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一位地方性院校教师给CSSCI期刊投稿的感受
2022/12/14 17:48:56 阅读:327 发布者:
作者孙媛,河北张家口人,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转自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原题《孙媛 || 一位地方性院校教师的投稿感受》,转载自爱知学者
编者按
近期学报刊出了青年学者孙媛的学术论文《论钱钟书的文本研究特色》,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论文刊出后,作者在给学报《一位地方性院校教师的投稿感受》的信函中谈及了此次投稿的心路历程和切身感受。本公众号今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我们这些地方性学院的文科教师而言,发表论文成了一个难题。在普通刊物上发表论文,无助于学校申硕和个人晋级;向CSSCI刊物投稿,又经常石沉大海。对我而言,令人沮丧的不是C刊编辑对稿件的尖锐批评,而是往往听不到回音。被失落感压得透不过气时,我也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准。
为了将我从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消沉心境中拯救出来,好心的师友往往会这样安慰我:“不是你的文章差,是你所在的平台不行,你看,某某大学学报,人家还不是C刊或核心呢,但是人家编辑说了,不能发比自己学校差的单位投来的稿子。像你们这种小学院,就更不要提啦。”“文科C刊就那么多,全国有多少博士教授要投稿,编辑哪能忙得过来,你们这种小学院投来的稿子,人家可能根本没空看。”“慢慢写,慢慢做,发不发随缘,反正你现在也不是为了职称,读书写作,内心充实、自娱自乐就好啦。”的确,评职称对我而言,早已是过去式了,静静地读书和思考,也的确令我感到难以言说的愉悦。但是,投稿所造成的失落感总还是隐隐地折磨着我。有时候,我甚至会想,自己当年也有两三次机会,可以进入省重点大学甚至985大学任教,如果不是为了家庭放弃了这些机会,投稿的单位署名一变,文章的命运是否也会跟着有所不同呢?
幸好,我对诗学的兴趣根深蒂固。多次碰壁也好,自我怀疑也好,沮丧失落也好,都不足以削弱我的研究热情。10多年前,我开始系统钻研钱钟书先生的著作。起初的想法是,纵然自己才力不足,无法为钱学研究添砖加瓦,至少可以在反复涵泳中领悟欣赏其宏富学识与智慧气韵。在充满乐趣的涵泳、领悟和欣赏中,我渐渐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怀着强烈的言说冲动,我把这些心得和体会记录下来,慢慢地整理,精心地打磨,居然积累了不少令自己暗暗得意的文字。以这些文字为基础,我成功地申报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这次成功使我信心大增,又开始以较为积极的态度向C刊投稿。但是,时光兀自流逝,期盼中的回音却仍然没有到来。失落感,仿佛隐藏在角落的蜘蛛网一样,又开始暗暗地伸展,一点一点地向着我的心中蔓延。仿佛是为了战胜这种失落感,我又开始翻阅C刊目录,翻着翻着,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试试《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呢?山东师范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专业是国家重要学科,《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也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栏,而钱钟书研究恰恰也属于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干脆,试试吧,即使收不到回音,我也认了。反正,受的打击也不少了,多一回也无所谓。
稿子是投出去了,但是,对于发稿,我根本没抱多大希望。只是想着,只要编辑能给个回音,提点意见,不是渺无音讯,我就知足。所以,当主编李宗刚教授电话联系我的时候,我真是又惊又喜。李教授是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即使稿子不被录用,能够得到李教授的指点,也是我的幸运。言谈中,我感觉李教授温厚诚朴,严谨方正,说话实实在在。他在初步肯定稿件质量的同时,又向我介绍了山师学报严格的外审制度,让我耐心等待外审专家的反馈意见。半月以后,李教授详细转达了外审专家的肯定性评价和改进意见,热情鼓励我根据专家的意见仔细完善论文。李教授自己也提出了若干宝贵的修改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我提升论文水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修改论文的那段时间里,我走路时,步履都是轻快的,心情就更不用说了,真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欣幸感。
内容修改完善之后,论文就进入了校对环节。尽管我以往曾多次经历过论文校对的过程,但是,山师学报的论文校对态度还是令我深受震动。无论是责编校对,还是编辑互校,主编终校,都是始终如一的仔细认真。从标题设计、遣词造句到引文注释、标点符号,无不精准核对,修订数次,无一遗漏。围绕着文章细节,责任编辑孙秋英老师不厌其烦地和我反复沟通,我在感佩其规范严谨和敬业精神的同时,也深深折服于她的热忱和耐心。在校对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山师学报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办刊成就,不单单取决于李宗刚主编和各位编辑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选稿原则和公开透明、严格规范的审稿制度,更取决于他们仔细认真、不辞劳苦的工作作风。
这次投稿经历不仅强化了我对学术的敬畏之心,而且大大增强了我执着学术的勇气。我由衷地感到,在地方性院校任教的老师,只要发愤自励,勤于积累,严谨守正,也一样可以凭借文章质量获得高级别学术刊物的肯定和赞赏。
转自:“学术小站”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