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文本挖掘的我国2002—2021年科研诚信政策变迁特征分析

2022/12/16 16:17:29  阅读:234 发布者: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2,35(5)  龚浩, 周罗晶.

摘要

目的

通过文本挖掘厘清我国科研诚信政策的变迁特征及演变规律,为医学科研诚信治理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运用COSTCM6SPSS软件,采用共词分析、社会语义网络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22021年国家颁布的297份科研诚信政策文本进行数据挖掘。

结果

我国科研诚信政策经历了学术道德建设期(20022008)、科研诚信建设期(20092015)和学术环境优化期(20162021)3个发展阶段,政策数量和质量均得到快速发展,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逐步明晰,追责机制不断完善,失信惩戒措施更加有力。科研诚信建设已形成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多部门协同治理的合力格局;科研失信事件和公众关注加速了科研诚信政策体系的完善;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成为科研诚信治理的工作指南。

结论

应通过强化医学诚信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过程管理与医学成果查重;"严惩""善治"双管齐下等措施,不断提升医学科研诚信治理效能。

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科研诚信治理,既是加快医学科技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修订发布《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对医学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规定诚信行为准则,成为新时期医学科研领域科研诚信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尽管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研诚信文件,但是科研失信事件仍然屡见不鲜,医学已成为重灾区[]2017年《肿瘤生物学》撤销中国作者的107篇论文[], 2021年初《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撤稿199篇中国作者文章[],陆续出现的大规模撤稿事件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科研诚信建设敲响了警钟。医学科研诚信问题不仅阻碍了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而且对我国的国际声誉造成极大的破坏。如何有效制止医学卫生领域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规范医学科研行为,成为我国医学科研诚信治理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一些学者陆续开始从我国科研诚信政策变迁问题入手,通过政策梳理和回顾,厘清我国科研诚信政策的发展特征,试图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诚信治理对策。袁军鹏等[]对科研诚信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后提出,规范我国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与氛围,需要持续关注、研究并加强科研管理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冯凌子等[]则认为科研诚信政策的发展建设目标,应该从自我约束、道德教育逐渐转变为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齐抓共管。既往的研究对于理解科研诚信的概念、科研失信问题的影响因素、治理对策以及构建科研诚信评价制度体系等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但是从医学科研诚信治理的视角来探讨中国科研诚信政策发展变迁的研究几乎没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文本挖掘方法对我国科研诚信政策建设的变迁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制定完善我国医学科研诚信政策,推动医学科研诚信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0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为保证政策文本检索的全面性和可靠性,选择国内目前最为权威的法律法规信息检索平台——北大法宝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并分别以"科研诚信""学术不端""科研不端""学术诚信"等具有道德约束力的同义词汇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参考杨锐[]的研究方法,将政策文本中主题词出现频次大于10的政策全文纳入,主题词出现频次小于10的政策只纳入包含主题词的段落,并将同源政策文本合并。共获取政策数量297份,其中全文采纳19份,部分采纳278份。

1.2 研究方法

使用ROSTCM6软件对政策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和共词分析,将生成的共词矩阵导入SPSS 26.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对于一组政策文件,运用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展示该领域不同时间段的政策主题的演变[]

02

结果

2.1 我国科研诚信政策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20022021年我国科研诚信政策发布数量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20022008年之间科研诚信政策发布数量一直处于低位;2009年后发文量开始增长,并于2011年达到高峰后逐步回落,这种小幅波动状态持续到2015年;2016年发文量再次激增后一直居于高位。因此,结合政策数量的年度变迁和以政府部门出台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策文件为标准,将我国科研诚信的建设划分为学术道德建设期(20022008)、科研诚信建设期(20092015)和学术环境优化期(20162021)3个阶段。通过对3个阶段科研诚信政策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呈现出我国科研诚信政策的演变特征。

2.1.1 学术道德建设期(20022008)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学术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科研氛围空前活跃,研究产出日益丰硕,但科研工作中的学术不端、道德失范问题也随之引起关注。2002年《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该文重点强调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具有重要的阶段性指导意义]

这一阶段共有政策文本21份,提取高频共现关键词11个,经系统聚类分析形成3个群组(如图2所示,刻度为10的纵线与图中树状横向线相交点为一个群组,并归纳政策主题)(1)学术行为规范建设;(2)科技教育研究;(3)科研项目。表明这一时期的政策主要针对科技教育领域学术问题为主,对科研人员从事的科研活动以及学术行为进行规范要求。教育部作为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主管部门,主导了这一时期科研诚信政策的制定,政策内容也以建设性规则为主,但科研诚信行为尚缺乏具体的界定和实施层面的细则。

2.1.2 科研诚信建设期(2009201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研诚信问题同时成为科技创新过程中公众关注的焦点。"学术不端行为屡被揭露,公众呼吁科学精神回归"入选2009年十大科普事件[]。为此,2009年科技部等10个部委(含科技、教育、人社、财政、军队等)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首部以"科研诚信"为标题的政策文件,也首次明确提出科研诚信是科研创新的基石,从此将学术道德建设正式纳入科研诚信体系。

这一阶段共纳入政策文本104份,提取高频共现主题词20个,聚类分析生成5个聚类群组(3)。这一阶段的政策焦点可以概括为:(1)社会道德;(2)科研诚信;(3)完善机制;(4)建设规范;(5)科研人员及管理。表明这一时期"科研诚信"这个词的文本量明显激增,已成为一个专有术语;科研诚信由学术界的问题扩大到了公众视野,上升为社会道德问题[]。诚信建设和治理主体逐步扩大,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政策进一步注重建立和完善现有机制、规范,重视对高校师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培训;科研诚信惩戒对象开始细分为不同责任主体,除了针对科研人员,还延伸到科研活动评估人员、监管人员等从事科研管理的各类责任主体。

2.1.3 学术环境优化期(20162021)

随着我国科研诚信制度的发展和诚信治理工作的推进,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优化学术环境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务之急。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出台[],这是首部由国务院颁布的科研诚信政策,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明确提出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标志着国家对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大意志。随后两个关键性文件相继出台:2019年《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试行)")出台,文件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流程,整合了各机构的规章制度,明晰了相关部门的职责,使诚信案件调查处理遵循具体、统一的程序[]2020年《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出台,第一次提出根据科研不端行为的主体和性质来给予不同的处罚,避免了单纯的"一刀切"[]。这一套全面加强学术环境优化的"组合拳",使科研诚信案件处理有法可依,学术不端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为科研活动有序开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也标志着我国科研诚信政策走向成熟,形成了科研不端管理的中国方案。

这一时期纳入政策文本172份,提取高频共现主题词18个,聚类分析生成3个聚类群组(4)。可概括为:(1)科研诚信制度建设;(2)科研诚信制度管理;(3)科研创新。这一阶段,国家科技创新需求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和地方科研经费、科技资源的投入呈现明显激增态势,利益驱动成为科研诚信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类学术不端事件在最短时间内引发了公众关注和社会舆论,也明显加快了国家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反应速度,加速了科研诚信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前两个时期相比,国家科研诚信管理的内容更加细化和明确,强调"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尤其是强调了科研诚信建设的主体责任;注重对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建立涵盖学生、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机构等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失信事件的处理流程,加强了处理力度,"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成为了科研工作的诚信指南[]

2.2 我国科研诚信政策的演变规律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科研诚信政策关键词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最核心的关键词,将所有政策文本汇总,使用ROSTCM6软件进行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生成表1共词矩阵(部分)和图5社会语义网络图。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越多,表示和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受到的关注也越多。可以看出,科技、科研、建立、建设、行为为连线最多的词,共同构成了我国科研诚信政策关键词社会语义网络图的整体框架。"科研""科技"作为主题词汇,贯穿了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全程。"建立""建设"通常是与"机制""制度""规范"等关键词共同出现,表明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制度改革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而与"行为"共同出现较多的词汇依次是"学术不端""科研诚信""处理"等,说明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理是驱动科研诚信政策不端调整和完善的重要因素。

3个时期科研诚信政策热点来看:学术道德建设期,科研诚信问题以教育领域学术问题为主,政策由教育部主导,以建设性规则为主,但缺乏具体的界定和实施层面的细则。科研诚信建设期,发布了首个以"科研诚信"为标题的政策,"科研诚信"概念更加清晰,对科研不端行为有了界定,更加明确了对科研诚信的治理任务。政策的行业覆盖面变得广泛,惩治对象范围扩大,政策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发展。学术环境优化期,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开始关注科研诚信,重要文件频发,给出了更加具体的科研诚信建设目标与处理办法依据,制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政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经过3个时期的发展,政策数量和质量均得到快速发展,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逐步明晰,追责机制不断完善,失信惩戒措施更加有力。

03

讨论

本文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对近20年来我国科研诚信政策进行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对我国科研诚信政策在学术道德建设期、科研诚信建设期、学术环境优化期3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情况。

3.1 科研诚信建设已形成了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多部门协同治理的合力格局

历次科研诚信政策的变迁均由国家行政机关发起,从最初的教育部、到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科协,到以联合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国家最高执法机关发文的形式惩戒科研领域失信行为的责任主体。商务部、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委也参与科研诚信的联合治理过程,出台相关政策[],多部门协同治理的格局已然形成。国家行政机关在科研诚信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管理及惩治等重要作用,作为科研诚信政策变迁的主体,推动着政策不断完善和体制机制创新。

3.2 学术失信事件和公众关注加速了科研诚信政策体系的完善

信息时代科研失信事件更容易走进公众的视野,每次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曝光,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从而促使新的文件出台。如2006"汉芯一号事件"发生后,科技部立刻制定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并于第二年成立了科研诚信办公室。2017年《肿瘤生物学》的大规模撤稿,促使了2018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指导原则。公众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后续查处、对学术失范人员所在机构问责的关注,提升了国家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反应速度,也加速了政府对科研诚信政策体系的完善[]。而基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出台的政策,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3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成为科研诚信治理的工作指南

《规则(试行)》与《暂行规定》的相继出台,使得失信案件的查处更加有章可循。仅2021年至20225月份,国家卫健委和科技部就已先后公开通报14批共321起、23批共544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结果,对医学院校、医院所涉及的数据篡改与造假、论文交易以及论文代写代投、不当署名等诚信案件进行了处理通报。惩戒措施包括警告、通报批评、撤销与追回奖励、取消申报科研项目资格、记入科研失信数据库和取消学位等,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研诚信案件处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度[]。国家已逐步形成严厉惩戒违背科研诚信行为的高压态势,着力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

04

建议

科研诚信建设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连续的工作[],我国科研诚信的建设经过2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安排,但医学科研诚信问题仍频频发生、屡禁不止。部分学者认为不合理的科研成果量化评价扼杀了研究的创新,导致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术风气的出现,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与"收获"不相称,丰厚的回报让人趋之若鹜[]。除此以外,笔者认为举证困难是目前医学科研诚信问题难以遏制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进一步强化医学诚信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过程管理与医学成果查重;"严惩""善治"双管齐下,不断提升医学科研诚信治理效能,对于营造良好医学学术生态、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可能具有积极作用。

4.1 强化医学科研诚信教育和政策宣传,增强自律意识

加强医学科研诚信教育和政策宣传是推进医学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建立医学科研诚信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及医学科研单位应积极主动地承担医学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活动举办的任务,通过组织开展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医学科研诚信政策的宣传培训与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医学科研工作人员对医学科研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医学科研工作者时刻保持自律自省的状态,从根本上预防与抵制一切科研不端行为。

4.2 完善社会力量监督机制,强化过程管理与成果查重

社会监督作为群众性监督模式,在科研诚信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现有政策中涉及社会监督的内容较少,仅教育部发布的政策要求高校需将年度学风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开[]。医学科研诚信事件的治理应提升查处过程的透明度,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完善举报人信息保护机制,防止信息泄露;完善防范举报人打击报复的机制,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利益;加强医学科研过程中的监督和论文发表时的检测机制,检测不能仅仅停留在重复率上,还要注重对医学实验伦理及过程的审查,并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对论文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检测和审核[]

4.3 "严惩""善治"双管齐下,提升科研诚信治理效能

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不仅需要系统成熟的监管模式,更需要完善的约束和惩治机制[]。在医学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补充制度缺漏和工作不足为重点;坚持查处工作覆盖参与医学科研活动的各类主体和主要环节[]。要加大惩戒力度、提高执行效率,完备医学科研不端相关的惩治制度与规范,真正做到"有惩有戒",对于明显的、有据可查的问题,一经查实,必须严肃处置。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原则,保持对违背医学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逐渐实现由"严惩使之不敢为""善治使之不能为"再到"良心使之不愿为"的转变[]

转自:“医学科研与管理空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