行变化的两种重要趋势,基于此,政府回应性是数字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逻辑。在数字时代,广阔的数字民主试验场是民主理论创新的时代机遇和中国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孟令梅副编审通过解读学术发表问题,服务于学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阐释,认为学术发表是研究成果从个人走向学术共同体,进而走向社会的必经渠道。供过于求的学术发表现状和功利性的整体学术生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界对于学术期刊和学术发表的误解,随着学术期刊的发展,其学术评价功能逐渐实现了对学术传播功能的超越与替代。科学权威的学术评价需要建立起学术共同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制机制,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审稿搭建平台,实现和学术共同体的融合式发展。
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主任柴宝勇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应该加快建构和巩固政治学的“三大体系”,强化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本土意识。他基于对中国政治学会会议综述的系统分析,解读了中国政治学学术研讨会在内在驱动、外在驱动、主体驱动三方面的召开动因,发现中国政治学研究与中国政治发展同频共振,而党代会是政治周期的节点,政治的导向与引领是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的首要动力。他强调,同一概念范畴在不同时期提法与运用场域不同,应注意与时俱进,兼具世界视野和实践理性,兼顾学科建设和学科互动。
会议最后由佟德志教授和王炳权研究员做闭幕总结。佟德志教授指出,青年政治学者要练好“内功”,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真正培养出好的人才、产出好的作品、服务党的治国理政作为治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既充分认识到党的二十大为政治学学科建设和学术成长提供的良好契机,也要持续筑牢学术阵地,抓紧补齐科研短板。
王炳权研究员强调,此次研讨会是一场名实相副的“小而精”的学术盛宴,与会学者都做了精心准备,主旨发言言之有物、逻辑严谨、体系完备,完成了从政治学视角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本任务,为挖掘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找到了线索。希望与会学者和学术同仁为做强学科、做好学问和做大学术共同体而不懈努力,深入学习研讨政治学领域的前沿和重大命题,共同服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成果转化。
转自:“社科大科研处”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